城头山考古遗址公园开园 看世界最早的古稻田

    2016-06-08 06:50:14

6月7日,无人机俯瞰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郭立亮摄

6月7日,游客在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城墙遗迹剖面和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参观。新湖南客户端记者郭立亮摄


新湖南客户端6月7日讯(记者 李国斌 李寒露 通讯员 刘则 王文平)今天下午,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友志出席开园仪式。


市民参观出土物品

6月7日,无人机俯瞰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本版照片均由湖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郭立亮 摄

城头山遗址位于澧县车溪乡城头山村,占地面积18.7公顷,1979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1991年以来先后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 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极丰富的古城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和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 前)。城头山遗址先后两次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城头山遗址而修建,占地面积662亩,总投资6.5亿元。遗址公园内的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展示以整个澧阳平原长达几十万年的 史前人类遗存为基本背景,以城头山遗址为“龙头”的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所代表的中国南方璀璨的古文明。城墙遗迹剖面展示馆,清晰展现了城墙的4次修葺过 程。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再现了世界最早水稻田和远古先民的宗教意识。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友志出席开园仪式。


两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澧县城头山遗址,6月7日,迎来了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

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醒来”

1979 年7月28日,澧县文物专干曹传松在澧阳平原发现了一处隆起的土岗。他向当地农民询问,又借来锄头仔细掘探查看,并采集了一大包陶片标本。很快,他在薄薄 的土层下发现厚1至2米的长形土堆城墙和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遗址,还发现了护城河!曹传松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古城遗址”!

几十年一晃而过。今年6月7日,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6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址,6500年前养育华夏先民的水稻田……一座千年城池,究竟积淀了多少文明的果实,又掩埋了多少鲜活的历史?

1. 中国城市的发轫

城头山遗址位处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澧阳平原。6500年前,先民在这里筑城群居,农耕制陶。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祭祀区等残存遗址,城墙底部的水稻田遗迹,展示馆内炭化的水稻颗粒,无一不证明这座城曾经的辉煌和农耕的繁盛。

1991 年以来,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先后15次对其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近9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万余件。考古专家取第一期城墙下压的木炭标本 做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是距今6000年以上,据此考证城头山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城。且保存完整、内涵丰富、文化序列非常清晰。

摘 得“中国最早城”桂冠,还有一段插曲。1991年,考古专家根据发掘情况,判定遗址距今约5000至4800年,为当时最早。1995年8月,在“长江中 游史前文化暨亚洲第二届文明研讨会”上,河南学者突然宣布他们最新的考古成果——郑州韶山文化城址,距今约5300年,比城头山至少早300年。湖南的考 古队继续奋战,发现在西南城墙剖面最下一层城墙体外坡与大溪文化壕沟内坡自然相连接,构成了墙壕防御体系,确定是城无疑,把时间推至距今约6000年前, 并获得了学界的认可。经碳14测定,其年代是距今6000年以上。就这样,“中国最早城”的桂冠牢牢地戴在了城头山的头上。

在 一个墓葬区,考古专家发现一层平整而呈黄色的黏土堆积,经过1998年冬大面积拓掘揭露,距今5800至6000年的大型祭坛面世。坛台呈不规则椭圆形, 中央隆起,周边倾斜。坛台顶部有数具人骸,和一具人骸与兽骨混埋坑;在坛南还分布着40多个祭祀坑,坑内盛有大量稻谷、大米、陶器、兽骨等。大型祭坛的发 现,为研究当时人们宗教意识以及精神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城头山有不少颠覆历史的大发现。在清理的553座墓葬中,有一座“首领”墓,至高无上的权力者颈戴精美玉璜,有妻妾和大量精美陶器陪葬,甚至还有屈肢葬的殉葬。王权制度影像初露。

城 头山遗址的发现,表明长江流域古文化发展的高度与素称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足相媲美!1992年和1997年,城头山遗址两度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 现”。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说,一个遗址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国都不多见。2001年,城头山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 古新发现”。

2. 6000年前的区域中心

1993年,进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年的郭伟民,参与到城头山的发掘中。他参与的7年中,经历了诸多重大发现。

最 让人欣喜的是在古城墙脚下揭露出6500年前的古稻田。世界最早水稻田的发现过程,让郭伟民至今难忘。1996年冬,城头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个规整 的小土埂,两侧有平整的灰色软泥,在泥土中找到了不少稻叶、茎、须、稻粒等,因被城墙压着,稻田及稻叶、稻粒才被保存下来。灰色的软泥标本随两位专家到了 长沙,经仪器分析检测,其水稻梗、叶和稻壳的硅酸体数值与现在水稻基本接近,确定是稻田无疑。后来香港大学用日释光方法测试,稻田年代距今6500至 6300年,是迄今全世界发现最早而且保存最完整的水稻田。

稻田旁,还有蓄水坑、灌溉渠等早期灌溉设施。而与城头山遗址相距几公里的年代稍早的彭头山遗址,出土了几万粒炭化稻谷和大米。这让郭伟民深信,6000多年前,城头山人栽种水稻的技术已十分成熟。

作 为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有基本的规划和空间布局,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农业生产区安排得井井有条。加上 城墙、护城河的存在,规模较大的建筑、墓葬,让郭伟民觉得,在当时这座城的等级比一般聚落高,是区域中心。它还有普通聚落没有的东西,如通过远距离交流或 交易来的物品,包括精美的玉器、精致的陶器等。

6000年前,这座城里住了多少人?郭伟民曾经根据单位面积内墓葬的数量、建筑物的大小、生活垃圾的多少做过测算,“可能有3000到5000人”。而在城的周围,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聚落,与城关系密切。

如 今,已找不到城头山先民的生产工具,无法确切衡量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当时还没有出现金属工具,可能使用的是木制器、骨脚器,不过都腐烂了。”郭伟民说, 但是能筑起这么大的城和护城河,毫无疑问有比较先进的工具,其生产力水平在史前还是相当发达的。也许已经有了犁耕,这种今人还在使用的耕作工具。郭伟民肯 定地认为,当时已使用竹编器。因为在护城河中,考古工作者获取到竹编物——几个木桩固定住竹编物作为护坡。

城头山的城市烟火存续了2000多年,到距今4500年前左右,10多公里外的鸡叫城遗址兴起,城头山从此衰落。

3. 从遗产可知兴衰

6月7日,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条护城河,紧紧包围着坚实的城墙。废墟下,是于过去消亡、于当下存活的历史。

遗 址公园内,几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展示以整个澧阳平原长达几十万年的史前人类遗存为基本背景,以城头山遗址为“龙头”的澧阳平原史 前遗址群所代表的中国南方璀璨的古文明。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再现了世界最早水稻田和远古先民的宗教意识。古稻田里,三条田埂之间形成长条形的田丘两垅, 蓄水坑、灌溉渠等早期灌溉设施,发达的耕作文明让人慨叹。

走 进城墙遗迹剖面展示馆,陈列的城墙断壁,土层剖面清晰可见不同颜色的夯筑层,城墙4次大规模修筑过程仿佛就在眼前。上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经过几年的 考古发掘,揭露出上宽20米、下宽37米、高4.8米的完整城墙剖面。城头山城池的构筑形态、建造年代、发展历程清晰无疑地展露出来。

这些都是可以触摸的历史。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说,遗址公园是通过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公园的建设,达到保护好文化遗产,同时也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让民众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

“唯 历史才有现在,从遗产可知兴衰。了解古文化遗址的产生、发展、鼎盛、消亡的生命历程,对其进行解读和认知,能提炼出人类基本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为现代人所 用。”郭伟民说,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遇到很多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那么一些。通过考古研究,能给现代人以知识和经验,让先人的经验成为现代 人的财富。

■[链接]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

1979年,考古专家发现城头山遗址;

1991年,正式启动发掘;

1992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8年至2001年,中日联合城头山考古;

2001年,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2002年,成立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管理处;

2005年,“城头山遗址”邮票全国发行;

2005年,获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2010年,“城头山——中国最早的城市”模型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

2011年,启动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2013年,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并开始建设;

2015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基本建成并对外试运营;

2016年6月7日,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责编:谭思敏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