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包装 2017-05-31 00:03:10
作者:林军(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摘 要 :湖南民间传统印染纹样是湖南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不但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实用性,更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湖南民间传统印染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色彩特征的分析,阐述湖南民间传统印染纹样和色彩的选择和搭配特点。
关键词 :湖南印染;文化内涵;色彩;扎染;织锦
湖南传统印染技艺是湖南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 组成部分,与湖南的传统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寄托了人们对生命和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湖南传统印染用途非常广泛,常常被用于枕套、被套、包袱等日常用品上。湖南传统印染纹样类型种类繁多,纹样风格朴素典雅,纹样题材大多取自于自然或者生活中的情景,在色彩的运用上朴实无华,蕴含着独特的民族 审美特点与文化色彩。
1 湖南民间传统印染纹样的文化内涵
趋吉纳祥的传统文化内涵
湖南民间传统印染纹样分为人物纹、植物纹、 动物纹、器物纹、文字纹、几何纹。这些传统纹样都 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事物,在保留自然痕迹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而成,是历代印染技艺传承人智慧的结晶。每代印染技艺传承人不仅沿袭前人留下的经典纹样,而且也不墨守成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取其元素进行再创造或增添新的元素,在保证传统特色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形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富有创新意识的印染作品,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审美意趣与创作天赋。
吉祥喜庆是湖南传统印染纹样的主旨内容,吉祥纹样是原始社会农耕文化的产物。最初,风雨雷电、洪水滔天、山崩地裂、生老病死等这些自然现象,使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畏惧,从而在混沌的思维中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潜意识。于是,驱邪逐疫、祭天祀祖等宗教仪式就出现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明意识的发展,大家又有了对金玉满堂、富贵如意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对生命和幸福生活的祈求与盼望逐渐积聚与沉淀,进而形成了丰富而体系庞大的吉祥纹样。
湖南传统印染纹样内容与民间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通常运用自然物象的比喻、拟人、谐音等手法来表现人们的丰富感情与美好理想,如“年年有余”、“凤戏牡丹”、“龙凤呈祥”等。湖南传统印染在版面的处理上也有别于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方式。以被面、床单、门帘、包袱等纹样的构图为例,印染纹样一般由中心的主题纹样与四周的搭配纹样组合而成,中心主题纹样紧凑细密,四周搭配纹样粗犷稀疏,这样构成主次清晰,繁简有度。如在凤戏牡丹的被面中,中心纹样是双凤戏牡丹,四周搭配为对称的双喜与双龙戏珠,画中图案单看时各具形象与个性,经过巧妙的组合和构图后又别具一番韵味,纹样之间穿插有序、疏密有度,灵动又不失严谨,淋漓尽致地将传统印染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
▲凤戏牡丹被面
湖南传统印染纹样虽然朴实无华,但是通过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将传统印染艺术的形式美与装饰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通过细部刻画、块面设计、点线结合、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手法,赋予了印染以清新质朴的美感。
与众不同的民族标识文化内涵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纹样造型和寓意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以汉族与苗族的纹样差异性为例,苗族长期生活在湖南的偏远山区,他们除了偏爱花鸟虫鱼等自然物象外,也有许多关于民族信仰的题材纹样。在苗族人心目中,万物皆有灵,他们把自己的信仰和爱好在印染图案中描绘出来,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展现出了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力。苗族传统的印染品纹样比较单一,大多在服饰、头帕、包袱、被面等需要扎花点缀的布料上扎以“狗脚花”,又因其形似蝴蝶,故又称为“蝴蝶花”。
▲狗脚花图案
“狗脚花”作为苗族传统印染技艺中最为原始的纹样造型,其受欢迎和被广泛使用的程度与流传在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古老传说——盘瓠和辛女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相传,苗、瑶等少数民族的始祖盘瓠本来是上古时期的神犬,因为替高辛王打了胜仗,国王遵照承诺将其爱女辛女赐予盘瓠为妻,从此辛女跟随盘瓠长居于沅水中游的盘瓠山中,并育有六子六女。后来,六子因为不能接受其父是条狗的屈辱,将盘瓠打死抛入河中,辛女得知后忧伤过度, 化成了沅水河边的辛女岩,而六女将盘瓠的尸首打捞上岸后就地安葬于泸溪县。虽然没有明文记载狗脚花是为了纪念盘瓠,但从其在湘西苗族广泛的应用程度中不难推测其中渊源。
湘西地区的扎染技艺
湖南民间扎花最早的出现形式是给纯色染布做标记。旧时人们将布拿到染布匠处去染,因为染布的颜色基本一致且布料相同,为与别人的布料区分开来,将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纸条放在布的边角上,再用布把纸条包起来随意捆扎,染后出现的花纹十分漂亮,这让扎染技艺传承人积极探索、创作花纹上提供了灵感。除却狗脚花,湘西苗族凤凰禾库一带, 苗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带喜鹊梅花帕,梅花制作属于扎染,其具体做法是用绳子将布系成梅花的形状,然后投入染缸中染色,染好后经过清洗、晾晒、拆绳得到梅花纹 。
▲喜鹊梅花
2 湖南民间传统印染纹样的色彩特征
湖南印染技艺和表现艺术,以湘西土家织锦中的色彩特征来具体分析,删繁化简,具体概况为两个方面。
运用原色和对比色
“绩五色线为主,文彩斑斓可观”中的“五色线”是指多种颜色,它被记载于光绪年间的《龙山县志》中。在捞车河一带的民间织锦人将“五色”分为赤、黄、黑、白、青,“绘画无巧,闹热为先,用色无巧,斑烂为佳”。这句谚语描绘了在用色上土家斑布个性鲜明,而颜色艳丽的花纹即为“斑烂”。传统的土家族织锦染料都是由天然植物制成的,这些植物对人体无害,有些甚至能制成中药,只是易褪色成为了天然的染料在面临长期使用后出现的问题。因此,只有将原色搭配运用于制作时,才能一直保证在长期使用中的织锦色彩鲜艳、明快。此外,织锦中靓丽的原色能将人们图吉利的心理满足,因此,织女们为自己做嫁妆或外婆望月时穿的织锦大多挑暖色调来制作,多用喜庆、吉祥的红色,与之搭配的颜色则有黑色、黄色、蓝色、玫瑰色、绿色等等。
▲ 台台花
土家族织锦用视觉上的快乐给人心理上带来慰藉,而心理的热烈程度则要看织女所搭配的原色了。土家族织锦的色彩都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为丰富画面效果,会在大色调下使用对比色,这样既不会干扰到原有色彩,还能让画面看上去时而柔和时而对比强烈。判断配色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这是因材料问题而让织女有时无法顾及到对象的固有色。使用原色能使画面有强烈的对照,补色感知对于整体搭配能达到的效果是具有现代装饰性。
有首三字歌诀中有:“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这句话说明了织锦图案中的色彩调配都讲究用鲜明热烈的对比色。图文“显色”在土家织锦的织造过程中被强调得十分明显,希望调配出的颜色能达到鲜美好看的效果,可以看到在织锦中经常用黑、赤、青、黄、白五种色彩来形成对比,为让视觉上产生更强烈地冲击,会运用“间色”,组合一对对高饱和度、颜色鲜艳的对比色,形成所谓的“五方正色”的对比效果。通过将这些原色放在一起来对比它们的颜色、色彩面积、构图效果及其他特殊因素构成的空间整体效应等,可以发现很多花纹的映衬都使用了强烈的对比色块,不仅明度高,还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如“大刺花”、“椅子花”等。
将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充分地利用起来是织锦色彩的魅力所在,让色彩在和谐统一中产生一定的冲突,达到让厚重艳丽的装饰性效果被突出。土家织锦图案“四十八勾”中主要是以暖色为主,冷色为辅的,对比色有红与绿,桔黄与蓝色。
色彩的调和运用
色彩的调和主要是用于色彩冲突达到极限时调整其关系的。让其视觉和心理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从而使效果和谐统一。要统一色彩的变化多样或者不协调, 采取降低色彩明度、纯度、色相或将距离拉开等方式解决。这就导致有黑色或白色边框勾边出现在织锦的对比色之间。要让湘西土家族织锦图案的画面达到和谐统一且不失变化需通过色彩的互补与调和。整个锦面的统一主要靠色块的形状、大小、空间分布、色彩情感等,在空间位置上各种色彩有序地、有节奏 地有机结合,互相联系,使色彩整体达到和谐统一。
“传图案不传色彩”说明织锦在染色时配色灵活,这是其传承的一个重要特点,同一种图案的色彩搭配可以多种多样。图案“四十八勾”中有灰色、紫色、玫瑰色、咖啡色、偏红色、偏绿色,首先将色彩基调确定后,根据主色调选择同类色,确定整个画面的色彩倾向后,有序地重复同类色,将对比关系有效地降低,使之画面和谐统一。织锦中运用对比色非常常见,土家织锦为了让对比色的相互感染得到避免,会采取将色彩之间的面积大小、色块的空间分布、加入黑白色边框、将对比色包围等手段来调和画面的统一,让画面效果鲜艳夺目又突出主体。
让色彩有秩序的退晕也是土家织锦使对比色得到和谐的惯用手段。若无序列地将对比色排列组合,会显得十分杂乱且刺眼。退晕则是聪慧的织女为让画面统一且有美感而研究出的方法,它可以使明度、冷暖、纯度等方面简便推移,从而让画面节奏充满变化。
3 结语
湖南传统印染纹样工艺具有久远的历史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色彩和图案、艺术形式、构成形式及民间审美心理以探寻其艺术特点,挖掘印染纹样图案符号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标识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形式上的特点,深入地挖掘传统印染纹样的形成因素和艺术价值,使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希望更多的民艺爱好者关注湖南民间传统印染。
责编:王铭俊
来源:湖南包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