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姓名考:她原来是姓“姜”

  《常德日报》   2018-01-26 10:46:06

原标题:孟姜女姓名考

文丨谭兴烈

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左传》上的一则记载,已见其姓氏最初的端倪: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郅,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敞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襄公二十三年)

有些专家考证,这则记载算是她的源头,他讲的是齐庄公攻打莒国,杞梁作先锋被打死了,齐侯归来,在郊外遇到杞梁之妻,向她表示哀悼,她婉言谢绝,说:“如果杞梁有罪,岂敢劳国君吊唁?如果无罪,请到室内吊唁,我不能接受在郊外的吊唁。”于是,齐侯改到室内举行哀悼。这则史料,使杞梁妻这个名字保留下来,但并未讲杞梁妻就是孟姜女,这是公元前549年的事。在汉代刘向《烈女传》和《说苑》中,又记载有:“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一本作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这则记载又把杞梁妻与“哭城”为之崩的情节联系起来,好像有点“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雏形,但还是未说到“杞梁妻”的姓名,我们依旧认为“杞梁妻”并不是“孟姜女”。

但在方志记载中,清同治六年,毛恒道在湖南澧州栗树岗,发现了东晋署名卓云的《孟姜故宅碑》与碑文,第一次显现孟姜女的名字,谓她“家住澧水之东”,从小与传说中范喜郎青梅竹马,范喜郎“名范忠,字荩臣”,两人婚后,范被秦始皇抓去筑长城,孟姜女思夫心切,“恸哭不食,呕血满地”,请求父母同意她千里寻夫,后来父母答应了此事,并派她的两个哥哥姜生春、姜生辉同行,后来求骨不得,姜女哭三昼夜,于是云昏日暗,阴风怒号,鬼泛神惊,沙石飞走,突然城为之崩……后又滴血认夫,负骨而返,在同官病死。碑文的记述与历代流行的孟姜女传说情节极为相似,但孟姜女的名字却未见史籍,只是在湖南澧州(现津市嘉山)等地悄悄流传,并记录在《孟姜山志》艺文志中。这说明“孟姜女”这个名字在晋代就露脸了。

孟姜女姓名为什么在澧州落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澧州在秦时属洞庭郡,长沙古井中发现的“简牍”就记载了此事。秦汉以后,东晋时,饱受战乱之苦的大批难民流徙南下,一部分就流落到了洞庭郡的澧州,至此,北方“杞梁妻哭城”的传说也随移民传到了澧州,筑长城的故事不仅使北方人受苦,南方人也有不少被强征去受难,对丈夫的忠诚与对封建压迫反抗的坚强,加之与洞庭“二妃”望夫传说和楚地多烈女的民风相结合,就形成了澧州的孟姜女传说,“千里送寒衣”与“望夫竹”传说为杞梁妻“哭倒长城”作了有力铺垫。东晋当地人卓云根据传承的民俗风情与外来“杞梁妻哭城”之说融合,记载孟姜女千里寻夫负骨而返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为什么姓“姜”,也许是他碑文中所记述的“吾姜族得奇女子矣”的巧合,也许是民间传说中爹爹姓许,妈妈姓姜,结拜的干妈姓孟的传承……尚待考究。

直到唐朝,《琱玉记·感应篇》引《同贤记》一条云:“杞梁,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杞梁而唤之,问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对曰:‘吾姓杞,名梁,乃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仲姿曰:‘请为君妻。’梁曰:‘娘子生于长者,处在深宫,容貌艳丽,焉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请勿辞也。’遂以状陈父而许之……”这是在典籍中第一次说明杞梁之妻叫孟仲姿。此后,才在《敦煌曲子词集·捣练子》中出现:“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烟(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寒衣……”这是“孟姜女”这个名字第一次在典籍中出现。

到了宋朝,出现了一本书叫《孟子疏》,旧题孙奭撰。疏中写道:“或云,齐庄公袭莒,战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杞梁之妻与孟姜合为一人,见诸于经典的又一次与读者见面。

时值明代中叶,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程观颐在重修“孟姜贞女祠”时就说孟姜姓许。黄世康的《秦孟姜碑文》也说:“孟姜,姓许,关中范植妇也。”明代马理所撰的方志《宜君县志!孟姜女碑祠记》曰:“秦筑长城,喜郎从役,怠其工,及筑,死于城土中,姜女为送寒衣,至边,乃知之,悲愤号哭,城自崩隳”,又在《陕西通志》卷二十九《孟姜女传》中说:“秦始皇时,有孟姜女者,楚地澧人范喜郎妻也,姓姜氏,归三日,范赴长城之役……”陕西乔世宁的《孟姜女传》亦称“孟姜女是澧州人”。明嘉靖时知州汪倬,巡抚林大辂增修“贞烈祠”,弘治进士、尚书李如圭撰《贞节祠记》,明确提出:“秦时州(澧州)有孟姜女者,适范郎。……姜女于州嘉山之顶筑台有望……”明末清初的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亦云:“孟姜女姓姜,楚地澧人,行一,故曰孟姜”,此文中把“孟”解释为她的排行,“姜”才是她的姓,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女儿,诠释得更为清楚了。清代同治《直隶澧州志》、《孟姜山志》,蒋廷锡的《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均有载录。何磷、孙士远、孙承恩、陶澍均有唱吟“嘉山孟姜女”的诗文。辛亥革命后,云南的《孟姜女全传》也说到了孟姜女生在澧州,千里寻夫,滴血认骨,负骨而返的故事。1981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上,又详细刊登了“嘉山孟姜女”的条目,似乎“孟姜女”大可正名了。

责编:朱晓华

来源:《常德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