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小巷丨铜钱渡,曾是衡阳保卫战的解围作战点

  衡阳日报   2018-07-10 10:17:23

铜钱渡 曾是衡阳往西出城的重要出口

村中两棵古樟

从铜钱渡由西向东看远处高楼林立

机埠一角

村民洋房大门

修建在石桥墩上的机埠房

残存的青石板路

铜钱渡古街一角

古街老建筑墙角

古街的青石板大多被水泥路面代替

■文/图  本报记者   胡建军

老地名来历:

现位于蒸湘区呆鹰岭镇新民村的铜钱渡,相传因渡船载人过河时都用铜钱,铜钱渡的名称便由此而得。

老地名特色:

相传铜钱渡为官马大道,西通衡阳县、邵阳市,东至衡州府,是古时候衡阳往西出城的重要出口。1944年7月25日,在衡阳保卫战第二次解围战斗中,第79军进入衡阳西郊一直与日军在铜钱渡、鸡窝山一带形成对峙状态。

相关资料记载,全程约200公里的蒸水河一湾三渡,蜿蜒回旋的河水湾多码头多,多如繁星的渡口数不胜数。位于蒸水下游蒸湘区呆鹰岭镇新民村的铜钱渡,相传为官马大道,是古时候衡阳往西出城的重要出口,直通衡阳县、宝庆(邵阳市)等地。

因过渡时收铜板得名铜钱渡

“听老一辈人讲,铜钱渡就是因为早年人们过渡时只收一个铜板,后来大家就习惯性称作了铜钱渡。后在渡口修建了一座石桥,桥东头有座寺庙。1944年,侵华日军炸毁了这座石桥,后又修了座木桥,也被日军炸毁。现在这条小街,尽管木板房换成了红砖瓦屋和洋房,但街上仍残存些原先的石板。”呆鹰岭镇新民村下市组60岁村民尚达银说。

呆鹰岭镇新民村下市组83岁村民蒋达仕说:“铜钱渡是早年衡阳从西边出城的重要出口,当时渡口鼎盛时期有15条渡船在河面上对开,也有数百条商船停泊在渡口。而从宝庆(邵阳)、杉桥、渣江、板桥、石源等地过来的人们,都是从这条青石板的官马大道经铜钱渡进入衡阳城。”

“莫看现在这条街不长,但在民国初期这里却是日夜人来人往,街上两层楼的饭店、酒铺、旅店近百家,每家的生意都是红红火火。”呆鹰岭镇新民村下市组88岁村民梁国云告诉记者。

呆鹰岭镇新民村党总支副书记肖文桥说:“小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讲,在铜钱渡街上因为每天来来往往的人多。有些大户人家专门出钱雇人挑水给路过的行人喝。后来,渡口的石桥修好后,来往的人就更多了,可惜的是石桥在衡阳保卫战中被毁,我们小时候在河里洗澡,还能看到一个个粗壮的桥敦。现在河对岸的机埠房就建在原来的石桥墩上。”

蒸水河依然静静地流淌,昔日的铜钱渡口和古街已繁华不再,渡口的杂草在风雨中兀自枯荣。古街上残留的一段青石板路和停靠在岸边的一艘小渔船,仿佛还存留着人们记忆中的繁华。

曾是衡阳保卫战的解围作战点

据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彭厚文所著的《试析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投降日军事件》获悉,当年衡阳守军在城内浴血苦战时,外围援军救援不力,将军队视为保持和提升自己地位的本钱,在作战中保存实力,是国民党部队相当一部分将领身上存在的一个顽疾。这个顽疾在八年抗战中时有暴露,特别是在衡阳外围的作战中更是暴露无遗。

衡阳保卫战前,蒋介石曾对方先觉许诺:“希弟安心死守,余必督促陆空军助弟完成空前大业。”

1944年7月12日,日军对衡阳城发起第二次总攻后,蒋介石即致电第九战区,令第62军由衡阳西北郊猛攻敌人背部,第79军协同第62军向衡阳西北郊猛进,第63师由北向南攻击,以速解衡阳之围。可是各解围部队受命后,行动缓慢。第62军为保存实力,将主力集中于衡阳郊区谭子山附近,仅用两团兵力增援衡阳。

7月20日,这两团兵力曾攻入衡阳火车西站。如果他们不顾一切往前冲,完全可以冲破日军的包围,与城内守军会合。也许是担心冲入城内后,与城内守军一样陷于日军的包围之中,这两个团滞留于衡阳火车西站,再也不往前进攻。

到7月23日,日军反击,威胁第62军军部及该军左侧后,该军军长黄涛生怕被日军包围,急令这两个团撤回。第一次解围战斗功败垂成。

7月25日,蒋介石第二次组织解围战斗。但第62军自衡阳西站撤出后,日军加强了阻击,再也无法重新接近西站。第79军进入西郊后,一直与日军在贾里渡、铜钱渡、鸡窝山一带形成对峙状态。

7月27日,蒋介石令第46军、第74军一部投入战斗。第74军第58师曾占领衡阳郊区的鸡窝山,已经遥望衡阳,只要再前进一步,就可能与守军取得联络,但这时第74军副参谋长丘耀东竟无故下令让部队后撤。7月29日,各路援军被击退,第二次解围战斗也遭失败。随后的第三次解围也被日军击退。这样,一直到衡阳城失守,援军都未能到达衡阳城。

新农村建设让村庄大变样

如今,走进新民村看到一座座漂亮的洋房,一条条整洁的通组入户的公路……让人格外羡慕。回想起原先自家低矮破旧的房屋和房前屋后凌乱的柴草堆,村民肖文桥告诉记者,新农村建设使村里的环境有了大变样。

肖文桥介绍,新民村位于呆鹰岭镇北部,总面积2.84平方公里,东与蒸水河相伴,西与高碧村相邻,南与振兴村交界,北与杉旭河相伴,距高新区约2公里。虽然历史上村里的铜钱渡和铜钱渡古街甚是繁华,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国家对陆路交通设施的大力建设,渡口的功能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有了党的好政策,目前全村年人均纯收入有8600元。

据了解,新一届新民村村支两委先后贯通了村部与衡西干线马路连接,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方便;解决了瑶塘组和王大屋组塘坝建设,为保障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该村以种养产业扶贫为主导,带领贫困户和村民走出了一条种养产业致富之路。

责编:吴名慧

来源:衡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