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沙漠,曾经是水乡?

  中国国家地理BOOK   2020-05-30 11:03:46

▲ 塔里木盆地深处亚洲大陆中部,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这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摄影 / 茹遂初

-风物君语-

中国最大的沙漠,才不是“死亡之海”!

沙漠,从来都是荒芜和暴烈的象征,生命几乎在这里绝迹。

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也是如此。它干旱至极,被形容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年降水量只有可怜的10—38毫米。

从古到今,它吞噬了无数文明,楼兰、小河、精绝……连当年的丝绸之路,都只能小心翼翼地从它的边缘经过。

▲ 新疆尉犁县段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风光。图 / 视觉中国

流动千年的“死亡沙漠”

沙漠对生命来说,着实不是什么好地方。

一千多年前,玄奘取经路上路过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的莫贺延碛,在长达800里的沙漠中困了四五天,陷入绝望。忽然,识途的老马狂奔起来。他追着马跑了许久,直到一眼清泉出现在视线之内,才走出死亡的阴影。

▲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形态各异,绵延起伏。图/视觉中国

数年后他回忆起这片沙漠,还心有余悸,“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

沙漠的炎热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望不到头。在干渴与炙热的煎熬下,许多旅人与动物纷纷倒毙,化作森然白骨。有风吹过,阵阵声响如同呜咽,令人毛骨悚然。

▲ 狭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指叶尔羌河以东、塔里木河下游走廊以西的沙漠;广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指所有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制图/monk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全国沙漠面积大约有80万平方千米,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有36.5万平方千米,可以说,这片沙漠几乎占全国沙漠面积的一半。它也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性沙漠,仅次于撒哈拉沙漠区中的鲁卜哈利沙漠。

“流动沙漠“是指在定向风的作用下,沙漠的移动趋势倾向于风向的方向,不断迁移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受西北风向影响,近1000年来,整个沙漠向东南或偏东方向伸延了约100千米。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摄影 / 居建新

这里昼夜温差能达到40℃以上。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沙面温度有时甚至高达70℃。如果不做好防护,人的皮肤很容易会被灼伤。

而几千万年前,塔克拉玛干沙漠还不是这样的模样。

▲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貌以裸露的巨大沙丘为主。星空之下,沧海桑田。图/图虫·创意

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板块运动,海水退去,陆地初现。青藏高原的崛起阻挡了水汽,让本就远离大陆的塔里木盆地,更是鲜有降雨。

再加上常年的风蚀作用,裸露的土地和岩石、便慢慢被剥离成了细沙。周围高原高山的冰雪融水形成河流,冲积出厚厚的疏松沙层。干燥的环境中,沙层被风扬起,日积月累,汇聚成庞大的沙漠。

▲ 黄沙茫茫,狂风肆虐,沙丘随风绵延流动。图/视觉中国

这片沙漠是国内面积最大的沙漠,沙丘的种类也最多。沙漠学家朱震达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风沙地貌的博物馆。”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流动沙丘的面积占82%,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面积仅占18%。地貌以裸露的巨大沙丘为主,其中高50米以上的沙丘占流动沙丘的80%。沙丘最高可达300米,形态各异。

▲ 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形态各异。图/图虫·创意

无论沙丘的形状如何,都和风有直接的关系。风塑造了沙丘的形态,也决定了它们的走向。

横向沙丘,是在单向风或两个相反方向的风,以及两个近于垂直方向的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流动沙丘有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复合型新月形沙丘和复合型沙丘链、复合型沙山、格状沙丘等。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有梁窝状沙丘、耙状沙丘等。

▲ 上图:新月形沙丘。摄影 / 吴越;下图:格状沙丘。摄影 / 凌裕泉

纵向沙丘,是在两个锐角相交方向的风或单向风作用下形成的。流动沙丘有新月形沙垄、沙垄和复合型沙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有树枝状沙垄。

多方向风沙丘,是在一个或若干个方向占优势的多方向风、风力较均匀的多方向风作用下形成的。流动沙丘有金字塔沙丘(星状沙丘)、线形复合型金字塔沙丘(线形星状沙丘)、穹状沙丘(圆形沙丘)和蜂窝状沙丘等。

▲ 罗布泊古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端,曾经塔里木河、孔雀河等皆注入其中,滋润着丝绸之路古国楼兰。摄影 / 孙志军

有些学者管3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沙漠叫做沙海。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上极目望去,高低起伏的沙丘,如同海上的波浪,一望无际。倘若沙尘暴来袭,更是如同滔天巨浪,遮天蔽日,似要吞没一切。

塔克拉玛干沙漠,何以成为“胡杨的家园”?

我们对沙漠的认知,可能是一片荒凉没有生机的死亡之海,但其实并非如此。

塔克拉玛干沙漠所在的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四面被高原和高山围绕,极度干旱。然而,高原高山在阻隔了水汽的同时,也带来了珍贵的冰雪融水。

▲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摄影 / 李学亮

冰雪融水汇聚成淙淙溪流,宛转地在沙漠里蜿蜒。大大小小的河流往往各自为政,不予外流,或是汇入湖泊,或是干脆消失在沙漠之中。

其中,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约2200千米。部分河段没有固定河床,水流任性奔放,所以诨名叫“脱缰的野马”。

▲ 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图/视觉中国

塔里木河等诸多内流河流入的终点,是塔里木盆地的低处——罗布泊。这里曾经水草丰美,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湖。

水带来了绿洲,使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成“胡杨的家园”,据说,这里的胡杨占全国胡杨的90%。有些植物为了应对缺水,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而动物为了逃避酷热和食物短缺,有夏眠的现象。

▲ 罗布人,很可能就是古代生活在罗布泊附近的楼兰人的后裔。摄影 / 郭晓东

绿洲养育了各种生物,也催化出文明。高山上的皑皑白雪,在春天里化为水,如神女的秀发般披散而下,一座座绿洲城市,就是发上系着的绿宝石首饰。

从约1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起,属于蒙古人种或欧罗巴人种的族群,开始在绿洲里生活,着名的铁板河楼兰美女,便是欧罗巴人的一支——吐火罗人。他们狩猎、捕鱼、耕种、织造,繁衍生息,形成聚落,甚至城市。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古城遗址分布图。制图/Paprika

楼兰是沙漠文明中最着名的一个,它被罗布泊滋润着,也被记载在《史记》中:“楼兰,古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就是罗布泊的古称。这个西域的传奇国家原本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往来的货物云集,富庶而安逸。

▲ 罗布泊是咸水湖,湖水干涸后,水中的盐、碱等矿物质沉积到湖底,与泥土结合凝结成坚硬的盐壳。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盐壳会隆起、断裂,像一片片锋利的岩石。摄影 / 吴健

可是由于气候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曾经烟波浩渺的湖泊如今只剩下大片盐壳,周边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楼兰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存在感只留在在千百年后的诗句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群星,沙漠中的文明就是流星。干旱区降水稀少,建立在这里的文明过于依赖冰雪融水带来的水源。

▲ 小河墓地。摄影 / 李学亮

这样的特殊环境,一旦河道变道,湖泊干涸,沿水而居的居民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一个个城邦被荒废抛弃。因为环境带来的文明,也因为环境变化而消解。

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也分外脆弱,不比东部季风区扛折腾。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应非常敏感,土壤格外容易盐碱化,耕种一些年份后便颗粒无收。有种说法,楼兰的倾覆就是因为过度耕种导致的环境恶化。

▲ 罗布泊北岸70千米处、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中,一座座太阳墓已经默默忍受了近4000年的风沙。摄影 / 李学亮

在沙漠里,太多文明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恰恰是因为这样,文明不断地更替和交融,被风沙掩盖于地下,直到被人们重新拾起。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座文明的宝库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止是地貌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文明宝库。

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却遗落下人类创造的城邦和物件。因为干燥,壁画和塑像不容易被水和生物侵蚀,所以遗迹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天然的博物馆。

▲ 楼兰古城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下游,罗布泊西北部,最早是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的。摄影 / 郝沛

楼兰古城在15个世纪后,重见天日,使我们得以窥见古城当时盛况之一斑:风格各异的陶器、漆器、木器、铜器、玻璃器,展示了这里曾经的富庶和百货云集,当然,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色彩斑澜的汉代丝锦。

米兰古城城内遗址有魏晋时期的佛塔、佛寺,以及吐蕃戍堡等。佛寺壁画中发现了“有翼天使”的形象,一时引起世人的很大关注。

▲20世纪初,斯坦因在米兰古城盗掘时,从佛寺壁画中发现了“有翼天使”的形象。图/Wikipedia

尼雅遗址出土过用源自西方犍陀罗的佉卢文书写的木简,也发现过带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发掘出的物件丰富得令人咋舌。除了壁画和织锦、还有罗马柱、印度佛像……从而证实,作为丝绸之路的中段,这里是地球上唯一的四种文明交汇处。

▲ 若羌县东部的米兰古城可能是鄯善的伊循城,鄯善是楼兰后来的国度,丝绸之路南道的门户。摄影 / 李学亮

古老的沙漠吞噬了很多生命,然而,仍有生命适应了环境,在这里欣欣向荣。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一直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沙漠的腹地,有一片被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肚脐”的绿洲,充满了神秘性。一方面是由于它独立存活于世界第二大沙漠中心,千百年来未见诸文字记载,完全与世隔绝;另一方面,对于它和它的居民的历史,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

▲ 克里雅人夏季住在用胡杨木、红柳和芦苇搭建的屋子里。屋子不用泥土,门板由整块的胡杨木板做成。摄影 / 沈桥

当地人称这里为“达里雅布依”,汉语意为“大河沿岸”。1982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寻找石油的沙漠车由北向南开进了达里雅布依。突如其来的轰鸣声和滚动的“庞然大物”惊呆了放牧的男人。

事实上,这里一直是于田县下辖的一个村子,当地人说维吾尔语,信仰伊斯兰教,自称克里雅人,有260余户、近 1300人,过着“一群羊、一口井、几间房”的简单生活。

▲ 打井水的克里雅男子。摄影 / 沈桥

地理制衡了文明的发展,文明反过来影响地貌的变迁。罗布泊曾经哺养了灿烂的文明,却因为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而渐渐干涸。1958—1959年的考察中,科学家感叹,这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在罗布泊泛舟。

1961年,罗布泊彻底干涸,如同一只巨大的耳朵,倾听着地球的往事。这里曾爆炸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也吞噬了彭加木、余纯顺等探险者,是不毛之地的象征。

▲ 罗布泊被称作“地球之耳”。图/Wikipedia

而今,罗布泊又有了不见边际的碧波。人们发现这里有丰富的钾盐,便把地下的卤水抽到地上,重新形成湖泊。方方正正的盐湖,像是给这只大耳朵上面镶嵌了一块绿松石。

水体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是巨大的,据钾盐公司的员工说,近年来整个地区变得凉爽而多雨。如果你现在到罗布泊,甚至能遇到中雨。

▲ 现在罗布泊地区的盐湖。图/Wikipedia

罗布泊的“复活”,是人类文明又一次对干旱地区的选择。据介绍,这里的钾盐可供开采30年。30年后,罗布泊的归途又会如何?

▲ 随着水分不断蒸发,钾盐凝结,湖中便会出现盐笋。摄影 / 郝沛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在流动沙漠中修筑长长的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是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公路,长达522千米。它像一条动脉,贯通了整个沙漠,是跨越沙海的大桥。在人类的举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愈发深重时,对于生态脆弱的地区,我们更应小心谨慎。

▲ 2004年5月, 航拍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它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南北贯穿塔里木盆地, 全长522千米。摄影 / 李学亮

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它宽大的胸怀包容、吐纳着古往今来的一切。风沙中的叹息已经远去,我们依旧能听见驼铃的声声脆响。雄奇的沙漠不是死亡之海,一直以来都蕴藏着无限的生机。(文 | 西湖醋鱼)

责编:姚茜琼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BOOK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