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湖南如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09 06:45:45

导读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根本利益,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正在奋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湖南如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湖南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曹二保 余曼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湖南具有“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着东联西进的纽带作用。

2020年,湖南外贸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4874.5亿元,同比增长12.3%,高出同期全国进出口增速10.4个百分点。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72.8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30.2%,同比增长19.7%。同年9月,湖南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为全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抓手。当前,湖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颈,体现为市场主体活力不足,高端产业较少,产业集群度较低;对外开放载体及平台相对薄弱;国际物流渠道不畅;对外贸易模式不新;对外贸易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湖南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培育壮大对外贸易市场主体。一是在巩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等出口优势产品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科技赋能,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二是积极发挥机电、机械等产业的比较优势,充分把握电子、信息等产业升级的关键机遇期,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的出口优势企业,打造一批符合湖南产业发展方向的“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支持一批旅游、文化、中医药、农业生产和人力资源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三是破解高新产业占比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短板,瞄准国际市场,与一批技术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国外企业建立稳定经贸关系和人员交流,通过产品和人员“走出去”、推进技术和资本“走进来”,推动全省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发展。

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一是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好、管理好湖南自贸试验区。以湖南自贸试验区为依托,构建产业、科技、贸易、投资、文化等多轮驱动的对外开放格局,构建“一带一路”投资服务平台、国际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优势产品、企业“走出去”、优良资金“引进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二是充分利用好中非经贸博览会。探索线上线下多种产品推介模式,建设中非贸易、投资、金融等综合性服务平台,不断扩大“湘非贸易”影响力。三是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产业服务、商业模式等板块,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对外开放新平台,充分利用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发展中的资金、科技、产业、区位等优势。

有效破除对外物流交通障碍。一是夯实物流发展根基。湖南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商品为农副产品、机械机电及配件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矿石料等。受进出口商品结构影响,需要进一步优化铁路和水运等主要物流运输方式。二是进一步打通全省陆上通道和水上通道,加强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的有机衔接,加快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夯实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交通基础。支持岳阳城陵矶水运口岸和长沙、张家界航空口岸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建设衡阳、怀化、株洲和郴州国际内陆港。三是加强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对接欧盟、南亚、非洲等重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运输线,着力建设国际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有能力的物流企业建设海外物流仓,不断完善跨境物流服务网络,补齐跨境物流基础设施短板。

积极开发对外贸易新模式。一是在国际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积极打造数字化外贸平台。加快推进长沙、岳阳、湘潭、郴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引进一批成熟的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企业,创立跨境电商新品牌,大力推进企业以跨境电商方式打开“一带一路”大市场。二是通过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沙会展中心等平台,打造“一站式”市场采购中心。满足国外采购商多样化、小批量采购需求,逐步提高市场采购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推动形成“买全湘卖全球”的市场采购贸易新态势。三是注重对外贸易模式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内外贸联动、产工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新模式驱动、数字化支撑、科技化赋能的高端外贸产业链体系,拓宽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的进口替代来源,促进供应链多元化。

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服务水平。一是不断简化外贸申报、查验等通关流程,缩短国际物流、国际结算时间,简化外资审批、备案作业手续,深化“单一窗口”建设,提高外贸外资服务效率和便利化水平;二是提高出口退税办理速度,有效缓解疫情冲击下外贸企业资金压力。积极引导外贸企业采取无纸化方式申报退税,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服务效率;三是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公正对待在湘外资企业,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为对外贸易和投资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良好营商环境。

(作者分别系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融入数字化“一带一路”建设 闯出湖湘开放新路子

阳纯正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化数字领域合作,发展‘丝路电商’,构建数字合作格局”。为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我省应积极融入数字化“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强基础: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后疫情时期,电子商务是跨境贸易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可为湖湘产品“走出去”奠定重要基础,并有利于我省机电、化工、钢材、高新技术等外向型产业集群扩大市场基础、提供产业升级动能。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引导和服务——

支持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发展。建议各级商务部门进一步细化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标准,对能起到先锋带动作用、进出口业务良好的企业给予更多财政支持。

完善跨境电商智能物流体系。建议交通部门联合保税物流中心打造陆、水、空立体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中欧班列和已开通的国际全货运航线的作用,打通湖南西北、东部、东南直联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水陆通道。

优化跨境电商通关流程。建议海关部门联合税务局、市场监管局,协作开展跨区域、跨机构查验,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通关速度,节省物流成本。

建设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和服务体系。鼓励相关高校开设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专业,并推进人才培育与企业、项目、资本的对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单位可为跨境电商人才提供奖励、津贴,吸引电商人才集聚。

规范跨境电商退税结汇流程。税务部门应明确公示所需材料,帮助相关企业实现境内境外、线上线下“一次办结”。

扬优势:服务数字文化产业出口

数字文化产业是我省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其中以动漫、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前景看好。在融入数字化“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注重更好服务数字文化产业出口。

优化数字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在省内搭建更多公共信息、教育培训、交流与展示等平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为数字文化产业“走出去”夯实基础。

集中打造一批湖湘数字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出口,应走“扶优扶强”道路,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群聚效应、带动效益。各级政府应紧扣数字文化优势企业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具有连贯性的项目和金融政策,做大做强本土新媒体、互联网品牌,推动湖湘数字文化品牌“走出去”。

提升国外消费者的认同度。文化产品要获得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的认同,须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途径创新表达。为增强内容认同,政府可牵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影视、数字出版等活动与展览,还可鼓励湖南文化企业与海外企业、艺人、创作者合作,打造国际文化品牌;为增强途径认同,政府可通过税费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投资、并购海外数字内容平台,以使湖湘企业更好融入海外文化市场。

控风险:建设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和强化风险防控机制是融入数字“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跨境电商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和防控体系。

在风险识别环节:建议网信部门推动整合涉外信息服务网站资源,搭建“走出去”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及时为企业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法律、金融、税收政策及市场环境、安全标准变动、疫情防控状况等信息,并及时发布政治、经济、社会风险预警,为出口、投资提供“风向标”和“警示板”。

在风险评估环节:人民银行应联合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完善跨境电商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跨境电商真实交易可追溯查询的大数据,汇集商户融资、电商出口信用保险、在线供应链金融等数据,防控投资风险。

在风险预防环节:监管部门应建设跨境电商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与“关”“税”“汇”部门的数据接口,实现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电商企业、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

在风险处置环节:政府应通过建立开放智库、线上答疑平台等方式,动员专家学者、律师、创业精英等社会各界力量积极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法律和专业知识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面向“一带一路”,深化湖湘文化对外沟通交流

文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湖南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更多“湘”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湖南篇章。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湖湘文化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湖湘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与互鉴进一步增强。当前,应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湖湘文化对外沟通交流。

完善湖湘文化对外沟通交流机制

我省应进一步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建设,明确主导机构、集中文化资源、拓展参与主体、强化交流反馈。

建立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充分调动相关各部门积极性,集中外事资源,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力;建议设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基金,加大对文化交流工作的投入;建立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驻外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挖掘全省各地方、各部门、各类组织和群体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资源和潜力,扩大文化交流主体的覆盖面,增加对外文化交流能量。

建立健全对外文化沟通交流的反馈机制。建立文化沟通交流的反馈机制,主要是检验、评估对外文化交流的效果,以便动态调整文化交流的目标、方案和手段,不断提质增效。

丰富湖湘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形式

近年来,我省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派留学人员、举办文化艺术节和博览会等文化交流形式推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当前应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文化交流方式。

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立体化文化交流平台。强化对先进科技和媒介技术的运用,充分释放新型传播媒介效能,利用现代媒介立体展示湖湘文化风采。

打造企业、产业、产品和文化一体化的综合性平台。按照“企业搭台,文化唱戏”模式,形成经贸文化一体化“走出去”的互动双赢格局。强化“产业铺路、经济架桥、文化搭车”,支持一批湖湘文化品牌借助“湘企”“湘品”出境,构建湖湘文化对外交流新格局。

乘势而上,借船出海,合作共赢,构建文化交流新模式。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国家世博会、中俄文化年和中非合作论坛等国家级高规格平台渗透“湖湘”元素、展示湖湘文化风采与特质,实现国际国内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

拓展湖湘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内涵

拓展湖湘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内涵,需要挖掘对外文化交流新“元素”。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打造文旅融合新模式。应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与我省合作现状,明确合作方向、突出合作重点、提高合作实效。以RCEP成员国、非洲国家作为突破口,拓展合作空间、丰富合作内涵,创新谋划“一带一路”沿线文旅活动,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合作“标杆”。

治国理政、互借互鉴,丰富对外文化交流时代内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湖南的扶贫、脱贫经验对其具有很强借鉴意义。与此同时,湖南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成效显著,防控举措与模式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

提升湖湘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品质

我省应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国际市场,打造一批“湘味”浓郁的对外传播文化精品,助推湖湘文化产业创新提质。

对现有文化交流理念、传播媒介和文化产品提质创新。突破思维定式,增强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元素;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平台立体展示湖湘文化内涵,突出“科技”元素;文化产品设计力求实现“湖南元素”和“国际表达”的深度融合,提升“湖湘品牌”效应。

新打造一批“湘味”浓郁、特色突出的湖湘文化交流传播精品。加强顶层设计,在继续做好“欢乐春节”“汉语桥”“四海同春”“世界看湖南”等传统品牌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情、民情、风情,做大做强新的特色项目,打造一批能代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的交流传播精品。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充分运用数字化思维手段 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贡献湖南力量

刘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更多“湘”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湖南篇;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建设数字湖南、数字政府、数字社会,让数字文明造福全省人民。

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开放格局中,湖南作为内陆腹地,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地带,也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枢纽。近年来,湖湘文化“走出去”活动影响广泛,“湘”字号文化产品享誉海外。与此同时,湖南对外人文交流工作还存在思维较为传统、手段相对单一、资源整合不充分等短板。当前,我省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湖南发展的各项指示精神,充分运用数字化思维和手段,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大格局中贡献湖南力量。

——推动数字化资源互联互通,全面优化人文交流平台。

人文交流要达成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创立交流平台并保障其运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恰恰为人文交流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我省应注重推动数字化资源互联互通,全面优化人文交流平台。

一是树立统筹兼顾的系统发展思维,在用好用足数字湖南建设前期成果的基础上,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契机,打通因行业差异、所有权归属等问题导致的数字化资源“断头路”;二是秉持融合化、体系化资源保障思路,在全面实现数字化人文交流资源互联互通基础上,对原有人文交流平台进行系统优化。优化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等不同领域的差异化特征,更要将它们全面纳入“湖湘文化”这一母体品牌下进行有机整合;三是坚持数字化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最大限度挖掘数字资源的经济效益。当来自更多行业的数字化资源得到系统整合和传播时,人文交流平台的数字化倍增效应就能得到进一步彰显。

——总结数字化信息传受规律,积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青年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目标群体,数字时代的青年群体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具有诸多新特点,应针对这一新形势总结数字化信息传播规律,积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一是总结数字化时代信息传受规律,让人文交流发生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切实保障人文交流效果;二是着眼于海外青年受众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潮流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着力创新人文交流形式,不将人文交流限定为传统的座谈沟通、现场表演、短期展览等常规化方式;三是全面激发湖湘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引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高新数字技术,让湖湘文化以更直接、更生动的方式跃然屏上,通过更为便捷的数字化传播载体实现湖湘文化对受众的长期浸润。比如湖南省博物馆在文博数字化发展方面进行积极尝试,持续探索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文化交流方式创新,发行“朱地彩绘棺”等文物的数字藏品赢得了良好社会反响。类似的交流方式创新,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必将拥有更广阔运用空间。

——运用数字化信息挖掘技术,精细打磨人文交流内容。

数字化背景下,个体的教育背景、文化喜好、信息接触方式等与人文交流密切相关的变量信息都会留下各种各样的“数字脚印”,并且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等客观障碍。为此,可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挖掘技术,精细打磨人文交流内容。

一是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信息挖掘技术,深度把握交流对象在交流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习惯和偏好,精准描绘交流对象“用户画像”,让人文交流活动有的放矢、有依有据;二是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挖掘技术直达个体的优势,广泛收集并分析各层次群体的需求特征,让人文交流内容的打磨真正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三是补足传统人文交流情境中只能自上而下敲定内容主题的不足,全方位聆听普通民众心声,筛选出更多海内外民众喜闻乐见的人文交流主题,确保引发广泛共鸣;四是秉持“交流不止、打磨不停”的开放性人文交流思路,围绕湖湘人文特色、顺应网络传播规律、重视交流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交流内容,实现湖湘人文资源的高效化、聚合化传播。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传播与现代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跨越对外交流语言关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聂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更多惠及沿线国家民众”。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更多‘湘’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湖南篇”。语言是联通世界的桥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须跨越对外交流语言关。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多达2400余种,给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极大挑战。讲好湖南故事,我们需做好“小语种”这篇“大文章”,用语言铺设道路、用故事展示形象。

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复合人才

高校在增设小语种专业时,应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及的语种倾斜。以俄语为例,目前湖南省本科高等院校中仅有两所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而在“一带一路”沿线,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4个,通俄语国家有12个,未来需求与实际供给存在巨大缺口。

高校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应更突出专业性和实务性,从培养纯粹外语人才向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转变。在专业设置上,外语学科可与本校优势学科共同探索建立“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即以外语专业为主,辅以工程技术、旅游经贸、法律政治、文史哲地等方向课程;也可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建立“专业+外语”培养模式,即将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相融合,引入国际化课程,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在学科设置上,应重视翻译学科发展,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特征,课程设置应对接职业岗位,积极探索大数据和“互联网+”语境下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高校还可设置外语微专业,即在外语本科专业目录以外,以“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为导向,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面向全校选拔招生,使学习者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发展语言技术,服务沟通合作

应立足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沟通合作需要,紧密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并综合考量各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研发出适用于当地民情的语言应用产品。

在语种上,应努力构建以汉语为核心语言的多语种翻译系统,打破英语核心语言垄断地位,同时以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部官方语言为目标,不断拓展机器翻译涵盖的语言种类;在技术上,应分别针对书面合同和口语交流两个层面进行研发,既要研发合乎书面语言规范和有关文本要求的文字语言系统,也要研发语音识别、智能问答等语音互动产品,以促进各方商务合作与人文沟通。

创新叙事方式,构建话语体系

应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中国式思维讲述中国故事,而是要积极构建符合“一带一路”各国家和地区特点的新型话语传播体系,讲述外国人能听懂的故事。

应全方位挖掘、多角度概括“一带一路”故事。“一带一路”故事受众主要是外国人,应依据贴近性原则挖掘概括好故事内容、努力引发共鸣,潜移默化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坚持差异性原则,在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基础上,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树立互联网思维,丰富交流载体

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融媒体时代,讲述“一带一路”故事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为“一带一路”故事插上互联网翅膀,确保中国故事既有好内容,也有好形式。此外,图片也是破除语言障碍的有效途径和传递故事的重要载体,可将“一带一路”建设中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图片通过国际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出去,用图片展现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

应利用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国际平台,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经济交流。在布局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倾斜。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编:姚昕玥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