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学院: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5-27 00:44:54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周忠华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科技的力量就是为了助推社会进步,让更多老百姓从中享受实惠!”5月26日,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王金龙教授在鼎城区十美堂镇黄鳝基地,看着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长势良好的黄鳝苗种,甚是欣慰。

▲王金龙教授(右)给黄鳝亲本注射催产剂

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博士团队一方面秉持做好教学科研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湘西北地区乡村振兴贡献技术力量。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湖南文理学院坚决扛起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责任,找准科技兴农的切入点和共振区,举全校之力,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的特色帮扶之路。

▲为安乡农户提供冬瓜备耕移栽和绿肥生长技术

突破技术瓶颈,提升科学研究支撑力。湖南文理学院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在黄鳝人工繁殖关键技术、鲫鱼选育关键技术、淡水珍珠全产业链健康生产关键技术、鲌鱼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等领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引领农业科技进步,着力提高湘西北地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如黄鳝人工繁殖试验,过去,水产养殖大户要想把黄鳝规模化人工繁殖更是不可能完成的。王金龙打破了“铁律”,自2019年开始,王金龙教授团队开展了黄鳝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的研发,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催产剂和孵化液配方,构建了成熟的黄鳝人工繁殖体系。2021年在鼎城区十美堂镇开展了该成果的试验示范,黄鳝亲本催产率超过90%,受精率达80%以上,苗种孵化率从最开始的20%提高到40%以上。该项目通过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现场测产验收,“项目在湖南省首次实现了黄鳝规模化人工繁殖”。常德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已在桃源县高家桥镇推广。

如鲫鱼选育试验,已繁育出优质新青鲫苗种,生长速度提高15%,抗病能力增强20%,饵料利用率提高10%,已在湖南常德推广试养水面达10万亩。

▲为安乡县渔民提供鲈鱼集约化养殖关键技术

加大推广转化,提升成果推广转化示范性。近三年来,湖南文理学院先后派出200多名教授、博士组成29个科技服务团队,辐射常德市11个区、县(市)和产业园区开展科技上门服务,解决企业生产工艺和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近百项,如郑卫国博士开发的“橘皮馅料生产关键技术”在湖南麒月香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了成果转化,为公司创造了200多万元产值;刘骏博士开发的“室温快干型可厚涂水性丙烯酸改性聚酯合成与应用开发”在湖南太子化工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企业新增产值6000多万元;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走进石门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明确了石门“红色引领,绿色崛起,本色传承”的“县域农旅文旅结合,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土建学院教授博士积极为常德市域红层区域地质灾害防控、红层区域水土环境治理、红层地貌旅游发展规划等工程问题开展技术服务与科研工作等。

▲为临澧县进行红色旅游规划

完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度。湖南文理学院以“新农科”精神为指导,挖掘学校近50年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农村文艺;农村经济与农村治理等乡土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加强农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升级改造现有涉农学科专业,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开设涉农基础课程、涉农专业课程、涉农乡土课程、涉农创新课程,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以生长、生活、生产、生成为内涵,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以“产学研结合”为形式,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新知识、新技能、新视野、新情怀的农村科技人才、农村教育人才、农村经济人才、农村文艺人才、农村治理人才。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