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新论头条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推动“大国小农”迈向“大国强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13 06:56:48

周发明 洪艳

核心提示  

优化组合、创新性配置农业领域生产要素,助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农业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孕育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从“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的新型生产力

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这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之所在。在2013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作主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是催生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等手段,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诸要素优化组合、能级跃升的新型农业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必须发挥核心支撑作用,通过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质量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本驱动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不同于以往以“单点突破”为特征的科技创新,而是具有密集型特征的科技创新,是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链式突破,其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可助推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技术革命性突破,有利于实现农业良种化、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带动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农机是保障、良法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有良种、良机、良法相配套。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要素优化组合、能级跃升为基本方向的新型生产力

以新技术嵌入农业生产力三大传统要素实现农业生产力跃升。将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促进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资料和农业劳动对象等诸要素发生深刻变革,实现对生产力三要素的质性重塑。用新技术武装农业劳动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创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经营能力、综合素质,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用新技术改造农业劳动资料、创造新型劳动资料,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农业机器设备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数字化、智能化,广泛应用智能农业机械和农业无人机,积极建设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和智慧渔场。用新技术嵌入农业劳动对象、获取新型劳动对象,比如运用基因编辑、动物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培育新品种、新产品、新材料,拓展农业深度,催生农业增长新领域、新业态。

以激发新型生产力要素活力助力农业生产力跃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区别于农业传统生产力之处,还在于它弱化对土地等自然资源与资本投入的依赖,强化对数字赋能和创新驱动的需求。人才、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据要素是一种基础性、战略性、创新性要素,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可再生性等特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应用、共享、交易等活动,发挥数据要素的协同效应、复用效应、融合效应,可实现价值创造和效能提升,从而突破传统生产要素总量有限和生产过程中规模报酬递减的局限。将数据要素引入农业领域,打造“农业+互联网”“农业+数据”,实现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可提升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在一二三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充分流动。通过农机联网、智慧操控,创新运用“北斗卫星定位+惯性导航”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产业业态。

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助力农业生产力跃升。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本质特征,要求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或者引入新的生产函数。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要素的广泛融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创新性配置提供了可能和发展空间。农业领域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创新性配置,可助推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农业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孕育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内涵的新型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其本质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历经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征服和改造着自然,错误地认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无限的自我修复、自我平衡能力以及无限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力,从而造成了资源约束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后果。在遭受人与自然严重对立带来的恶果之后,人们深切感受到,应尽快调整单向度的征服型生产力模式,探索一种超越传统生产力模式的、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双向度生产力模式——这就是生态生产力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生产力。

农业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在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几千年演进历程中,善用自然资源的朴素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精耕细作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得到了长期传承和发展。只是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工业文明所形成的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导向的发展思想影响下,一些地方片面强调通过征服改造自然实现增产增收的农业目标导向,农业绿色发展问题被忽视,农业“化学化”倾向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遵循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绿色发展之路。农业发展目标逐步从“增产、增收”向“稳产、增收、可持续”转变,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的主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持以科技创新突破禀赋约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农业高质量发展方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高效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分别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委党校教授)

责编:曾璇

一审:周杨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