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18 16:53:0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蒋睿
不久前,湘潭县分水乡分水村村民谭女士因患重病接受了住院治疗,尽管医疗费用经过医保报销,自负费用仍然较高。这一支付情况在医疗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的常规数据交换过程中,触动了预警机制。
接到预警信息后,湘潭县民政局迅速联合乡镇展开实地走访与核实工作。在详细核查了该家庭的经济状况后,该家庭被纳入低保边缘家庭,谭女士以“单人保”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此举显著减轻了其因医疗必需支出而承受的经济压力。
这是湘潭市民政系统有效利用“大数据+铁脚板”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进行及时救助的缩影。
“过去传统模式的社会救助,信息不透明是影响其效果的难点之一。”湘潭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介绍,由于申请人缺少公开渠道了解申请救助的办理情况,只能向村居委会或街道办事人员询问,申请过程透明度不足,为个别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或拖延办理留下了空间,容易出现“人情保”“关系助”、冒领侵吞救助金等现象。“此外,基层社会救助申请和审核程序复杂,加之各类信息比对、核查手续繁琐,整个办理过程耗时较长。”
2010年,湘潭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湘潭市低收入家庭核对中心,是全国首家将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核对中心机构纳入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城市。该中心在进行城乡困难群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廉租住房保障等专项社会救助时,能通过平台专线比对,全面了解核查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社会救助工作的公平公正有了组织保障。
湘潭市民政局分管负责人介绍,通过汇集教育、医保、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的信息,建立困难群众数据库,搭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监测户、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设立就医就学就业和遭遇突发时间等预警指标,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效率、精准度、透明度和系统性。
“除了利用数据对社会救助人员申请资料进行筛选和比对,入户走访,既是规定的工作程序,也是各级民政部门、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说,“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这就是我们的职责使命。”
线下“铁脚板”摸排,就是依靠基层民政部门和工作人员、村社干部、社会力量等,经常性走访发现困难群众,并核实困难风险预警信息。符合条件的,及时引导申请相应救助;情况复杂的,可以通过“一事一议”办法集体研究处理;符合终止救助条件的,及时终止。
家住岳塘区昭山镇窑洲社区的何先生,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结肠癌。由于平常夫妻两都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且无退休金,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今年初,岳塘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临时救助的走访中,了解到了何先生一家的困境,随即指导街道为何先生家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今年4月,何先生一家收到了2200元的临时救助金。两个月后,夫妻二人被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每月可以获得1200元的保障金,夫妻二人的基本生活终于有了着落。
近年来,湘潭市坚持精准核对,兜准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原则,以《湘潭市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于意见》为总领,相继出台《湘潭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及救助帮扶实施细则》《湘潭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等“1+X”社会救助改革政策文件,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截至8月底,全市城乡低保保障54907人,城乡特困供养13494人,临时基本生活救助9065人次。
“‘铁脚板’摸排不能少!”湘潭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大数据比对审验提升了效率和安全,但同时需要强化基层救助工作人员的线下作用,有助于基层工作人员与受助对象建立深度信任关系,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社会救助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