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4-09-21 21:36:08
人物名片
王志琪,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学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药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她内心不变的坚守。
光影交织,时光倒回。1995年入校学习药学专业、2002年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王志琪欣喜地选择了留校任教,她说,“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内心是感到神圣、光荣和感恩的,我想告诉外公‘我做到了’。”
王志琪的外公曾是广西的一名乡村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资助了多名学生,每逢毕业季都有学生来看望外公,甚至有毕业多年的学生特地回乡拜访,这让当时年龄不大的王志琪萌生了好奇,也将外公“有机会就当一名老师”的嘱托珍藏于心。
沉下心来做“教书匠”,王志琪享受其中,她认为学生的成长永远是第一位,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为人才培养服务”。她严谨治学、循循善诱,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留学生,在王志琪这里就像是一颗颗需要精心呵护的小树苗,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成就学生的未来。“我培养的9名硕士生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每当谈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时,王志琪脸上洋溢的笑容掩饰不住内心喜悦。这份人民教师的成就感,让她对这份职业更加珍惜、满足和荣光,也更加坚定了她的初心。
她还多次担任班主任,对待学生关怀备至,引导、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曾获评湖南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所在教研室获评“湖南省芙蓉标兵岗”。
要给学生‘一碗水’,先储备‘一池水’,是她对“大先生”的生动诠释。
“上课就要上最好”。这是王志琪对老师的定义,也是她对自己的“标尺”。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老师的课程也要与时俱进,自己要有‘一池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为了讲好每一堂课,王志琪一直在学习。她融合OBE教育理念、PBL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历次评教均为优秀。她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湖湘中药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了学生,《本草湖南》这门课程在相关教育平台累计浏览、学习、互动达12万余次,该课程获批为首批省级中药学类专业整合类线上课程。
“讲课方式新颖,课堂生动形象,她把湖湘道地药材的种类和炮制方法讲得那么有趣”“王老师的课,让我对中医药传承者充满了尊敬和敬佩”.........《本草湖南》在校内“火”了起来,学生们“抢”着上王老师的课。
“中医药要走出国门,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时代机遇”,王志琪主动请缨,成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首批双语教师之一,选派公费出国留学深造,回国后全心投入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主讲《Pharmacology》《临床药理学》《口腔临床药物学》《食品毒理学》《药学英语》等课程,其中,《中药药理学与实验方法学》获批为首批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
耕耘不辍,金秋方得硕果满枝。王志琪斩获了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微课大赛二等奖、湖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从一名青年教师到中药学专业负责人,走上讲台22年来,她一直潜心教学、深耕课堂。
传承精华、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是她行走的“思政课堂”。
在王志琪看来,教师本就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社会角色。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了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研究的道路上,王志琪传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
“药理学是生命科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而中药药理学将更好地解释中医药理论蕴含的科学内涵,如何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用现代科学说清楚中医药学原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谈起自己研究了22年的方向,王志琪的言辞中饱含感情。
2009年,不甘落后的王志琪在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中药研究所原所长陈立峰研究员的引领下,一头扎入了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她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新药研究项目8项;编写《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等8部国家规划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余篇发表于SCI、CSCD,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3项等。
“研究就要有特色,我们要以科学家精神做学问”,王志琪始终相信,中华文明的这一缕药香是穿越古今的。如何用好中药药理学这座桥梁,打通古今穿越的“壁垒”,是王志琪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如今,她的追求,也成了更多学生们的追求,那就是在浩瀚的中医药宝库中,研读经典、探索经典,在经典中找到中医药千年绵延不绝的奥秘,让古老的药方“活起来”。
师者如光,温暖而明亮。二十二年来,王志琪在教育和科研的征途上行而不辍,用心用情浸润着一颗颗渴望知识的心灵,用爱用学识照亮着学生们通往星辰大海之路,生动地诠释着一名人名教师的崇高与担当。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