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27 11:28:00
■罗明桥
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创了宋明理学。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经过濂—洛—关—闽四个阶段发展,成为自宋代到晚清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远播东南亚地区,成为影响本地区近千年发展的思想流派。“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语蒂双关,气势纵横的名联,百余年来,让多少湖湘之子油然而生一种豪情和自信。宋明理学思想衍化成湖湘文化基因,氤氲于三湘四水之间。历千百年而不竭,流淌到中华传统文化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朵圣洁莲花,千年盛开,千年不败。北宋著名的文学家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巍巍的都庞岭,孕育了诗韵清绝的濂溪河,圣脉泉哺育圣人成长。山似青螺,水如明镜。周敦颐先生就出生在濂溪河边的楼田村,从小在青山绿水和十里荷香的浸润中长大。濂水清清,玉立亭亭,风中淡淡,荷花飘香。濂溪山水给他以灵性,点化了他悟道的玄机。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任南康知军时,在府署东侧置一莲池,盛夏常漫步荷池,欣赏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荷花,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
古往今来爱莲情怀,从唐诗宋词的意境中片片逸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唐·李商隐),“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宋·欧阳修),“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宋·秦观),“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唐·宋雍 ),“清风明月无人管,凭栏十里芰荷香。”(宋·黄庭坚)。这些文人墨客脍炙人口的诗句读起来情悠悠、意长长、悲切切,却少了周敦颐先生爱莲的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独爱菊,显示了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周敦颐认为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花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福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中的君子。
周敦颐少年聪颖,五岁时即将村前的五个土墩命名为金木水火土,少年时在月岩洞读书,悟出盈则亏、亏则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哲理。因父亲早逝。他15岁随母到京都(河南开封)投靠舅舅郑向,在其舅舅的举荐下,康定元年(1040年)在他24岁时任分宁县主簿,踏入仕途。在洪州(南昌)任知县时,突然发病,几乎危亡,过了一日一夜,才苏醒过来。其友潘兴嗣,视其家产,唯有破箱一只,里面钱不满百文。
明代大儒朱熹,纵览周敦颐一生感慨万分。曰:“闻茂叔之风,犹足律贪。”
周敦颐为官正直,不媚权贵,明断狱案。1045年任南安司理参军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使错案得以改判。
周敦颐在永州任通判时,其侄子周仲章来看他,想求一官半职,周敦颐悉知后,断然拒绝并耐心做了解释。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任所寄乡关故旧》“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这是他为官生涯的真实写照。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人性深处展现了独爱莲的高尚人品,胸怀洒落。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八个字则是周敦颐全部学说的高度概括。从此在人们心中那朵圣洁莲花,已盛开千年而不衰,他所奠定的理学思想,开辟了湖湘文化之源。源流汩汩,文脉绵长。因为湖湘文化孕育了一大批文人志士,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谱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
读《爱莲说》,我愿用一生的时间守着那池清水,只为一份圣洁。我愿为莲,即使最终残荷听雨,也以千年不变的情怀安居我心灵的家园。
(作者系永州文化研究院院长)
责编:陈程
一审:陈程
二审:李礼壹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