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百年前预言芷江发展

蒋镇嶷   《书屋》   2024-10-12 18:30:13

文/蒋镇嶷

百年前,沈从文曾两度来到芷江生活和工作。善于观察、喜欢名胜古迹的他经常登上钟鼓楼,将古城内的“小八景”——“铜壶滴漏”“五爪抓天”“铁打栏杆”“雄溪亮虾”“三步两拱桥,过桥不见桥”“大庙对小庙,过庙不见庙”尽收眼底。或是登上古城墙,观赏城外的秀丽山川,眺望城外的“明山叠翠”“秀水拖蓝”“龙津春浪”等景观,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在芷江期间,他对芷江的人文地理、城市概貌、社会状况、风土人情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在他眼里,芷江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城内外的标志性古建筑物,令他印象极为深刻。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战国时期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有一千古名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虽然这位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沈从文戏称作“疯疯癫癫的楚逐臣”(《桃源与沅州》),但沈从文仍是饶有兴致地就着屈子“沅有芷兮澧有兰”与“乘舲船余上沅兮”这些话,“估想他当年或许就坐了这种小船,溯流而上,到过出产香草香花的沅州”。

若真包了小船来沅州,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古城的城门,正如沈从文写道:“到了沅州南门城边,也许无意中会一眼瞥见城门……”城门之上自然是城墙与城楼,芷江古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楼,由四个城门连接着高而厚的城墙。芷江古城墙特别高大坚实,在当时是湖南省境内最坚固、最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之一,是芷江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古城墙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荆湖北路察访章惇奉命进兵懿州,平定田元猛地方势力后,诏改懿州为沅州(今芷江),始在沅州州治筑土城,先修筑西面(临湃水),相继筑东南北三面。明洪武六年(1373),江夏侯周德兴将原城拓宽二里。明弘治九年(1496),副使顾源在沅州城建城楼四座,曰东城门、南城门、西城门和北城门。东南名“澄霁”,西南名“筹边”,东北名“秀水”,西北名“威远”。在临河西面用青石建西门码头,同时在北、东、南三面城墙外开壕蓄水,俗称“护城河”。明正德十六年(1521),沅州兵备道黄天爵以城西一带濒临濞水河常被洪水冲塌,而“砌石垒岸,以固城垣”。后人将西门外沿河大堤称为“黄公堤”。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湖、广、云、贵、川五省总督府总督冯岳对城墙又加固扩建,将土筑的城墙建成石砌城墙,周长三千四百五十米,并全面扩宽疏通东、南、北三面护城河。

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争,城墙多处倾斜倒塌,加之洪水泛滥,四周城墙大多坍毁。清乾隆六年(1741),沅州知府朱炎向朝廷申请,由布政司拨款银二万六千余两,对城墙进行全面整修加固。整修后的沅州城,“东西广一里有奇,南北袤二里有奇,周五里有奇,高二丈三尺,厚一丈五尺,雉堞(炮眼)七百三十有六,马道宽九尺,长如其周之数”。东西南北四城门上各有楼有表,“东曰东来紫气,西曰西楚咽喉,南曰南天锁钥,北曰北斗平临”。东南北又各有瓮城(城门外小城)。东南角尚有水门,称“水东门”。北门外河水汇流处,建有石墩、石驳岸长二十七点七米,高五点三米,厚二米,用以抵挡汛期北面来势汹涌的洪流。

同样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的还有至今为人熟知的钟鼓楼,也就是县志记载的“谯楼”。它位于芷江县城四街中央,下为石砌方台,高六米,四面周长八十米,开东西南北拱门,连贯四街。四拱外坊嵌匾,东西南北分别书“声闻四达”“芷水呈祥”“地灵人杰”“明山拱璧”。台上建古楼(俗称“钟鼓楼”),高十三点四米,分三层建筑,每层有檐,四周有廊。廊上挂匾,东西南北分别书“斯文在兹”“光涵秋水”“维南有耀”“秀挹青屏”,是县城八景之一,名为“谯楼月朗”。清代廪生孙实华题诗曰:“入夜韵歌雅弦流,满城灯火映谯楼。碧天月色明如画,万里山河一望收。”这座气势恢宏的钟鼓楼以其在城中独特的地位让沈从文注目,他在《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中写道:“我们所驻在的市镇,并不十分热闹,但比起湘边各小城市,却另有一种风味。这里只四条大街,中央一个鼓楼操纵到全城。”在沈从文眼里,高大雄伟的鼓楼矗立在小城的中央,四条笔直的大街从鼓楼延伸四方,显出一种简洁中透露着大气、静谧中凝聚着庄重的美。

以大气之美吸引沈从文的还有城外的雁塔,因寄托了金榜题名的美好希望,同被列为八景的“雁塔秋风”,颇受古城的文人士子偏爱。在沈从文的《沅水上游几个县分》一文中,他将雁塔与鼓楼放在了并列的位置:“到芷江时……城南有个明代的塔,名雁塔,形制拙而壮,约略与杭州坍圮的雷峰塔相似。城楼与城中心望楼,从万户人家屋瓦上浮,气象相当博大厚重,像一个府治。”

当然,这城里让沈从文最感亲切的建筑还是熊公馆。清光绪十八年(1892),熊希龄京试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他的家人在芷江县城北街(名曰青云街)新建翰林宅第一座,建有砖木结构楼房两栋,平房十余栋,还建有花园、厅堂等建筑物,是当时芷江县城规模最大的私人住宅。这也是沈从文这个外乡青年来芷江后的憩息之所与发奋读书的地方,镌刻了他许多温暖且充实的时光。为此,他在离开芷江多年后特意撰写《芷江县的熊公馆》一文,来追寻他在这座“……三进三院的旧式一颗印老房子……这所现代相府,我曾经勾留过一年半左右。还在那个院子中享受了一个夏天的清寂和芳馥”的记忆。

在沈从文的眼里,芷江古城这些有悠久历史的宏伟建筑物便是这座城的灵魂。这些古老的优秀建筑,无声地向后人展示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这座城市文明的载体,它真实记录和见证了历史长河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不断扩张,在古与新的交接中如何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厚之爱,百年前的沈从文就已对此展开了思考。由于芷江古城东城区受到古城墙的限制,随着城内民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何在保护古城风貌与城市有序发展的冲突之间找到出路?胸怀博大的沈从文把目光投向了河西。他以正视历史的眼光,非常睿智地在《沅水上游几个县分》一文中写道:“河流到了这里忽然展宽许多,约一里三分之二。一个十七墩的长桥,由南城外河边接连南岸,南岸名王家街,住户店铺也不少。三十年前通云贵的大驿道由此通过(传说中的赶尸必由之路),现在又成为公路站头。城内余地有限,将来发展自然还在南岸。表示这繁荣的起点,是小而简陋的木房子无限量的增加。”百年前的他,便对芷江今后发展的重心和新繁荣的起点在河西作出了预言。

时光荏苒,百年如白驹过隙,如今再回看沈从文当时的预言,会并无诧异地发现已成为现实。芷江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已于2005年6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5年,县人民政府又启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芷江古城墙已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东的小北街伞巷、城西的黄甲街被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七里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旧址”,河西“天后宫石坊”、“文庙”三处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沈从文旧居等五十余处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沈从文在芷江生活与工作时,通向河西的桥只有龙津桥这一条简易的公路桥,现在已经建成了公路二桥、三桥、四桥,建成两座横跨湃水通向大西南的湘黔沪昆铁路桥,还新建了芷江汽车西站、火车西站、高铁站。如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矗立在宽广的湃水西岸,昔日的河西已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书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