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流是汨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18 18:22:02

文学根何在,龙舟下汨罗

我的家乡,就在这文学之根,磊石山下、汨罗江畔。细到村落,埋胞衣罐子的地方,在湘北岳阳,汨罗市桃林寺镇新塘社区玉林村新塘刘屋场金鸡仑。堂号彭城,被看作郡望堂号的正宗,是为汉高祖刘邦之后裔。据一册泛黄的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血洗湖南,吾族先祖克一公自江西南昌府梓溪刘迁居湘阴书林桥,插标落业,固宅守耕,距今六百余年矣。按谱系,我是士英公下敬道房万龄支序二十九世,属正字辈。

犹如水木之有源,祖宗不可忘。追寻中国诗歌的血脉,众所周知,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之前,朝廷委派乐官,经常摇着木铎深入田间地头采诗,如流传于世的《诗经》《国风》等作品,均是民间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屈原以降,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个人原创的新时代。他匠心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泱泱中华有了第一位以文学才情闻名于世的作家。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遭朝中权贵诽谤陷害,屈原多次被流放沅湘等地。当听到楚国郢都被秦军攻落后,他心中美政的理想彻底破灭,悲愤交加,舍生取义,“扑通”一声,怀沙自沉于我家门前的汨罗江之河泊潭。

一夕之间,汨罗,这个地图上的微点与蛮荒偏远之地,因为诗人的殉国之举成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这里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文学发祥地,中华诗词之乡,一个崇尚诗人、给诗人尤其是落魄诗人最高礼遇的地方,一个龙舟飞翔、粽子与甜酒飘香的地方。我们创造的节日叫端午,我期待来客,最好在五月。母亲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却最懂世事人情,从不忘依民风习俗,怀念与祭祀沉渊的诗人。她知道流经屋前的汨罗江,也是一副待哺的肚肠,沉甸甸的粽子,香喷喷的粽子,酽巴巴的粽子,在五月,要多包一些,一半喂养儿孙,一半抛撒江中。

汨罗,堪称诗人的圣地、文化人的圣地。

汨罗江,一条诗歌的河流,长流在人们心头……

以一首《乡愁》名满天下的诗人余光中,也有一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广为流传。他绣口一吐,为千古江流挥写了一份意蕴深厚的文化注解。

2006年4月7日,阳光灿烂的午后,厦大芙蓉广场,作为在校学子,我有幸见到了回母校参加“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活动”的学长。他年逾古稀,精神矍铄,谦和幽默,有君子之风,对学弟学妹们的签名要求爽快应允,举手投足间,容颜与心态尽显年轻。当得知我来自汨罗时,他说:“去年端午,我去了汨罗参加龙舟节,汨罗江是一条充满美与诗意的河流。”情之所至,他当即朗诵起《汨罗江神》:“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这是诗人特地为“2005年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创作,并由他带领数百人齐声诵读。当天,江渚人头攒动,江上龙舟竞渡,民俗闹端午,愿君常安好。

谈笑间,鲜花盛开的芙蓉湖畔,莘莘学子围着一位满头白发、诗兴盎然的长者,沉浸在对汨罗江与屈原的神往中,我更是为家乡有这样美丽的河、有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稍后,我们簇拥着学长前往建南大礼堂,众多粉丝与媒体记者堵在门口,水泄不通。在工作人员的开道下,他才挤上讲台,开始一场关于诗与音乐的演讲。当天,高潮迭起的诗歌朗诵,如潮水般漾出窗外,漾向上弦场,将美丽厦大浸洇在浓郁的诗意之中……

如今,回想这些,学长在汨罗江畔与厦大校园的身影与吟哦犹在眼前。斯人远去,乡愁未了,或许可以说,从一颗诗心发轫,在情感的深处,他的乡愁在汨罗,全天下所有的诗人,乡愁都在汨罗。

因为,汨罗是诗歌的原乡。

苦难辉煌,铁血铸就

每年丰水期,节庆来时,江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龙舟如箭矢划过江面,乡亲们祭屈祭祖,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然而,每到枯水季,京广高铁桥下的河床上,就会露出一排排被河水长年侵蚀的木桩,如一颗颗狰狞的犬牙,长在松软的淤泥里,与一派秀美的汨罗江景色极不相称。

它们是当年日寇入侵时,用来架设浮桥的桥墩。为了运送兵员与物资,攻入汨罗后,鬼子强迫老百姓拆下房屋上的横梁、檩柱,楔入江中架设浮桥,稍有不从,即被杀害。一时间,汨罗两岸哀鸿遍野,村落与屋场的民居,短短几天被拆得七零八落,几成废墟。

最为可恨的是,这些修筑浮桥的民夫,都在完工后被虐杀。尸首堵塞了河道,鲜血染红了江水,汨罗江畔血涔涔。如果把这些苦难比作一根根插在民族灵魂痛处的木桩,那么,在汨罗江流经之处,这样的木桩随处可见,营田惨案、青山惨案、长乐惨案、新市惨案、归义惨案……一串串令人惊悚的数字,一个个屈死的冤魂,一幕幕悲怆而屈辱的历史画面,至今不堪回首,也永不能释怀、不能忘记。自1939年9月至1944年5月历时六年,汨罗伤亡军民达二十八万余人,为湖南县市之最。

苦难辉煌,铁血铸就。汨罗是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和重要战场,汨罗江是长沙会战的第二道防线。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牺牲的热血,建立了不朽的战功。放眼神州大地,湖南包括汨罗是中国最霸蛮、最坚硬、最令敌胆寒的地方。“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抗战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大会战,就发生在湖南境内,史称“湘北会战”或“长沙会战”,四次规模宏大的战争在此反复打响。而汨罗,就处在岳阳到长沙之间这条狭长战线的中心地带。浅浅的汨罗江,与新墙河、捞刀河、浏阳河,是四道阻隔和延缓日寇入侵的天堑。日军从1938年开始大规模进攻湖南,但一直到1945年投降,反复拉锯战中,丢下二十多万尸首,都没有完全占领湖南。这些河流,构建了湖湘大地上令敌人丢盔弃甲、闻风丧胆的铜墙铁壁。

湖湘热土,厚重壮烈,三步之内,必有芳草。

屈原漫步江边,进行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与唯美浪漫的诗意创作,他常常赋予萋萋草木等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与生命,反复地用“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人格与爱国情操。他的《国殇》,更是堪称我国古代军旅诗中的杰作,“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抗战时期,屈原的诗篇与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前赴后继、精忠报国、担当起救国责任的檄文与号角。

1941年初,陪都重庆,烽烟正浓。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诗歌小组倡议:定旧历五月五日即屈原忌日为中国诗人节。同年5月30日,由“文协”主持,在中法比瑞同学会会址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庆祝会,并在《新华日报》刊出《诗人节缘起》,其中指出:“目前是体验屈原精神的最适切的时代,中华民族在抗敌的炮火里忍受着苦难,东亚大陆在敌人的铁蹄下留下了伤痕,千百万战士以热血温暖了国土,山林河水为中华民族唱起了独立自由的战歌,在古老的土地上中华儿女迎接着新生的岁月。而在世界风云里,中华民族抗战的炮火已是世界光明的导线。”简朴的小礼堂,前来赴会的名流大家络绎不绝,文艺家们紧扣屈原与抗战的主题,争相献上寓意深刻、精彩纷呈的匠心力作。画家李可染创造了屈原肖像,张挂于会场;作曲家马思聪将“云中君”一节谱成歌曲;诗人方殷以一篇《汨罗江上》献与诗会,慨当以慷……

屈原的诗歌,从来不是绵软无力的低吟浅唱,而是激情澎湃的战斗鼓点,尤其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存亡之秋,更加显示出它独特而又无可比拟的力量。屈原,一名忠勇卓绝的战士,以不朽的诗篇与争光日月的气节情操,激励着人们投身抗战,挽中华于水火。如果要追溯汨罗江抗战不可欺不可侮的精神源头,人们或可翻开屈原的诗章,从那杜鹃泣血的文字中去找寻。

那一泓依然西去、静水流深的汨罗江,又岂只是诗歌的河流……

滔滔江畔,地灵人杰。共和国的开创者任弼时出生成长于汨罗,他是“人民的骆驼”,也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脊梁,发出了抗日持久战最强音。他出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与朱德、彭德怀共同部署、指挥了八路军挺进抗日前线的第一仗——平型关战役。他号召“到南方去画一张红色的地图”,八路军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在汨罗等地留下了无数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玉池山是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华中南创建的代表性抗日根据地。如今,行走在汨罗江两岸,随处可见当年抗战遗址,可闻英勇抗战故事。2019年3月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汨罗市名列其中。

抗战损失前所未有,抗战英雄震古烁今,抗战历史悲壮厚重。江水静静地流淌,呜咽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悲愤与抗争。河床上,每一根木桩,都是凶残日寇侵华的如山铁证,都是珍贵的抗战文物,都是“铭记历史,强我国防”的警世洪钟。汨罗江,在国家危亡、生灵涂炭时,化身为一条不屈的抗战的河流,她的血性与担当,值得人们将之英雄般地铭记。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20世纪90年代,汨罗江上还没有公路桥,青涩少年从江北新塘的玉龙村到汨罗一中求学,在楚塘屈子祠前搭乘渡船,自此离别乡土,走向城市,走向远方,走过半生。每逢年关节庆,又如候鸟一样,一次次回归桑梓。这无数次的往返中,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有四次。

一是参与抗洪抢险战斗。家乡地处洞庭湖边,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几乎年年遭受水患或干旱。1999年7月,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中国南方,汨罗江也超历史水位,几十辆军车从省城长沙紧急驱驰,奔赴汨罗江。数百名武警战士驻扎磊石垸,扛沙袋,堵管涌,护堤坝,热情的父老乡亲送来茶水、西瓜慰问。21日,磊石村邓家坝的乡友周忠林因昼夜奋战,劳累过度,倒在抗洪大堤上,当地政府与自发而来的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赞誉他是优秀农村共产党员代表及抗洪模范。浊浪翻大江,有我护堤郎。回到家乡参加抗洪抢险,洒一抹汗水于汨罗江中,献一炷香火于为守护家园殉职的乡贤灵前,是我迷彩青春的烙印,是戎马生涯中独特、难得的经历。

二是捐建乡村图书馆。2007年7月,我从部队负笈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和闽湘几所高校的志愿者,基于同一个“书香中国”的梦想,倡导“村村有个图书馆、班班有个图书角”,来到为我启蒙的玉龙小学所在地,捐建屈原乡村图书馆,作为深入中国社会肌理、开展田野调查、观照和服务农村社会的长期据点。当时,曾在汨罗插队务农的知青韩少功先生正隐居汨罗八景洞潜心写作,他将自己刚刚出版的《山南水北》题赠给我们。此书和他之前的《马桥词典》一样,均以汨罗风土人文为背景,成为我书房里的珍藏。时隔十多年,志愿者薪火相传,催生出一百多所公益图书馆、数千个图书角在全国乡村落地,为有需要的孩子们提供阅读条件。乡村藏万卷,礼义传千秋。如今屈原乡村图书馆由我体弱多病的父亲及刘金科馆长等热心志愿者值守,等候着村民尤其是留守儿童前来阅览,也时常有省内外大学生来此开展暑期调研活动。

三是参加诗歌活动。香草美人地,诗韵汨罗江。2020年12月,首届“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开幕,群贤毕至,盛况空前。我受家乡邀请出席,与中外诗人在屈子文化园、正则学校、长乐古街等地采风拾韵,唱酬应和。入夜,燃起熊熊篝火,载歌载舞,欢快明媚,我为家乡有这样浓厚的诗意而微醺,同时又生发一种身为汨罗本土诗人的紧迫感。由此,我不揣浅陋,在以后的三余日里,即以我手写我心,以更多分行的文字抒发对家乡故土的思念、热爱、期盼,也用脚步丈量这片充满我乡愁的土地,追寻、思索、探求……

四是弘扬抗战文化。汨罗因其地理,乃兵家必争之地,是抗战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上文已提到多处。再以影珠山为例,这里被称为“天炉隘口,北门钥匙”,位于长沙北三十五公里处,是长沙与汨罗的界山。东邻京港澳高速,西邻107国道与京广高铁,瞰制交通要冲,地势险要。长沙有民谣:“影珠山,离天三尺三,人要低头过,马要卸却鞍。”1942年1月,我军在影珠山痛歼日军山崎大队,参与南京大屠杀的一部分日军也被消灭在这里,是长沙保卫战极其重要一役,赢得了“倭寇未曾留片甲,英雄据此障长沙”的美誉。现存大量石壕、行军灶、烈士墓等抗战遗址。近年来,山南侧的长沙县政府十分重视抗战历史资源的挖掘,建有影珠山抗战文化遗址公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山北边的汨罗也理应跟上,统一打造,完整呈现“大美影珠,抗战名山”的壮丽篇章。此处还是天然氧吧,是旅游胜地。层层梯田从东坡绵延到山顶,间以石径农舍,竹篱瓜棚,池塘果树,林荫泉喧,蜂飞蝶舞。晴空白云飘荡,夏夜星斗迷人,为举办聚会、论坛、讲座、公益活动之佳地,吸引投资推动汨罗文旅发展。2023年7月,汨罗市抗战文化研究与传播志愿者协会登记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山上,我是创建者之一,并荣幸地当选首任会长。创立这样一个协会,旨在弘扬抗战精神,培育爱国情怀,懂得胜利来之不易,以胜利激励胜利。不是湎于荣耀,而是警醒自强;不是为了仇恨,而是珍爱和平。

近年来,协会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2023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8周年暨首届汨罗红色文化研讨会”在任弼时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主要由汨罗籍社会各界专家、志愿者组成的一百多人齐聚在“伟人故里、红色热土”,共商家乡红色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2024年1月,“八路军南下支队史实寻访”活动在“长沙北望第一山”的汨罗最高峰玉池山上启动。在白鹤洞,在邹家湾,通过走访现场,开展田野调查,发现八路军抗战遗址要么荡然无存,要么已成废墟,亟待保护,志愿者撰写调研报告,向政府建言,呼吁抢救性修缮。清明时节,愁绪无尽,志愿者又冒雨赶赴汨罗江尾的营田古镇,拜谒抗日阵亡烈士墓,仅1939年日寇第一次侵犯营田,我国牺牲军民就达两千四百八十余人,这里是中国人民坚强抗日的历史见证。随后,我们沿江而上,青山踏遍,处处件件桩桩,都拾于手心,捧于胸口,搜寻湮没的历史,擦亮尘封的记忆,有隐隐作痛的警世洪钟在耳际鸣响……

“汨罗江,一条英雄的河流”,这是它的气节与品格,是天下诗江掀起的热血狂澜,是人们为我们的母亲河献上的另一个当之无愧的标签与礼赞。

汨罗江是一行流淌的诗,屈原抱石,用生命为之句读;汨罗江是一柄湖湘大地上的龙泉,军民携手,用血肉筑起钢铁长城。那岸芷汀兰、月白风清的无边风景,那亘古幽深、醇厚绵长的行吟歌唱,那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的抗战义举,那几代同堂、围炉夜话的乡谊亲情,无一不是滋养我骨骼拔节的最佳养分。我从军廿载有余,亦从教多年,曾与武警长沙指挥学院及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生战友砥砺多年,在诗集《军旅星空》中,我以之共勉:“左手温文尔雅/右手剑气如虹/黎民的苦与天下的安/足以忧劳一生”。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一名战士回望故乡,自当怀一腔热爱,存一份敬畏,行端影直,俯仰天地而无愧。

诗魂歌哭之地,归来我心安处。汨罗江,一条神奇的河流,以昼夜不息的涛声,流淌在游子心头。“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于我而言,这是一本还乡归根之书,一册反哺感恩之诗,一曲向诗祖屈原与英烈先贤致敬之歌。故乡予我太多,无以回报,是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只有如秕子般或实或瘪的文字、如烟霭般或浓或淡的乡愁,寄给我时常梦中回望、一生也绕不开的汨罗。

作者简介: 刘阳河,本名刘优良,湖南岳阳汨罗人,教授,厦门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曾任武警某部宣传处长,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发表学术论文 100多篇、新闻、影视作品数千篇(件),主持、参与国家、省级课题10多项,出版诗集《军旅星空》《汨罗江,一条诗歌的河流》及学术著作《权利的回归:高等教育凭单制理念、模式、运作》等多部。本文为作者 《汨罗江,一条诗歌的河流》一书的自序。

责编:张德会

一审:宁静

二审:詹娉俏

三审:张德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