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弘扬教育家精神 锻造新时代好教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0-21 19:25:32

徐玉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家精神犹如点亮时代的明灯,闪耀着价值之光,引领着无数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理想信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近代以来,一大批教育家秉持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把兴教办学作为改造社会、救亡图强的重要路径,把对祖国血浓于水的情感融汇到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中。陶行知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投身探索平民教育;张伯苓发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点燃无数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不论在任何时候,理想信念都是一个人内心的“定海神针”。在当今时代,教育者应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涵养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与其他职业有着很大不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这就决定了必须对师德师风有严格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诚实守信、正直善良、敬业奉献、以身作则,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不歧视、不偏袒,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锤炼育人智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在追求志趣中“启智”。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应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身体力行中“润心”。学校老师用群策群力的集体教研,告诉学生什么是团结合作;用勤勉尽职的工作态度,展现认真细致的可贵……在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中,教师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还应善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个性差异、资质差异、学习方式差异等,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身优势、激发潜能。

秉持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求是创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站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高度,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关键性更加突显。勤学笃行是站稳讲台的基本前提,重在以理服人、以技服人。理论理解透彻、知识功底扎实、教学态度勤勉、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才能站稳讲台、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事不凝滞,理贵变通。”时代越发展,越需要广大教师树立求是创新的思维理念,不断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负三尺讲台,不负育人使命。

勤修仁爱之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学生,给予学生温暖和鼓励,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困惑和烦恼,用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应以极大耐心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认真观察他们的知情意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应为其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和帮助。仁爱之心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文明互鉴。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如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已经成为“世界之问”。广大教师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兼收并蓄,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增进国际教育合作、助推中外人文交流,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思想自觉,切实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