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没干却总是很累?试试做这3件小事

  大众卫生报   2024-10-25 10:26:44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最近这几年,我们越来越容易累了。而且,这种累并不能通过歇息得到缓解,而是一种持续的、深深的无力感:每天除了必须要完成的事外,分不出一点精力做其他事;终于放假休息,却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躺着刷视频、玩手机;一天下来哪怕都没做什么,却还是感觉无比疲惫……这种麻木又无力的累,与因睡眠不足感到的疲倦并非一回事。而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神经症”——倦怠感。那么,该如何缓解这种疲惫和心理倦怠,重新找回活力?

01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累

想摆脱倦怠,我们需要先了解它是怎么出现的。与大部分人预想的不同,倦怠并不是因我们的目标感不强或意志力不够才出现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的心理效能耗竭了。

心理效能,简单来说,是个体在行动中激发的“我想做”的心理动力和“我能做好”的胜任感的综合体验。它就像手机的电池,决定了我们处理任务的可持续性。心理效能强大时,我们发挥自身潜力应对各种挑战;心理效能变低时,我们应对挑战的能力则会随之减弱;而一旦耗竭,有些人可能连完成日常的小事都感觉力不从心。

在这个时代,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事件频发,再加上外界“声音”(外界强加的目标、节奏、评价标准等)的过多入侵,我们的内在秩序常常是被破坏的,心理效能也因此被不断削减。比如在工作后突然失去活力的敏敏,大学时的她,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却依旧活力满满,无论是学习还是社团活动,都搞得有声有色。可工作后,自己的安排处处受制于同事、领导,完成得再好、再多也得不到认可和奖励。这些远超正常工作量的情绪劳动,和一直得不到的正面反馈,不断削减着她的心理效能。所以,下班回家后,她能“启动”自己去做的,只有刷短视频、玩游戏这类不动脑、不费力的娱乐活动。可这并不能帮助她恢复心理效能,反而让她陷入“持续低效能→日常任务需要消耗更多效能→效能不断削减→心理耗竭”的恶性循环里。这时,简单的休息、睡眠都没法再让她恢复活力了。

02“打鸡血”和“躺平”为何都没用

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倦怠时,我们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找回活力,把自己从这种状态拉出来。不断打鸡血,让自己积极起来,就是不少人选择的应对方式。小怡是圈里公认的“卷王”,每次约她都在聚会和加班中来回穿插。为了不荒废一点时间,下班后她还报考了各种证的学习课程,让自己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跳槽去了新公司后,她更是卷上加卷,平时几乎联系不到她人。可最近,小怡卷不动了。身体状况频发,感冒刚好又肠胃炎,没多久又总是偏头痛。精力也一日不如一日,每天上完班回家,只想瘫着刷手机,连澡都不想洗。

为什么之前那么积极的小怡,会突然变得能量全无呢?原来,一直以来,她都逼着自己用积极来对抗倦怠。其实,小怡很早就开始感觉到很疲惫了,却始终不敢让自己“停下来”。她觉得只要自己不努力去赚钱、提升自己,就毫无用处,生活也会一塌糊涂。哪怕自己在积极时也会生出很多痛苦:每天累死累活,生活也没变多好,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过度驱使强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时,会经历认知资源的巨大损耗,反而让人更加不愿意去采取行动。小怡就到了这样的极限:越想积极,越感到倦怠和疲惫。然后在某一天,身体和精神都垮掉。

直接逃避,彻底躺平,也是一种应对方式。32岁的徐明因所在行业“寒冬”,虽侥幸保住了工作,薪资待遇却直接腰斩,怎么努力都看不见盼头的情况下,他开始摆烂等被裁。被裁拿到赔偿金后,情况也没有变好。找新工作频频受挫的他,决定破罐子破摔躺平一段时间。没想到,短短1个月,他的痛苦和焦虑远比上班严重。他愈发感到生活的压力,也害怕这停滞期会让自己随时被社会淘汰,根本没法安心地躺平。

因此,通过躺平来应对倦怠,对大部分人来说,只是短暂的止痛。暂时的休息、解脱过后,我们还是不得不应对那些无孔不入的无力和倦怠。

03倦怠是在提醒我们该“停一停”了

似乎不管是积极对抗,或是躺平应对,都无法让我们摆脱倦怠。难道我们再也无法恢复活力,重拾心理效能了?不是的。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并希望做出改变,就能逐渐找回活力。

首先,我们最该做的,不是马上去做些什么,而是接纳倦怠,重视那些身体发出的信号(肩膀痛、乏力、疲倦),停止自我攻击(就是懒、都是借口)。接受并允许自己感觉累了,停一停。很多时候,倦怠就是一种停顿。而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停顿,才能继续往前。

其次,尊重自己的节奏。当下社会的整体节奏,或者身边的人,总催着我们快一点,再快一点。但我们可以不听,按自己的节奏来。人生很长,有人年少成名,也有人大器晚成。不断逼着自己再快点,很容易把自己工具化,从而忽略掉内心真正的需求。

第三,如果可以,尝试合理分配自己的心理效能。过去的体验是影响心理效能的重要因素,成功的体验能提高心理效能,失败的体验则会降低。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创造一些积极的体验。比如完成一些对你有好处,但有点难度,但消耗心理耗能不太多的小事(如坚持散步、正念等)。

同时,阻止自己做那些,如刷短视频等完全不需要费力的事。重复做这些低获得水平的事,会更巩固我们的无力感,加速心理耗竭。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芳雯

责编:张丽

一审:郭芝桃

二审:陈艳阳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