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15 11:05:01
夏利波 陈丽莎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围绕新型劳动者的培养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围绕新型劳动工具的快速迭代强化师资支撑,激发创新动力;围绕新型劳动对象的数智升级深化产教融合,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己任,主动适应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变革。这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的突破口、着力点。
以教研理念革新作为引擎,实施人才组织性培育。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议将“构建高等院校及其学科设置调整优化机制”列为我省重点推进的12项改革事项之一。动态调整学科设置,倒逼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面向职场、注重创新、全面成长”的理念,以“需求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为原则,构建以专业教育为主体,以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实现从“技术人”到“职业人”的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人才组织性培养,重在构建以“创造性、技能性、职业性”为鲜明特点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匹配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点,前瞻布局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靶向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灵活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通过稳步提升职业教育的专业层次结构,高职院校将形成一个重点突出且能促进区域发展的服务型专业体系。在此过程中,要着眼于教学能力到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培养上发力。
以教学改革为基石,强化人才体系化培训。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专业化和就业指导革新化紧密结合。
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体系、技术体系的匹配度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多学科、全方位打造就业育人共同体。人才支撑的全链条中,高校作为供应端,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是首要目标。作为高职院校,学科设置的优先程度在于对接区域发展所需,实现专业结构与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契合度高,精准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以有效就业创新就业指导模式。以队伍专业化助推学科建设规范化,系统性、全方面锻造就业指导专业平台。在朝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背景下,以数智化核心素养模型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内容创作素养、安全素养和问题解决素养,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确保在就业市场上取得岗位适应力和岗位胜任力的优势,进而培养造就适应时代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以产学研融合为路径,深化人才教育实践化培养。以“校内”“校外”“校企”三段式的空间布局为依托,探索以实践为核心的沉浸式青年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阵地建设助推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深化教学拓展,构建技能培训平台协助学生素养提升、技能精深;落地教学实践,融入新业态升级助力学生学而能成、学而能用。
创设模拟场景,强化实践体验。深化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创新,引入学校已经成功的生涯发展实践案例,形成“模拟情景”,以“面对面”“点对点”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创造潜能。以赛促练、以赛促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依据学校自身实际,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孵化基地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服务,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加强校企融合,拓宽实践渠道。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以产业学院为平台,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实用技能和工作经验。同时,发挥学校的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良性互动、双向奔赴。
新质生产力崛起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组织性培育为引领,推动教研理念的革新;以体系化培训为支撑,完善教学制度的建设;以沉浸式培养为路径,深化教育实践的探索,共同塑造一个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育新生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构建研究”(ZJGB2023679)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