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老屋后的那片竹林

田玉芳   新湖南客户端   2024-12-26 23:01:43

文/田玉芳

夜色如墨,轻柔地将大地笼罩,静谧得仿佛能听到风轻抚竹叶的细语。我再次跌入那熟稔且令人迷醉的梦境,梦中是儿时嬉戏的竹林、老家的秘境、童年的乐园。笑声在林间回荡,打破了夜的静默。醒来时,心中满是不舍,那梦境仿佛触手可及,却又转瞬即逝,正如那句“好梦易醒”。这梦,我已做过无数次,却仍旧兴致盎然地沉浸其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味着往昔的旧梦。想来,定然是家乡的竹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牵引着我的灵魂,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游走。

我虽为女子,却对那些娇艳的花朵不屑一顾,家乡的竹子,坚韧而优雅,才是我的挚爱。我的家乡桂塘镇,在湘西龙山,濒临湖北和重庆,一脚踏三省,这片风水宝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山水如画。楠竹、蓬竹、黑竹、野山竹、斑竹、水竹、鱼泡竹,它们在这里生长,如同精灵般,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楠竹高大挺拔,材质坚韧,可用于建筑和制作家具;蓬竹矮小纤细,姿态优美,常被用来装饰庭院;黑竹神秘而典雅,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对象;野山竹、水竹作为食材丰富了人们的菜肴。

远远望去,老屋后的竹林就像一片翠绿的海洋,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绿波粼粼。阳光洒在竹林上,斑驳的光影在地面上跳跃,仿佛是大自然在绘制一幅生动的画卷。随着脚步的接近,竹林的轮廓逐渐清晰,那些挺拔的竹子像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我恋着的土地。

走近一些,竹林的气息变得更加浓郁,清新的竹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低语,又像是在欢迎着来访者。每一根竹子都笔直地指向天空,果真迎风翠竹节节高。

再走近,可以看见竹林中偶尔穿梭的小狗小猫,它们在竹林中追逐打闹,为这片静谧的绿色世界增添了一抹生机。竹枝间,偶尔有些鸟儿停歇,它们清脆的鸣叫声在竹林中回荡,为这宁静的景致增添了几分生动。竹林的深处,似乎像世外桃源的通道,引人遐想。

最后,当置身于竹林之中,四周被绿意环绕,仿佛与世隔绝,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每一根竹子都触手可及,它们的纹理清晰可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心灵得到了宁静,思绪也随着竹林的韵律飘向远方。

我时常步入老屋后的楠竹林,那郁郁葱葱的楠竹林,高大修长,竿儿笔直,散发着坚韧与纯粹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我。轻敲竹竿,清脆悦耳,如天籁。大风吹来,竹林哗哗作响,翠绿的竹叶摇曳生姿,又如仙女翩翩起舞,美妙不已。同时,还伴有淡雅的清香,闭目轻吸,神清气爽。

这片楠竹林,是我心灵的寄托与归宿,承载着儿时的欢乐与梦想,见证着我的成长与变迁。童年时代,竹林是我们小孩子最为热闹的游乐场。在这清凉世界里,我们捉迷藏、爬竹竿、荡秋千。其中最好笑的事情,莫过于扮家家了,我们模仿着大人的样子,抱着布娃娃扮演爸爸妈妈,还煮饭烧菜。常常玩到晚霞透过竹叶洒下千丝万缕的金线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小时候渴望长大,成年后又希望回到童年,永远莫长大。

冬天的时候,雪如鹅毛般纷纷扬扬,下得极为盛大,铺天盖地,老屋后的绿色披上了一层白色的棉絮。桔园里的桔树枝被压得接连断裂,爸爸在雪天里最为忙碌的事情就是打掉桔树上的雪。我问爸爸为何不给竹子打雪。他说竹子坚韧,积雪压弯,却始终不折。风一来,它抖三抖,雪便落下。从此,我爱上了竹,爱上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严寒之际,坚韧的竹子一边顽强地抵御着冬日的威严,一边孕育着自己的“宝宝”。当东风尚未完全消融残冬的余寒时,笋宝宝便在地下悄然萌发。一场春雨过后,它们纷纷破土而出,密密麻麻,大小高矮不一。一个个如尖锥一般,身着褐色的嫩衣,争先恐后地向上生长。过了清明,竹笋可以长一尺;过了谷雨,更是能长一丈。春风温柔地帮羞涩的竹笋褪去一层又一层的笋衣,使其化身为活泼的竹姑娘,亭亭玉立在骄阳下,笑靥如花,柔情万种。待到盛夏,她舒展双臂,直指向云天,抖动起一片浓郁的绿纱,临风摆动,婀娜多姿,令人目眩神迷,只觉绿烟袅袅,诗意盎然。

成熟的楠竹,是制作竹器、编织竹制用品的好材料,更是农家发展副业的好途径。家乡的能工巧匠更是可以大显身手。

农闲时节,篾匠们精心挑选老竹子,熟练地剖开,划成片条与丝条。他们的手指灵活,巧妙地穿插着竹条,时而拉紧,时而调整,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节奏感。编织出箩筐、背篓、竹篮等,待到赶集之日,这些物品被运到集市上,换回来的是一沓沓钞票,篾匠们笑得合不拢嘴。我姑爷的篾匠活儿做得好,到我们家“走人家”时,顺便就编起来撮箕、背篓、菜篮等竹制用品,好看又耐用。

在家乡,竹制品每家每户都有很多。年岁较大的老公公们把水竹连兜挖出,制作成精美的烟杆,那可是他们的心爱之物。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们总会抱着烟杆,装上草烟,咧着嘴,一边悠然地吐着烟圈,一边抚摸着躺在身旁的看家狗,这是乡村独有的风景。

说起竹制品,就不能不提及王仕辉老师的竹雕。他是我的小学老师,他的竹雕是最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王老师退休后一直居于古道溪英地沟的老家,他在山上修了几间吊脚楼,潜心钻研祖传的土家竹雕工艺。王老师的作品取材于土家特色建筑,像转角楼、神堂、凉亭桥、冲天楼,以及湖南的名楼、名亭等等,选用优质楠竹为材料,凭借自家祖传的竹工专长,以自制器具作工具,依照建筑建造的工艺流程和手法,将土家建筑实物及名楼名亭按比例予以微缩。通过纯手工雕刻的技法,把它们雕琢成土家竹雕工艺品。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他的作品《洞坎人家》荣获国际博览会银奖。那时已76岁的王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竹雕代表性传承人,随后更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如今,88岁高龄的王老师依然从事竹雕工艺,精神矍铄、容光焕发。

鲜嫩的竹笋,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妇人们则会把竹笋采回家中,用滚开的水焯一遍,然后把切好的笋和腊肉一起爆炒,那可真是美味佳肴啊!馋得孩子们常常等不及开饭就偷偷尝上几口。那些吃不完的竹笋就晾晒在太阳下晒干,等到寒冬腊月时和腊猪脚一起熬汤,鲜美无比。

八九十年代,供销社和大商贩大量收购野山竹,然后一车车地卖到大城市去加工成纸和晒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穷根难除,挣得一分钱都十分不易。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去山上砍伐野山竹卖。成千上万捆的竹子被扛背到街上,换成了钱。

我们家住在街上,经营副食日化店,家境还算宽裕,不需要靠砍竹子换钱。我常常站在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卖竹人,心中满是忧虑。我问爸爸,野山竹会被砍完吗?再也吃不到美味的野山笋了该怎么办呀?爸爸笑着说野山竹永远也砍不完,来年还会再长出新的来。

第二年,只见远处的山上依旧是一片苍翠,我心中悬着的石头这才落了地。买卖野山竹持续了好几年。野山竹,曾帮助父老乡亲度过艰难岁月。如今,青山依旧在,夕阳几度红。桂塘人民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走上了致富之路。

黑竹,曾是孩子们上学放学的护身符。疯狗病蔓延得极为厉害的年月,大人们遇见疯狗就两棒子打死掩埋,小孩子要是遇见可就遭了大难,被疯狗咬了不死都要脱成皮。油菜花开的时候,疯狗最多。上学的孩子们,常常如同惊弓之鸟一般胆战心惊。护子心切的母亲们也不知从何处知道的良方,她们从山上砍来黑竹子,砍成两米长,让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捏在手里。说来也真是神奇,不知是什么原因,疯狗竟然害怕黑竹而不敢靠近。就这样,还真就没有出现小孩被疯狗咬伤的事情。竹子有着神奇的力量。

苏东坡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语道尽人与竹之间那难以割舍的缘分以及紧密相连的关系。就连大慈大悲、无上尊贵的观世音菩萨,也居于南海边普陀山上的紫竹林中修炼,足见竹子实乃仙气萦绕的尤物。

常言道根深蒂固,竹的地下茎极为修长,俗称为“竹鞭”,呈横向生长,中间稍有空隙,节多且密,节上生有众多须根与芽。部分芽发育成竹笋破土而出,长成竹子;另有一些芽并不长出地面,而是横向生长,发育为新的地下茎。正因如此,竹子总是成片成林生长。竹鞭扎根地下数米之深,任凭多大的雨水与风雪,竹子依旧毅然屹立,毫不动摇,堪称护山保土坎的忠诚卫士,正应了郑燮之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爸爸能干且精明,我家最早盖了砖房。要搬入新屋住时,婆婆却始终不愿一同前往,执意要留下来守护老屋。我身为长女,自当为父母分忧,于是便留了下来陪伴婆婆。有一天深夜,我突发高烧,敷冷水毛巾也不退热。新屋与老屋相隔有点距离,在那个尚无通讯工具的岁月里,婆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情急之下,她揪下一把竹叶丢入锅中熬汤给我喝。没过多久,我的高烧竟然退了,婆婆喜笑颜开。后来听婆婆说,她也是听老人家们说的竹叶可药用退烧。

我与婆婆相依相伴数年,每晚都在她的故事中进入梦乡。可任谁也无法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九十岁的婆婆犹如熟透的果子即将坠落,茶饭不进,命悬一线。看着她气息奄奄的痛苦模样,大人们束手无策。我问婆婆想吃点什么东西,她有气无力地在我耳边说想吃笋子。可是,寒冬腊月哪里会有竹笋呢?

我在竹林中徘徊了几圈,突然想起婆婆曾给我讲过的那个冰上求鱼的故事。话说有一个小女孩,自幼父母双亡,婆婆也因此哭瞎了双眼,祖孙俩相依为命。在冰天雪地的某一天,病重的婆婆特别想喝鱼汤。孝顺的孙女便趴在冰冻的河面上呼天哭地求鱼,眼泪哭干了,声音也喊哑了,终于从冰里跳出一条大鲤鱼来。女孩欢天喜地地抱着鱼跑回家给婆婆熬汤喝,婆婆喝了鱼汤,病好了,眼睛也能看见了。天真的我也想效仿故事,抱着竹子摇晃呼喊,期待奇迹出现,直到累瘫睡着。不知过了多久,爸爸找到了抱着竹子睡觉的我,哭笑不得。当我睁开眼,却并未看到地上冒出竹笋,便大哭起来。爸爸明白了事情的缘由,摸摸我的头,便拿来挖锄,用力往地下挖,竟然在地底下发现了嫩竹笋,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婆婆喝了竹笋鸡汤,含笑着闭上了慈祥的双眼。爸爸说婆婆去天堂找公公了,童年与竹的故事总是那般刻骨铭心。

竹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与梅、松并称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画竹、写竹。竹虽无言,却有七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竹的品质,影响着我,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了坚韧、谦虚、淡雅。

竹子全身皆宝。竹笋、竹瓦、竹筏、竹薪、竹皮、竹纸、竹鞋,不可一日无此君。竹子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便利,承载着智慧与文明。

时光匆匆,我离开家乡多年,但那片竹林,一直扎根在心底。我喜欢竹,钟情于它的清新雅致、毫无保留的奉献;赞赏它正直不屈、品德高尚的气质;敬仰它积极进取、无所畏惧的精神。家乡的竹,不仅是一处迷人景致,更是一种精神的标识,鼓舞着我们在风雨中坚定守候,在艰难困境中绝不屈服。

责编:黄馨怡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