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05 10:28:01
文|梁文武
编辑家王咸,被称为文学隐者,作品不多,旧书网上买来他首部小说集《去海拉尔》,第一篇《盲道》,读者就被深深吸引。一个文学爱好者,拿上一叠厚厚的手稿,来到编辑部找王咸。目的一目了然,寻找一个生活出口。作者交代,这个文学青年只有小学文化。
哈哈!小学文化者成为著名作家的,文坛非无。但是,现在社会,文学青年仅凭一腔热血,在文学式微的时代,去打败一群群早已功成名就的著名作家,和一堆堆科班出身,动不动就某著名大学的文学博士和博士后,让人觉得是个笑话。甚至,连神话都不敢这么写。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莫言只有一个,是国宝级的人物。
生活中,文学青年这样的行为数不胜数。结合读者对作者身份的了解,真实感扑面而来。都说虚构是小说的本质,但是,读者的潜意识却不由自主地相信,王咸是在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就是现身,信誓旦旦地说,这是假的,虚构的,读者也不会信!这就是虚构的真实和真实地虚构所拥有的魅力,恰恰显示了王咸在文学特别是小说方面创作的功力。
故事娓娓道来,这样的事,王咸肯定经常遇到。文学青年头脑发热,看到某某作家红得发紫,风光无限,艳羡不已,于是自己捉笔铺纸,写上一堆堆废话,妄想一夜成名,最后撞到南墙。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积累,量变产生质变,从而成功,它不像吃一顿饭,喝一杯水那么容易。马云,马化腾,不是一夜之间富可敌国,而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从而风风光光登上富豪榜。一夜暴富的人是富不了多久的。因为来得容易,去得也会容易。
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闯入“我”家,自然发生诸多不堪,从而影响到“我”的生活。小说中,他人称“我”为王老师,而作者也姓王,读者不可避免地把“我”和王咸等同为一个人。这更加增添了作品的吸引力,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编辑部的看门人老政常常盘问外国人:从哪里来,到哪个部门去,你是谁?问完三个哲学问题,还要加一个“来做什么”。表面看,这是作者的幽默,其实却是反讽。象牙塔上的阳春白雪,津津乐道的哲学问题,却从一个下里巴人的嘴里蹦出,哑然失笑之余,深深思索:为什么,深奥的哲学问题出自一个看门人之口,且堂而皇之。读到这,作为配角的老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篇小说的人物,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很不容易,更何况这还是个配角。主角小安,也就是小说主角,又有了一系列操作,对文学仍不死心,小说没写好,又用诗来轰炸“我”,不出意料,还是没有摸着文学的边。
王咸对于这类怀揣梦想的文学爱好者,接触过的肯定是数不胜数,所以,读者感觉,这些事千真万确,就发生在身边。小说结局,也是情理之中。小安还是小安,他还是一个为生活打拼的文学爱好者,命运轨迹没有改变。结尾一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暗示,小安就是生活中千千万万个怀揣文学梦想,却注定撞得头破血流的文学爱好者,是他们的典型。
从而,小说《盲道》之标题,隐喻意义凸显,生活包括文学道路,都是千千万万人在黑暗中摸索,像盲人走盲道,受挫撞墙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只有极少数能成功。踏踏实实过日子,做一个普通人,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这是编辑家王咸,在见识了数不胜数的小安之后,给他们的忠告,苦口婆心,跃然纸上!
小说《盲道》中之真实的虚构和虚构的真实可见一斑,社会意义彰显。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