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首届“国考”,长沙人李铁铮考了第一

  潇湘晨报   2016-03-01 10:16:56

原标题:国民政府首届“国考”,长沙人李铁铮考了第一

1942年时任驻伊朗公使(左五)的长沙人李铁铮,他在1931年国民政府首届“国考”中考了外交官领事官类考试的第一。资料图片

1942年时任驻伊朗公使(左五)的长沙人李铁铮,他在1931年国民政府首届“国考”中考了外交官领事官类考试的第一。资料图片

岳麓山穿石坡原教育公墓中,有一块墓地,墓碑楷书碑文仍清晰可见:“父亲夏开权大人之墓”。

夏开权,湖南安化人,曾在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任教、董事,曾任民国教育部参事、立法院立法委员。他曾参加1931年国民政府首届公务员高等考试,考教育行政类公务员,他考了第三。

比夏开权名次更好的是湖南长沙人李铁铮,在那场考试中,李铁铮报考外交官领事官,当年他考了第一。

那场考试,吸引全国两千多人报名,考生须乘船、坐车或步行地统一赶赴南京应考。考试持续近半个月,最终录用100人。其中,湖南省有17名考生考上公务员,录取总人数在全国排第二,仅次于江苏省。

相比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李铁铮与夏开权要在普通行政人员、财务、教育、警察、外交官等领域中选择岗位,他们若要成为那预招的100人中的一员,必须精通国文,党义,必须要付出比当今考生更长的时间,忍受更难的题目,应对更激烈的竞争。

这场公务员考试,并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在那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考试总是与经济、政治,乃至性别平等走得很近。

放榜

红榜张贴,炮竹齐鸣,贴后还派人看守

1931年8月9日上午9点,南京大街上,一辆装饰有大朵纸花的汽车顶着“为国求贤”四个大字,缓缓驶向考试院,车上坐着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政府官员,更重要的是,这辆车上还装载着两千多考生翘首以待的一张红榜。

此前,国民政府第一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刚刚结束。考试考点设在南京,考试共分为三场,有笔试和口试等环节,其中预备招考普通行政人员43人、财务行政人员7人、教育行政人员24人、警察行政人员20人、外交官领事官6人。考试科目包括国文、党义、民法刑法、行政法、中国近现代史、经济史、会计法、货币及银行论、地方自治法规、财政法规等,每类公务员考试的科目大多超过10种。

类似清朝科举放榜,考试结果以红榜的形式张贴示众。那时“车抵考试院门辕,炮竹齐鸣、军乐大作,当将榜出,张贴门前。”并且“环以布栏杆,并派警士看守,以昭慎重。”(8月10日《中央日报》)此前,8月2日的《中央日报》称赞该考试“录取之严格,关防之严密,与乎典礼之隆重,实开民国有史以来新纪录。”

榜上先报人名,分为三等,类似清代进士三甲排序,红榜显示,“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及格者,最优等一名:第一名朱雷章、江苏;优等三名:第二名夏范钦、江西,第三名冉鹏、湖南,第四名方扬、浙江;中等三十九名……”此次录取的100人中,江苏以26人位列全国之首,湖南以17人尾随其后。

其中来自湖南的冉鹏考了普通行政类公务员第三,教育行政人员的榜单中,湖南省夏开权成绩为第三名;而外交官领事官类的考试中,湖南的李铁铮考了第一。

这个第一是笔试、面试、口试的综合成绩。当年面试只占总成绩的20%,淘汰率仅为1.1%,但面试的表现很重要,有时甚至可以扭转乾坤。如外交官领事官科目应考人冯至海说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口试后,成绩由倒数第二名被提为第三名,并内定为某国大使馆的重要职务。而原笔试成绩第一名的李铁铮,面试后却只任用为英国大使馆的三等秘书。

录用

首届考试招录100人,无一人是女子

和古代的科举考试一样,民国的公务员考试也是个“体力活”。首届考试无一人是女子,时人颇以为憾。考试院院长戴季陶说:“此次应考女生二十人,终场者十二人,并闻其中有二人,学问极有根底,初时以为总有二人可以及格,及至揭榜,女生皆名落孙山,想系体力精神不及男子耳,同人颇引为撼。”他猜测,体力不支或许是女生落榜的“祸首”。

以普通行政人员考试为例,从第一门国文考试开始,考生需要经历七天的全天候封闭考试,从早上到傍晚,应付党义、训政时期法、中国近现代史、行政法、劳工法规等在内的12门考试,体力和脑力强度可想而知。

由于考点统一设在南京,女性考生与男性考生一样,都需克服长途跋涉之苦。据1931年《中央日报》记载,那场考试,不少考生乘轮船来南京,由于时间紧张,来到南京后根本顾不上找住处,就直接先去报名。

考生赶考还可享受半价车票的优惠。“应考人证明文件襄试处发还,并同时发给舟车半价证。”1931年8月2日的《中央日报》提醒考生,别忘了去领舟车半价证。

无女子录用的情况很快得到改观,1933年举行的第二届公务员高等考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其中首次录取两名女性,分别是倪光琼和陈自观,她们报考的是司法官考试。曾经参加过这场考试,并被成功录取的考生俞履德事后回忆说,陈自观是中央大学毕业的,倪光琼是南京女子法政讲习所毕业,不符合大学毕业生的考试资格,“她是经过高等考试检定考试司法官及格,再来参加高考司法官考试的,尤属难能可贵”。后来这场考试的组织者之一、擅长书法的张默君分别写了条幅赠给她们,说她们是“女中英俊”。

薪资

月薪最高700元,能买万斤大米

两千多人报考,仅录取100人,这些“拔尖”录取的公务员们,收入怎样?生活水平如何?

“当时公务员也是铁饭碗,也是人山人海地赶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江沛认为,当时政府官员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能考上公务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其实,三十年代的民国公务员不仅地位高,薪水也高。江沛介绍,都说民国时期的教授工资高,的确如此,可是民国官员的工资更高,一个普通官员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一个知名教授的月工资可能是200至300元,而公务员最低的月工资也有七八十元,县长省长级别的月工资也有两百元左右,而部长级别的工资就更高了”,江沛说。

1925年当时政府颁布的《文官俸给表》显示,特等级别的特任官工资最高,每月税后能拿到700多元,按照当时物价水平,可折合成一万多市斤的大米。而工资最低的三级四等委任官每月能拿到约60元的工资,也能折合800多市斤的大米。这个时期,公务员能拿到手的月均工资为400元左右,这仅仅是工资,不包括民国公务员们的年终考绩加薪、奖金和其他福利。

和工人相比,公务员的收入就相当丰裕了。1930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对全国29个城市工人工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工每月平均工资约为16元,女工每月平均工资约为13元。若不是山河破碎,在政局相对稳定的那段岁月里,民国公务员的日子已早早地奔小康了。

时间·讲述

“国文”一科,考礼、法治国之道

民国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是怎样的?有什么内容?2002年出版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收录了一篇《国民党政府对司法官的选拔和培训》,作者是俞履德,他在文章中回忆了他当年参加1933年第二届国民政府公务员高等考试的情形,现摘编如下:

考国文是一篇作文,一篇公文。作文的题目是:“我国治国之道,有礼治,有法治,试述其梗概并评其得失”(题目的意思是这样,文字上可能有些不同)。一篇公文,是考公文程式,题目中夹杂着“上行”、“下行”、“平行”许多转折,只要转折得清楚,符合公文程式即可。

考党义三个题目,一个是“为什么从军政时期到宪政时期要经过训政时期?”另一个题目是考《建国方案》内的铁路系统;还有一个题目已记不得。

历史一科,题目最难,据说是柳贻徵先生(当时是中央图书馆馆长)所出。三个题目,一大一中一小,第一个大题目是“我国秦汉以前,匪患甚少。秦汉以后则充斥于史册,试述其故;并述我国历来各处匪患发生之原因及其平定之方法,如何始能永久消弭匪患,深思博考以对。”这个题目,真是大得惊人;第三个是小题目,是阐述古代论平粜、尽地力的理论和方法;第二个是中题目,出处偏僻,记不得了。

时间·观点

考试一开始强调为政党服务发现党员不多就去党化色彩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沛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介绍,早在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宪法理念中,就从制度上将文官考试,或者说是公务员考试提上议程,将选人制度提升到和司法、立法、监察等内容同等级别。

从1921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设立文官制度,在国务院下面设立一个铨叙局,类似于后来的考试院,主要负责人事管理和考试考核,这个机构的人员只有21个,铨叙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官考试制度,为后来打下基础。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之后,延续了北京政府的制度,并正式设立五院,1930年设立考试院,有普通考试和特种考试。刚开始在选人的时候强调为政党服务,强调选拔国民党党员,但是后来发现没有那么多的国民党党员,后来的考试将党化的色彩去掉了。

江沛说,文官考试有非常具体的规定,比如说高等考试的门槛就比较高,不是谁都能报名参加,必须是高中、专科、大学毕业,还需要有海外留学经历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当时受教育水平并不像现在,能读大学的人不多,能上中学就算是知识分子了。此外,针对一些技术要求高的职位,部级以上的官员可以对特殊人才进行官员推荐,不拘一格选人才。

江沛认为,考试结束就开始派发合格者到地方各机关任职了,基本上都是派到县长以上职务。民国年代,政府里面的官员,很大一部分是参加革命进来的,他们在战争中摸爬滚打,有很多人对管理是一窍不通。而完全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系统的人,其实比例并不高。

(来源:潇湘晨报 记者:谭旭燕)

责编:朱晓华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