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崛起幕后的著名“秘书”

    2017-03-10 16:55:25


秦国自穆公之后,历任君主多平庸,而致庸才塞道,国力也便弱于其他诸侯国。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即以恢复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急欲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从历史上看,所以为雄主者,往往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治国于衰弱之中也。因而,其眼界胸襟非同常人。


秦孝公走出的第一步就是下令招贤,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如《史记》载,“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招一出,便引来了治国之才卫国人公孙鞅,即众所周知的商鞅。


孝公问公孙鞅治国之道,不承想公孙鞅以羲、农、尧、舜之事以对,说的是所谓帝道,还没说完,孝公就睡着了,因其言迂阔无用。孝公第二次见公孙鞅,公孙鞅对的是汤武顺天应人之事,说的是所谓王道,孝公仍觉其言不适用。


一日,孝公见飞鸿过眼而停杯以叹,说求贤数月,无一奇才至,如鸿雁徒有冲天之志,而无羽翼之资。身边人趁机进言,公孙鞅有帝、王、霸三术,霸术还没说。孝公听闻霸术,正中其怀。便召见公孙鞅说,你真有管仲之能,我岂敢不委国以听?只是你的术在哪里?


公孙鞅却不言术,而说:“夫富强之术,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专,不行;任之专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意谓让孝公深思熟虑,下定改革决心。


“政不更张,不可为治。”及至孝公下定决心,公孙鞅方才细说秦政所当更张之事,一连三天三夜,孝公全无倦色。足见孝公求贤之渴、思虑之深、求解之切。于是拜公孙鞅为左庶长,并晓谕群臣: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有违抗者,与逆旨同。这可说是无条件的信任,一如齐桓公信任管仲。唯有无私的贤才,方能当得起这样的信任;也唯有一代雄主,才敢如此无条件的信任。


于是公孙鞅变革,厉行法治,使秦国富强,天下莫比。





惠文王嬴驷即位后,第一个大贤来求见,他却失之交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才苏秦。


不久,大贤张仪来到了秦国。这回秦惠文王有了失苏秦的教训,便立拜张仪为客卿。其后,惠文王用张仪之计而成功制服魏国,便罢了公孙衍而用张仪为相。张仪为了秦国就去魏国为相,促魏以事秦。在说动魏王背弃合纵盟约后,张仪回秦仍为秦相。


当时,列国继续争雄,齐国战胜燕国,威震天下。楚怀王为“从约长”,与齐深相结纳。惠文王对此很是忧虑,张仪便为主分忧,决定以三寸不烂之舌,使怀王绝齐而亲于秦。不过,张仪用的是骗术,许楚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诚如楚臣陈轸、屈原所言,张仪是反复小人不可信,但楚怀王却是贪图小利之辈,终为张仪所欺。怀王怒而与秦战,反失汉中之地六百里。


其后,张仪以楚为发端,用其连横之术,说六国以事秦,《史记》详细记载了其说六国之言。此后,秦国开始迈上一统天下之路,张仪可以说是第一功臣。





惠文王之后,武王好勇力,因比赛举鼎而自伤以逝。幸有昭襄王嬴稷即位,这又是一位有为的君主。当时的秦国,论势与力,与赵、齐不相上下,一统天下的路还很长,必待贤人辅佐,方能继续秦之霸业。


终于,昭襄王等到了范雎(一作睢)的到来。范雎是魏国人,有安邦定国之能,原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为舍人。只是此时的魏国上下已无能君贤臣,是以不能识才。


昭襄王在听闻使臣王稽荐范雎之才时,尚未在意,反而说:诸侯客好为大言,往往如此,姑使就客舍。也就是把范雎晾在一边。这一晾就是一年之久,秦王彻底把他忘了。还是范雎自己找个机会上书秦王,秦王才想起他来,于是便召见了他。


范雎分析其臣穰侯等的计策不高明,向昭襄王“推销”了著名的“远交近攻”之策。正所谓远交以离人之欢,近攻以广我之地,自近而远,如蚕食叶,天下不难尽矣。秦王再问,范雎说,远交莫如齐、楚,近攻莫如韩、魏,既得韩、魏,齐楚能独存乎?于是秦王拜范雎为客卿,用其计。当其时,远交近攻之策,可谓切中要害,列国还真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采用这一策略之后,秦国就独强于世,诸国皆无法与之相抗衡了。


其后,昭襄王嬴稷用范雎之计,结齐楚而攻韩甚急。当其时本没赵国什么事,但赵国贪韩国的上党之地,而派廉颇迎战秦兵。此时赵国本也不弱,却中了范雎的反间计,弃廉颇而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乃有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卒40万,兵临邯郸城下。此后秦攻赵不断,赵日渐衰落。这一段历史可谓惊心动魄,一胜一败,归根到底还在于用人上的得与失。


在一定意义上说,范雎称不上贤臣,其一大不足,就是诛杀名将白起。


其后,有燕人蔡泽为范雎力陈利弊,促其择贤而荐。于是范雎荐蔡泽于昭襄王,称病而请归相印,秦王不准。范雎遂称病笃不起,秦王才拜蔡泽为相,范雎则老于其封地应,也算是善终。秦王之度量,可谓大矣。秦王之用范雎,乃用其长而容其短。在战国时期的那种特定年代,唯有这样的用人度量,方能令各方人才来归以成大业。





昭襄王之后有孝文王立,没几天就死了。又有庄襄王立,在位三年而逝。嬴政13岁即位,国事决于吕不韦,其号尚父。嬴政22岁时,便平了嫪毐之乱,免吕不韦相,迁谪太后,开始真正主事,由此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当时,韩国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人来秦国做奸细,这位郑国便为秦国修造一条工程浩大的水渠,目的是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不久,郑国的阴谋被发觉,于是秦国的王族大臣便对秦王说:东方各国到秦国来的人员,差不多都是替他们的主子来当奸细的,请大王把他们一律轰走。


秦王显然觉得甚对,他下令凡是他方游客,都不许留居咸阳。楚国上蔡人李斯为秦客卿,亦在逐中。李斯是名贤荀卿的弟子,在途中便给秦王上了一道密表,历数秦之雄主用人之略,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史记?李斯列传》对此记载甚详。


李斯一番陈词说的可谓酣畅淋漓,论述有力,让秦王大悟,立即废除逐客令,用李斯如初。


事实上,李斯一论,揭示的正是秦国由弱小而强盛最终一统天下的秘诀。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在用人上讲求五湖四海,而不是搞近亲繁殖。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无论什么国籍、性别,更无论是谁的人、亲与疏,都应当用起来。至于如何用得恰当,用得其所,才当其用,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至少你不能从一开始就阻断人才进入的通道。


秦王嬴政虽然追回了李斯,却干了一件枉杀贤才的错事,这就是杀韩非。后来秦王夸韩非之才,惜其已死。李斯一听秦王之悔言,便举荐了魏国人尉缭。尉缭虽算不得管晏一类的大贤,但其谋并非无用。他献的计谋便是“赂豪臣乱国”。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一计谋可谓狠毒而有效。


秦王便拜尉缭为上客,衣服饮食和自己的一样。这般对待人才,也算是相当不易了。秦王问尉缭兼并六国的次第,尉缭说:韩弱易攻,宜先;其次莫如赵、魏。三晋既尽,即举兵加楚。楚亡,燕、齐又安往乎?这就像下围棋,即便谋势布局没错,但落子的顺序也很重要,顺序一错,也可能棋差一着而致满盘皆输。


其后,秦王嬴政逐一兼并列国,一统天下,号为始皇,以图万世。然而尉缭见秦始皇意气盈满纷更不休,而认定秦虽得天下,但元气已衰,便与弟子王敖遁去。秦王则是过犹不及,成其霸业而志得意满,不思用贤才而使国治,以致大业迅速而崩,岂不悲哉。



(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原题目:《五湖四海 听之不疑——战国时期秦国四雄主用人史话》;作者:陈家兴)


编辑:刘 健 制作:刘文吉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工作》杂志及微信号“秘书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关注秘书工作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右上角“+”→搜索“秘书工作”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添加关注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尽在《秘书工作》杂志


责编:黄晓辉

来源:秘书工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