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兴:神仙吃不到的面

  大湘菜报   2017-04-10 08:51:49

清光绪二十年(1984年),长沙人杨心田利用省吃俭用节余的款项,在长沙市三兴街租一铺面,开设粉馆,并兼营汤圆。为图利市大吉,取“富裕兴盛”之意,将之命名曰“杨裕兴”。

肉丝面

裕兴面馆作为中国南方面食之冠,被誉为“长沙人的口福,湖南人的骄傲”。长沙人无人不知的“鸡蛋面”就是杨裕兴首创。你想象不出上百年前鸡蛋面初创时的手工制作程序:按照特定的比例将新鲜鸡蛋、水、纯碱配入上等面粉,揉成大面团后将其置于一个约两平米的长方形案板上,将一根竹杆固定一端,另一端人坐在上面,类似骑马姿势往下压。每压平一次,遍撒菇粉后再折叠复压。如此反复十余次,最后压成像布匹那样薄的面皮,滚筒切丝即成。

杂酱面

面好更要油码好。“杨裕兴”的油码制作精细,色泽鲜艳,让人过口难忘。肉丝、酱汁、杂酱、牛肉、酸辣是“杨裕兴”的五个基本油码,其中尤以杂酱著称:选用新鲜嫩里脊肉剁碎,水发玉兰片、金钩、香菇切丁,旺火红油,先炒玉兰片,然后烩炒其他原料,加调味品勾芡,在面条中淋入适量芝麻油。上桌时油泡闪烁,撩人胃口。

酸辣面

“杨裕兴的面——牌子多”,这句长沙人众所周知的歇后语,一方面是说“杨裕兴”的油码品种多,另一方面是说“杨裕兴”的专用术语(面牌名)多。曾有好事者将“杨裕兴”的专用术语串联起来,编成一副对联:宽汤、扣汤,清油、重油,免青、落锅起;重挑、轻挑,二排、溶排,过桥、带迅干。

如果你是第一次光临杨裕兴面馆,听到服务员口齿伶俐地大声唱报“带迅”“宽汤”,或是“免青”“溶排”等等,看到服务员身手敏捷地用面板一端就是十多碗面条,一定会倍感新奇有趣,体验到一种独特的面食文化氛围。

(摘自《湘菜盛宴》,有删节)

文/刘国初

责编:郑礼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