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文学》 2017-06-06 08:17:05
原标题:湖湘精英胡蔗华其人其事
文丨才安 陈浩望
胡庶华(1886—1968),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人。清末秀才、民初博士、大学校长、冶金专家,又是一位特殊的政界名人。胡庶华政治上进步,学术上成就卓著,有“湖湘精英”之誉。
出生书香门第的胡庶华,6岁开始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7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中秀才的同时,还考入了湖南私立明德学校。1911年又在京师译学馆德文班肄业。1913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先后入柏林矿科和工科大学,1920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接着又在德、英、法等国考察,1922年冬才回国。此时的胡庶华,已步入而立之年,到36岁时止,整整读了30年的书。即在私塾攻读古籍10年,接受新学教育10年,出国留学深造10年。在他30年的读书生涯中,完成了从启蒙到出国留学深造和考察的求知夙愿。他刻苦攻书,博古通今,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才华出众,并且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有着较多专著,是一位不可多见的学历长和学有所成的知识界精英,也是湖湘沃土培育成长起来的知名学者。胡庶华德才兼备,具有出众的组织能力,以廉洁的操守、热烈的心肠和干练的才学著称。
1922年回国后,胡庶华曾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授、事务主任,并在楚怡和明德学校兼课。1924年任武昌大学教授兼总务长、代理校长。1929年6月,由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麟推荐,任同济大学校长。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任重庆大学校长。1932年、1940年和1946年曾三次出任湖南大学校长。
1925年,由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推荐,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1928年,任农矿部技监兼农林司司长。1930年后历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第二届立法委员,第三、四届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授委员,六届中央监委。1943年,他出任三青团中央团部副书记,巧妙地利用合法身份,有理有节地周旋于国民政府的政坛殿堂,宣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正确主张。1949年6月,胡庶华赴香港,积极联络上层民主人士,与黄绍肱、龙云、贺耀祖等44人联名通电反蒋,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努力。因此,被蒋介石视为大逆不道,开除了他的国民党党籍,遭通缉追捕。
胡庶华一生为人光明正大,政治观点鲜明,从辛亥革命起,一直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的早期党员。1947年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湖南大学学生反内战游行,湖大学生在轰轰烈烈的学潮中,无一人被抓捕,也未发生血案,完全得益于胡校长的精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庶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且系全国政协第二至四届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在北京定居后,组织上多次安排他到外地参观、视察。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无限喜悦,曾有大量诗词抒发情感,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
胡庶华任“湖南大学”校长时,亲自撰写一首脍炙人口的湖南大学校歌。其歌词曰: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邦。振我民族,扬我国光!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这首《湖南大学校歌》后来由将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第一人的著名音乐家萧有梅作曲。此歌运用精炼的文言文作词,配以大气磅礴的旋律,气势浑宏,表达了一代有识之士的强国主张和爱国情怀。
在旧社会,学生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为了替学生谋事,胡先生不得不与外界周旋。他常说:“学生初出校门,社会情形不熟,不应听其东奔西走,到处碰壁,应由校长负责。”然而他对自己的工作从未活动过,深受学生爱戴。解放以后,有许多学生还始终和他保持着亲密无间的联系。
胡庶华一生保持着不随恶劣社会风气为转移的骨格。解放前每到一处任职,满了3年就要辞去,以示无盘踞把持之意。在各校都如此,这是一个铁则,无一例外。他刻苦耐劳,坚守廉洁,在各地做事,都是单枪匹马,独往独来,亲族乡邻均不喜引用,对学生亦都视才能和需要而定。一生不敢浪费公家一分钱,更不敢侵占公家一毫一厘。
胡庶华亲身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直至新中国建立的漫长岁月,其一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尤其是后来在“文革”中被列为重点批斗对象。尽管如此,他爱国、爱民的信念却始终如一。每逢节日,总要提笔赋诗,对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发出由衷赞叹。
胡庶华的著作颇丰,主要有《铁冶金学》(1925年出版),《冶金工程》(1926年出版),《中国战时物资问题》(1938年出版),《钢铁工业》(1943年出版)。解放后写过《株洲钢铁厂计划》,对后来株洲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城市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湘东文学》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