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株洲 2018-05-23 10:25:25
(醴陵西山,风景这边独好)
方志之声:
渌水澄碧 挟文澜而奔湧
仙山森秀 舒爽气以放歌
醴陵,荊楚古邑,湘东明珠,山灵水秀,人文荟萃,物阜民淳,经济活跃,素以“中国瓷城”“花炮之乡”驰誉海内外。自东汉立县,迄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醴陵”地名的出现,最早见于先秦典藉,距今大约3000年左右。从汉高后4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算起,至今也达2190余年。穿梭漫长岁月,名字一直沿用未变。
关于醴陵二字的含义:“醴”者,酒也;“陵”者,山也。可以肯定地说,醴陵地名是酒文化与醴泉文化结合的体现,“醴陵”可以意会为“酒味醇香的大山”。“醴”与“陵”犹如一对心心相印的恋人,走过了千年漫长的瞻顾徘徊之路,最后终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山与水的刻骨相思,这是酒(醴)与陵的甜蜜相汇。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汤鹏天先生的脚步,去踏寻“醴陵”这座湘东门户的历史之路吧。
(渌江河是醴陵的生命之河)
“转步城”里说从头——醴陵探源
作者丨汤鹏天
醴陵,醴陵人世世代代生息安居的故土和美丽的家园。无论走到哪里,醴陵人都会从心底呼唤和念叨着“醴陵”这个亲切的名字。醴陵虽然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小部分,但它的独特意蕴足以引发多少醴陵人的自豪和他乡游子的眷恋,同时也要引起不少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思……
作为醴陵人,一定很想探究醴陵这名字的来历。这首先就需要我们解读一下这个千古之“醴”。
古书云:醴者,酒也。《辞海》、《辞源》的释义是,醴,甜酒;或甜美的泉水。远古时代,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仓颉在造“醴”字时,可谓用心良苦。他将代表某一特定时辰的“酉”字和酿酒所需的原料“曲”、“豆”组合起来,便成了独具一格的“醴”。以致后来人们想简化它都无从下手。
(醴泉井)
将“醴”字用作地名,那就更有意蕴了。古时,能称作“醴”的地方,绝对是一个土地肥沃,谷穗成堆,美酒飘香的好地方。而这地方正好又是山岭葱郁、丘冈连绵。这就是“陵”的含意。于是乎,“醴陵”这一响亮的名字就在数千年前的某个时刻诞生了。可以肯定地说,醴陵地名是酒文化与醴泉文化结合的体现。“醴陵”可以意会为“酒味醇香的大山”。那时,这里是一片稻浪滚滚、生产美酒的肥沃土地,呈现一派富庶祥和的景象。所以它的得名,最早和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酒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山与水的完美结合。
醴陵地名的出现,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距今大约有3000年左右的时间。从汉高后4年(公元前184年)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算起,至今也达2190余年。它随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历经漫长岁月,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别的名称代替过。像这样诞生很早,沿用时间长,从未更名,且来历颇有讲究的地名,在全国并不多见。
(醴陵汉城遗址,同时又是之前西汉所封的 “醴陵侯”的侯城故址)
从前曾有种说法,说“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即以醴陵古八景之一的醴泉井作为名称由来,最终还是经不起推敲。因为醴陵古城不在现在的市区。“县北有陵”只是迁城以后,某些人想当然得出的说法。所以,现在人们比较认可“以酒取名”,而非“以井取名”。
醴陵历史悠久,既可从名称来历上来见证它,还可从醴陵建制沿革来考究它。
远在原始社会的夏朝,醴陵属“三苗”之国。那时,虽处尚未开发的“南蛮之地”,毕竟华夏文明已进入曙光初现的萌芽阶段。
商、周时期,醴陵属古荆州的“扬越”之地。这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社会文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1975年,在醴陵仙霞乡狮形岭出土一尊商代象尊就是这一时期产物。
(商代象尊 这件珍贵文物可谓价值连城)
这件珍贵文物全国唯一,可谓价值连城。它系青铜铸造,通高22.8cm,宽14.4cm,长26.5cm,重2775克。呈碧绿色。其造型长鼻上扬,嘴前突而门牙外露,短颈,眼睛圆鼓,两耳分张,身壮尾短,肢粗如柱。活灵活现亚洲象的生动形态。蕴涵着丰富的楚文化元素。它是商代王室或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的礼器,展现了商代青铜器的杰出成就。它居然从醴陵出土,意义非同一般。而与此同时,在已发现的20多处醴陵古遗址中,属于商、周时期的达17处。其中包含有灰陶、黑陶、白陶等陶片。别小看这些灰头土脸、黑不溜秋的玩艺儿,那可是人类少年时代的绝作。
到春秋战国时期,醴陵属于楚国的黔中郡。紧邻的是吴国。那时,醴陵地处吴头楚尾之地,故称“吴楚咽喉”。
(夜幕下的醴陵陶瓷艺术城,美轮美奂)
秦朝至西汉,醴陵属长沙郡(国)临湘县。汉高后四年(前184)长沙相刘越被封为“醴陵侯”,食邑600户,建侯城于今板杉乡古城村。不过,那时尚未建县,“醴陵侯”的级别充其量只是“乡侯”或“亭侯”。
进入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长沙王刘兴降为“临湘侯”,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从临湘县划出一部分设置醴陵县。此为醴陵立县之始,距今近两千年。其境域东至萍乡杨岐山,西至渌口、昭陵一带。范围远比现在大得多。
三国时期,醴陵属吴国荆州长沙郡。两晋时期同属荆州长沙郡。隋朝,醴陵一度并入长沙县,至唐朝又恢复。至元朝,因户口增至四万,曾两度升为醴陵州。明、清两朝,醴陵隶属长沙府。
(状元洲)
从醴陵名称来历和悠久的建制历史来看,醴陵在华夏文明的母腹中发育成长,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风雨沧桑,经受过灿烂的古农耕文明熏陶,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灿烂的醴陵地域文明。
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上,先民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创造了大量的文化硕果,也涌现出一批批杰出人物,给我们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正是这些宝贵而丰富的历史财富为我们今天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首以往,追踪溯源,我们不得不对为我们创造历史的祖先们肃然起敬。
而今,醴陵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吴楚咽喉、荆楚古邑、湘东门户、中国瓷城、花炮之乡……,一个又一个美丽光环,让她放射出更加诱人的魅力。人们从这里可以知晓,醴陵,在历史的天空中曾经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醴陵市区图)
责编:吴名慧
来源:方志株洲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