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娱乐 2018-05-25 13:52:28
一张老照片,一段长沙史
长沙的老照片
见证了这座老城近百年的历史变迁
这系列肆期图文选编自岳麓书社《老照片中长沙》
欢迎大家交流分享
芙蓉区位于长沙东部,东与长沙县接界,南交雨花区、天心区,其西与北分别与天心区、开福区、长沙县相连。今芙蓉区的城区,自古以来即是长沙古城的核心部分。
这里的数十帧照片,所摄下的都是早在清朝中期就已经出现,经历了一百余年风风雨雨的芙蓉区街巷。这些老街,大致可分为三类:
古代官府或会馆、公馆的所在之地
以地方特征而命名的街道
以吉祥美好词汇命名的街道
▲丰盈西里、肇嘉坪、尚德街、余庆街等,寓意祥和吉庆、物茂年丰,崇尚文明礼 貌,张扬节俭之风,表达了古人向上向善的心愿。
开福区在成立以前,为长沙市北区,1933年长沙设市以后,称第三区、城北镇、城北区等,而在清代则隶属于长沙县。
这里所展示的照片,就是晚清至20世纪末的一百年中,开福区在古城内外已消失的大街小巷。
营盘街
这几幅照片,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营盘街和与之相连的几处街巷,在拆迁前的容貌。
黄兴北路
2013年,黄兴北路拓宽延伸工程,在千米范围内,一片片老城区、一条条老街古巷渐渐消失。
黄兴北路延展工程相继拆掉或部分拆掉的老街还有成功街、菜场坪、大王家巷、油铺街、百善台、毛家桥、草药铺乡等。
通泰街
这一组照片,为通泰街办事处所管辖的几处街巷,在清代处于通泰门、潮宗门内附近。21世纪以来,开福区进行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草墙湾、福庆街以西已经成为“万达广场”的一部分。
这一组照片,也属于通泰街办事处所管辖的范围,是处在中山路与五一路、黄兴路与湘江大道之间的一个片区。几年前,因房地产开发,西长街以西一线拆迁一空,代之以高大的“万达广场”。
潘城堤
潘城堤传为明代王城的防洪堤,堤下街则在大堤之下。潘城堤两侧的小巷还有小喻家巷、石栏杆巷、濂溪里、谭家里等。
今天,这些小街小巷、普通民居也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或改建成小高层的宿舍区,或建为超高层的商业大厦。这一组照片所示,就是那些老街巷的旧影。
天心区在成立以前,为长沙市南区,1933年长沙设市以后,称第二区、城南镇、城南区等,而在清代则隶属于善化县。
作为长沙古城的重要区域,今天心区的城区部分,原来是长沙最为繁华的商业区,人烟聚集、货物充盈。又设置了众多官廨衙门的区域,旌旄飞扬,典雅庄重,充满了历史的余韵。
商业街巷
▲1948年的八角亭
▲1957年的八角亭
▲老南门口广场
这里的两幅八角亭的照片,分别摄于1948年和1957年,可见八角亭往北新修的黄兴中路,街道宽敞、商铺林立,已是现代商街的风格了。另一幅拍于20世纪60年代的照片,为南门口广场。
▲老坡子街
坡子街是清代长沙商业的发祥地,著名的火宫殿、劳九芝堂等老字号名店就在这条街上。
▲铜铺街
▲樊西巷
▲晏家塘
樊西巷、晏家塘的照片摄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分别以经营鞋子和塑料制品而名噪一时,近年来均被拆迁。
▲路边井
▲福胜街
福胜街位于坡子街西,为南北向小街,是旅社、会馆、行号的集中区。
▲木牌楼
木牌楼为福胜街附巷,以原有一座吉王府牌楼而得名。
坡子街、铜铺街、樊西巷、路边井、福胜街、木牌楼、晏家塘均处于黄兴路两侧,都是长沙的老街古巷。
以清朝时期的官司所在而命名的老街
▲臬后街
臬后街,为清代湖南按察司后面的小街。按察司俗称臬司,故此街名“臬后”。20世纪90年代扩建解放路,此街消失。这张照片正式其消失前夜的留影。
▲司禁湾
司禁湾原是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监狱所在之处,故称司禁,毛泽东夫人杨开慧被捕后即被关押于此。
▲学院巷
▲登仁桥
学院巷、登仁桥分别为清代湖南学政衙门和长沙府学宫的所在地。
▲县正街
县正街是清代善化县衙所处之地,无独有偶,1949年后南区政府机关也曾设于此。
清代长沙城墙以外的街巷
▲下碧湘街
碧湘街分为上、下碧湘街,是五代时楚国碧湘宫的所在之地,宋代诗人陶弼曾有诗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可知其时的繁盛。
▲灵官渡
灵官渡,原为湘江一古老渡口,明崇祯《长沙府志》即载:“灵官渡,善化西,古皆于此渡江,无风波险。”
▲白沙巷
白沙巷位于白沙井附近,今已不存。还有不少老街都成了历史记忆,下面仅列其中的几条。
▲右石门
▲豆豉园
▲唐家湾
▲白鹤巷
▲槐树巷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区因拥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而得名。自古人文荟萃,更以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桔子洲头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长沙》而天下闻名。
橘洲老街和溁湾镇老街
这几幅照片是90年代以前橘洲老街的写照,反映了州中部即今湘江大桥北侧的街景。
▲橘子洲老街
▲橘洲老街民居
▲橘洲老街上的居民
在湘江大桥修建前,从长沙城过江依赖船只,晚清以前为小渡船,此后则有了轮船。从下面照片上可见,当时的橘洲中部有轮渡街、庙前街等,房屋毗连、人口稠密,而橘洲尾街则是通往傅家洲的地方了。
▲橘子洲轮渡老街
▲橘子洲庙前街
▲橘洲尾街
经过橘洲,走过便桥,就到了溁湾镇。这张由外国传教士摄于民国初期的照片,主要显示出镇头的景致。
▲民国时期溁湾镇溁湾桥
在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溁湾镇老街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今日溁湾镇已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绿地项目”。下图是橘洲至溁湾镇的便桥旧影。
▲橘洲至溁湾镇便桥旧影
被日机炸毁的湖大图书馆
这是一组湖南大学图书馆旧影,然而却是令人愤慨万千的图景。
▲初建时的湖大图书馆
湖南大学是湖南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最早的渊源是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创建的岳麓书院,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湖大的图书馆即是在接收了前岳麓书院和湖南高等学堂等机构藏书的基础上设立的,藏书极为丰富和珍贵。
▲被日机炸毁前的湖大图书馆
▲日机炸毁湖大图书馆惨状
这两幅湖大图书馆的老照片分别为初建时所摄影像和遭日记轰炸前的最后影像。这一壮美的楼舍在一瞬间化为灰烬,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轰炸之中。
▲《湖大被炸详图》
当年湖南大学工务组绘制了一幅《湖大被炸详图》,今藏于湖南图书馆。图中实心大圈表示“弹痕裂口在7米直径以上者”,实心小圈表示“弹痕裂口在7米直径以下者”,空心小圈表示“烧夷弹”。
至今在湖南大学的校园内,还保存着当年图书馆大楼石柱的残骸,四根花岗岩石大门柱临风耸立,诉说着往日的伤痛。
▲被日机炸毁的湖大图书馆石柱残迹
民初岳麓山景点
岳麓山上有许多至今存名的名胜古迹都是今人重修或重建的,所以外貌和形制与原物有了很大的差别。这从新发现的一些老照片中可得到证实。
▲吹香亭
吹香亭,为岳麓书院的一个附属建筑,始建于清代初期,曾为日本发行的明信片上的画面。
▲民初明信片上的爱晚亭
爱晚亭为一方亭,坐落在岳麓山清风峡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历代游山者必到之处。照片中可见,清风峡内,树木茂盛,浓荫蔽日,与今日的景象并不完全一样。
另一张爱晚亭照片为1914年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所摄,留下了一师学生到岳麓山采集标本时在爱晚亭休息的画面。
▲1914年,一师学生到岳麓山采集标本时在爱晚亭休息
还有一幅爱晚亭照片是由瑞典汉学家罗多弼提供的1931年瑞典信义会所摄的爱晚亭夜景。爱晚亭至今依然存在,不过因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是1951年依原样重建的。
▲信义会拍摄的爱晚亭夜景
瑞典友人罗多弼还提供了一幅昆涛亭的照片,也是1931年信义会所摄。昆涛亭是护法元勋刘昆涛墓的附属建筑,今不存。
▲岳麓山昆涛亭
▲民初明信片上的白鹤泉
白鹤泉,在岳麓山腰麓山寺右侧。清朝光绪三年(1877),湖南粮道夏献云发起修护白鹤泉行动,以汉白玉俢砌了井栏并在其上建一重檐亭,又立一碑以记载此事。照片保存了这一状况,白鹤泉依山而立,周围古木参天,前有门墙,以供出入。
▲1935年建禹王碑碑亭
禹王碑是岳麓山一处著名古迹,民国二十四年(1935),湖南省会警察局长周翰重建碑亭,上覆水泥盖板,从而使这方古碑得以保护。这帧照片所摄即是周翰所建的碑亭,历经风雨,仍然古朴浑厚。
▲民初明信片上的陈作新墓及黄兴墓庐
陈作新墓及黄兴墓庐相距不远,亦是当年岳麓山的一处名胜。这张照片摄下了当年陈作新墓及黄兴墓庐一带的面貌,这座方亭和屋舍都未能保存下来,幸亏这张明信片上的照片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信息。
▲五轮塔原貌
2001年五轮塔由香港鸿仪股份有限公司捐资120万元于原址原基修复,两烈士墓移到了塔的下方,而形制却比原墓小了很多。
▲龚宪墓原貌
北伐勇将龚宪烈士墓老照片也与今日修复的龚宪墓大相庭径。今墓只修复了石棺和墓围,原墓的石阶级、石门、栏杆和墓塔均荡然无存。
▲1931年《图画时报》载岳麓山印心石屋碑亭
墓的石阶级、石门、栏杆和墓塔均荡然岳麓山云麓宫下道光皇帝为陶澍御题的“印心石屋”碑至今犹存,但1931年第752期《国画时报》刊载的这幅照片证明御碑原是有碑亭护着的。
▲1935年《现象》杂志载岳麓山翊武亭
墓的石阶级、石门、栏杆和墓塔均荡然1935年《现象》刊载的这幅照片则证实今日的半山亭,当时叫翊武亭,它建在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的墓下侧,是纪念蒋公的。
现在的长沙变化真大。
老街老巷不見了许多,尽管街名巷名照旧.可不是过去那些景像了;
有些讲长沙话的人走腔走调啦!
回忆起以前那些市井旧事,并非怀旧而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记忆......
那么,侃侃老长沙?随意侃侃策策,也是一种乐趣......
责编:李婷婷
来源:芙蓉国娱乐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