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到国内,这些公共空间构成了人们的城市记忆

  城市建筑   2018-08-21 00:19:53

打造承载历史并昭示未来的公共空间

“就某种意义而言,城市是容纳人和生活的容器,正如容器一样,城市的精华在其‘空’。”谈及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建筑大师贝聿铭如此说道。

诸如公园、博物馆,公共空间好比一座城市的客厅,为公共生活服务,且开放共享。除了给予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城市客厅还是链接城市脉络、整合空间体系的枢纽,人们可从中窥见一座城市的历史、特质及潜能。基于不同的城市文化,每座城市对于“公共空间”又有着不同的诠释和诉求。

空中走廊

纽约高线第三期工程完工俯瞰图 ©️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纽约高线公园局部景观,自由穿行于城市间的行人 ©️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经历了诸多历史演变的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经典之作,它本是纽约在20世纪30年代为缓解交通压力建造的高架食品运货铁路,荒废后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命运。2000年,纽约市长 Michael Bloomberg 宣布修复高线,由 Field Operations 及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等建筑及景观设计事务所负责改造,最终建成了贯穿曼哈顿的空中花园走廊。不论是想避开路面拥堵交通,还是希望观赏纽约城市风光,纽约高线公园都能提供适宜的空间。

知识城邦

盐湖城公共图书馆鸟瞰图 ©️ Safdie Architects

除了混凝土,盐湖城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建材是通透性极佳的玻璃 ©️ Safdie Architects

出自建筑大师 Moshe Safdie 之手的盐湖城公共图书馆(Salt Lake City Public Library)不单是藏有50万册书籍及其他资料的储藏室,更是实现公民教育的理想空间,由图书馆、行政大楼、“城市之室”和公共广场组成。月牙大楼弧形中点倾斜15度,从顶部流经玻璃天窗,环抱图书馆结构,克制而大胆。除了图书馆、阅读室,建筑中还设有可眺望远山的天台花园、礼堂、商店等设施,为市民度过闲暇时光、学习知识提供了便利。

文化流线空间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流畅优雅的线条 ©️ Hufton Crow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 Jaime Bartolom

为摆脱压抑的建筑风格,阿塞拜疆政府自1991年实现独立后一直致力于重建城市景观。由 Zaha Hadid Architects 设计的(Heydar Aliyev Centre)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便是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建成的公共空间之一。自然流线起伏、分叉、折叠,与建筑表面的网格系统构成流畅的视觉效果,以开放的姿态无缝联结室内空间及室外广场,继而融入到城市肌理之中。玻璃开窗为阅读区带来极佳自然采光,通透的空间饱含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成为市民观剧、提升文化艺术素养的场所。

混凝土山林

1000 Trees 效果图 ©️ Heatherwick studio

施工中的 1000 Trees ©️ Heatherwick studio

在上海M50艺术区旁,Heatherwick 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了一座体量巨大的混凝土丛林,名为 1000 Trees,又称空中花园。建筑师拒绝了大型建筑惯用的“包装盒”形式:“既然柱台是如此重要的建筑结构组成部分,那不妨将它变为最鲜明的特点。”1000根树状柱台自室内破墙而出,柱子顶部皆栽有绿植,为400级台阶形成的露台提供层次丰富的景观。预计2018年底对公众开放的 1000 Trees 将在建成后作为教育、商业、住宅和办公空间使用,让人们体验在市中心游山玩水的乐趣。

城市客厅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类型之一,圆楼又属于土楼的形态之一 ©️ Iwan Baan

土楼内,客家人聚族而居 ©️ Iwan Baan

作为中国的移民大市,经历了数次“迁界”与“复界”的深圳,其文化随时间而流动和变化,相较于其他国内城市,深圳承载着更丰富的“公共空间”形式表达。

深圳的移民主要由西部的广府人和东部的客家人组成。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共同构成了深圳历史底蕴。早期,客家人以自卫为目标建造出围楼的形态,后逐步演化成为客家住民的首要栖身体例,在他们看来,“圆”象征着团聚和团结的诉求,这个共享空间给他们带来了聚族而居的乐趣。

1980年代中期的深圳市容

1985年的深圳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

曾几何时,深圳的天际线平缓而疏散。彼时,深圳的最高建筑是1985年封顶的160米深圳国贸大厦;那时的深圳人早年的周末记忆就是举家前往位于49层的旋转餐厅,从全景玻璃窗鸟瞰深圳市区,远眺“香江”,分享家庭乐趣俨然成为了城市公共场所的一大职能体现。

而今,深圳的天际线早已不再一眼望穿。许多旧城改造项目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超高建筑或超高建筑集群,为愈加密集的人口提供更节省空间的公共场所,从纵面扩大建筑利用率。

如今楼房密集的深圳市区

深圳已成为摩天大楼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

从聚族而居的土楼到高楼鳞次栉比的大厦,深圳的建筑随着城市发展需求与日俱新,建筑师们对公共空间的定义也随之变化。有着高密度垂直建筑的深圳,空前需要一个全新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建造,以此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丰富城市生活。带着关于城市历史的思考,OPPO全球第二家超级旗舰店将于8月10日来至深圳华强北,意欲为这座“移民”城市建造一处“城市客厅”,将记忆注入当下与未来,通过去中心化的智能体验重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1980年代的华强北


2018年,OPPO深圳超级旗舰店为华强北带来新气象


踱步店内,你会发现本不可见的事物被可视化了:人们能够看见充电、看见音乐、看见历史,并由此望向未来。

深圳虽然年轻,却不乏沉淀。在“城市客厅”的承启连接下,过去、现在与未来得以共存于同一时空之中,作为城市切片勾勒出时间的形状。

责编:王铭俊

来源:城市建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