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界的“劳斯莱斯”:扯麻糖

  潇湘晨报   2018-10-14 07:49:34

小花片。图/陈波

扯麻儿糖啰,扯麻糖,扯起妈妈一尺长;

扯麻儿糖啰,扯麻糖,细伢子呷哒不流痰,大人子呷哒不骂娘。

长沙童谣《扯麻糖》,88岁的父亲在童年时也念过,到了我这代人还在念。长沙话麻、妈不分,所以用谐音扯麻(妈)糖,扯麻(妈)糖。扯起妈妈一尺长,形容扯麻糖韧性好,拉伸能力强,能拉扯很长。

牙膏挤掉,拿牙膏皮去换扯麻糖

说了半天,不了解扯麻糖的朋友可能一头雾水,扯麻糖是什么东东?是种零食,学名麦芽糖。知道正式学名还是距离我吃扯麻糖40年后,45岁那年,又见到街边卖扯麻糖的小贩,请教后才知道原来它的大名叫麦芽糖。

童年时,小贩挑着一担带盖的箩筐,用长约四五寸的小铁锤,击打长得像木工刨刀形状的小铁刀,发出有节奏的叮阔、叮阔、叮叮阔的金属撞击声,以此招徕客人。所以扯麻糖又称叮叮阔。听到这声音,小伙伴就知道卖扯麻糖的来了。大家跑出家门,循声找到已被三五成群围着的小贩,小伙伴狗四递给小贩一毛钱,换来一小点扯麻糖。她一点点慢慢品尝,未了,舔一舔指头,满脸一副满足感。小伙伴只能望着扯麻糖吞口水。扯麻糖巨贵,说它是零食中的劳斯莱斯、零食中的爱马仕也不为过,一毛钱只能买大拇指大小的扯麻糖。那时,一毛钱分别可以买十粒糖粒子,两包蚕豆,两包兰花豆,三支白糖冰棒,两个包子,两个法饼,一碗米粉才八分钱。够了够了,我已经把一毛钱的价值说得足够清楚,也更反衬扯麻糖毫不亲民的价格。不过,扯麻糖可以用牙膏皮换,有的小朋友就把家里新的牙膏挤掉,拿牙膏皮去换扯麻糖,这算是买椟还珠的现代版吧?

土黄色花生糖,混合着花生和牛奶的香味

1957年拍摄的沙利文南货食品店。 资料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期,物质匮乏,长沙商店里的零食不多,做法相对传统。有小花片、法饼、香园条、麻卷坨、麻卷根、鸡蛋糕、玉露霜、绿豆糕、萨其马、蚕豆、兰花豆、花生糖。越是传统越是纯粹,我对它们的钟爱始终如一。

1972年,武汉大学几位学生在妈妈厂里实习,她们在长沙逛小食品店时,发现商店货物比武汉丰富,每人在小店购买了好多兰花豆、小花片等武汉买不到的零食。

那时居民点附近都有小南杂店,阴暗潮湿,宝笼(陈列商品的柜台)破旧,很多还是泥巴地,也没有店招,方便人们购买日常食品物品,譬如南食、煤油、黄草纸。和今天的便利店类似,店堂虽然逼仄,但一定摆放几张条凳,供酒客喝酒。酒客打一二两便宜白酒,喝堂酒,就是在店堂内喝酒。他们一杯酒,间或配一包兰花豆,能在店堂坐好几个钟头。酒客中老年人居多,大都是最底层的苦力。每人的酒德不一样,有的喝闷酒,不和人说话。有的一粘酒就兴奋,一兴奋就话多,牛皮可以吹破天。小店里有我巨喜欢的花生糖。八九岁时,常去买一毛钱的花生糖,花生糖一分钱一粒,土黄色,看得见米粒大小的碎花生仁。花生糖混合着花生和牛奶的香味,嚼一口,齿颊留香,甘甜绵长。有个住在南杂店隔壁的妹子,比我高几个年级,按今天流行的叫法,是个小姐姐。有段时间,常去买几分钱花生糖,小姐姐一半我一半。她牵着我去上学,小姐姐玉手柔若无骨,笑意浅浅,让我有种说不出的异样的感觉,让我天天都想她牵我的手去上学。

本式月饼最喜欢切成四等分蒸着吃

上世纪80年代沙利文食品店内堂。 资料图片


1973年,匮乏的市场忽然有了改观。有天晚饭后,邻居二毛拿来一坨酥糖。酥糖是很薄一层层的甜食,二毛揭一张纸片厚薄的酥糖,分给我一片。吃惯了蚕豆、兰花豆、小花片,第一次吃到这么精美的零食,我心情要飞起来了。也是那年春节,妈妈带我去一个住在附近的远房亲戚家拜年。她家桌上摆了酥糖,除了在她家里吃,临走时,趁大人不注意,偷了一封酥糖塞进口袋。这位亲戚是工厂的厂长,算得上有身份的人,她家里才买得到,吃得起酥糖。

我是好吃鬼,别人的书包装书,我的书包装零碎东西(长沙话,零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沙的副食品市场忽然繁荣起来。这时我常背着书包去老字号九如斋、沙利文、怡丰斋、南北特、国风等店去淘零食。每样零食都是最爱,要我取舍,好难。买得最多的是沙利文的白面点,一种酥皮带馅的面点,还有就是南北特的怪味豆。

那时的营业员态度差,一副鬼样范,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没钱的“小鸡屎粒子”,爱理不理。所以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我哪天有钱了,把一垛“工农兵”丢在你面前,让你每样给我称一斤。前几年还真的去银行换了一垛100张十元钞票,而我少年购物的老字号早就变成回忆,我的“工农兵”无处可丢了。

第一次请老婆的客是在和记粉店。她一人吃了3两肉丝粉,5片臭干子,5支香蕉。眼前温婉精致的女孩,和饕餮之徒画上了等号,我恍惚了。

每年中秋前后,我一个人能吃到7个月饼。您没看错,是我一个人吃。最喜欢把本式月饼切成四等分蒸着吃。结婚前妈妈见到我蒸月饼就圞心疼,浪费煤或煤气。婚后是老婆见到我蒸月饼圞心疼。

14岁那年,请朋友东东在新华楼吃杂酱削面,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整整四十年了,每次我们见面,他就定在新华楼,点杂酱削面。这里给东东隔空喊话,下次见面,您老人家换一家店铺可以不,点些别的可以不?(文/陈波

责编:姚茜琼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