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弦歌不绝到如今

  腾讯儒学   2018-12-03 09:47:45

文丨 王素绚

【摘要】岳麓书院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因为它名震天下,也不仅仅在这里有鸿儒巨学,更在于,从这里传递出的东西,能够突破时间距离,让人性中的一己私欲在历史道义和社会担当面前退居其后。

每每说起一类事物,我们总喜欢评各种“四大”,可是,很多时候却都没有定论,原因无他,候选者实在是太多。

比如,就有人评选起“古代四大书院”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众说纷纭,难分伯仲。但如果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列为其一,大家肯定都没有意见。

△岳麓书院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说起岳麓书院,我觉得可以从一幅对联说起: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学府传于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这副对联,道尽了这家书院的前世今生,文化渊源,并引发了这样的追问:是什么让这千年学府“一直风流直到今”?

(一)院以山名: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岳麓书院有一幅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撰写这幅对联的人名叫程颂万,是清代时任岳麓书院的学监,对联的意思不难懂啊,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深山之中。

△岳麓书院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其实这两联的背后藏着典故。“纳于大麓”一词出自《尚书》,“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尧使舜入于山麓之中,风雨不使之迷路。

“名山”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有名的大山,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峰为首,岳麓峰为尾,所以这里用“名山”代指岳麓山。

公元年,也就是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创立了。史载岳麓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名叫周式,以行侠仗义著称。他主事岳麓书院不到三年,就已声名远播,连远在汴京的皇上宋真宗都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公元年,宋真宗在汴京召见周式,想封他一个“国子监主簿”的官,但周式无意于仕途,执意要回岳麓书院教书。宋真宗当时还算开明,没有为难他,还赠送了马匹和不少书籍,并题了“岳麓书院”四字相赠。

这四个字现在还挂在岳麓书院的大门正上方。

这样的名山深麓,馆阁楼台,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书院背山面水,门前湘江流淌,环境十分古朴典雅(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人因道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说完宋真宗的那块御匾,就不能不说御匾两侧的另一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从对仗技巧上来说,这是一个流水对。这幅对联写成于清嘉庆年间,当时书院大修,完工后,学生们请当时的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

他就出了一个上联“惟楚有材”,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意思也容易懂,却不容易对出下联,因为这一句是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下联最好也能有出处。

众人苦思下联时,贡生张中阶脱口而出“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在书院尤其兴盛。

诚如斯言,从这个凝聚着梦想的书院中,走出了许许多多才华卓越的求学者。

△岳麓书院每一处建筑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宋朝时的岳麓山,便有“道林三百众,学院一千徒”的民谣,因受学院名额限制,不少湖湘之地的求学者都以“终生不得卒业岳麓为恨”。

南宋从这里走出去的湖湘学派名重一时;明末就读于此的王夫之,后来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清中期以后,国家饱受内忧外患之苦,从岳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或开风气之先,或创不世之功,均名震天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大门这副睥睨时空的对联,永远让人只能仰视。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湖湘文化已卓然独立于世。而岳麓书院培养的无数人才,更是湖湘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贡献。

△岳麓书院学规,清代乾隆年间山长王文清制订(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潇湘洙泗:文化命脉何以传承

岳麓书院还有另外一个别名,叫做“潇湘洙泗”,洙水和泗水之间便是孔子聚众讲学的地方。所以,“洙泗”在后世也被用来代指儒家圣人孔子的教诲。

潇湘洙泗,意思很明显,这是潇湘之地的文化命脉所在。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说是在南宋时候,担任书院主讲的人名叫张栻,大儒朱熹都不远千里,从福建过来找他切磋《中庸》,两人同时坐在讲堂之上,互不相让。

据说,那一次的“朱张会讲”持续了三天三夜,前来听讲的学生近千人,这个地方也就有了“潇湘洙泗”的称号。

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王朝更迭,豪族兴衰,这个书院却古老而又常新。那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地方文化命脉传承至今呢?

△《朱张会讲图》陈白一、陈明大,绘于公元1985年(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当然离不开那些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巨学鸿儒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经营,使得这所千年书院焕发出强烈的文化吸引力,无数求学者受感召不远万里前来求学,创造了一代代文化历史的奇迹。

而把岳麓书院叫做“潇湘洙泗”,说的不仅是学术,更是士人精神。《史记》里有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正是有这种精神的支撑,才有“弦歌不绝”的传承。

关于岳麓书院有这么一段记载,宋朝末年,蒙元军队围攻潭州城。围城之前,岳麓书院山长尹谷率领书院学生坚持读书,不废学业。

战争越发激烈,师生们毅然放下书本,拿起武器,与军民一起登城共守。城破,岳麓诸生数百人,绝大部分舍生取义。尹谷举家自焚,以身殉国。

岳麓书院的亭台馆舍在这场战争中化为废墟,可是,却并没有使岳麓书院掩埋在历史的灰烬之中。

△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岳麓书院的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

十年之后,岳麓书院重新恢复。这也让我们更加相信,岳麓书院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因为它名震天下,也不仅仅在这里有鸿儒巨学,更在于,从这里传递出的东西,能够突破时间距离,让人性中的一己私欲在历史道义和社会担当面前退居其后。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岳麓书院能够经历千年流传至今了,因为士人精神和处世原则,是永远都不灭的。

责编:刘瀚潞

来源:腾讯儒学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