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大桥:中国人第一次在大型湖泊上建桥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1-18 09:23:24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岳阳坐拥荆楚和洞庭湖腹地要塞,收山川形胜之美,却也造成了历史上东西向修路架桥难。“走遍天下路,难过岳阳渡。”数千年以来,岳阳市的交通主动脉基本是南北向的,人们要想过湖,只能用最原始的摆渡方式,排队过渡时最难要等上几天几夜。

那个时候,在洞庭湖上架座桥,是两岸湖区人民最深切的期盼!在群众的千呼万唤之下,1996年12月19日,洞庭湖大桥正式开工。来自华北、西北、中原、中南等地的10支建设大军汇集在东风湖大堤外的一片湖滩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大型湖泊上建桥,神州大地为之一惊。

新湖南客户端“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湖湘寻桥记”带你走进炫美夺目的洞庭湖大桥。

建成后的洞庭湖大桥气势夺人,似飞龙在天,如长虹卧波,像造物之手把持一道曲线优美的彩练在湖面上飞舞。3座不等高塔刺破青天,222根斜拉索美不胜收,与一箭之遥的千古名楼岳阳楼遥相对应,互为辉映。

洞庭湖大桥使得岳阳“碧海、蓝天、绿树”城市风景中,新增一条“玉带”,平添一弯“彩虹”,大大提升了岳阳的美誉度。

洞庭湖大桥位于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是湖区人民的造福桥,装点湘北门户的形象桥。

洞庭湖大桥路桥全长18868.82米,其中桥长5747.82米,接线长4426米,改建道路(1804线)8695米,桥宽20米,双向四车道。大桥总投资8.669亿元,为首次在国内大型桥梁中采用三塔斜拉桥结构体系,位居亚洲之首。

索塔为双室宝石型断面,中塔高为125.684米,两边塔高为99.311米。

改渡为桥:千呼万唤始出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岳阳渡。”在洞庭湖大桥没有修建之前,摆渡是人们过湖的唯一方式。

想要渡湖必须在岳阳市北门渡口坐渡轮。二十多年前的北门渡口,是河西进入岳阳城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在岳阳(包括外地)工作的华容人回家的唯一通道。渡口总共才8艘渡船,每天过境车辆超过2600多台。

“六七月份,水面最宽的时候,过渡要两个多小时,还不算等待上渡船的时间。”洞庭湖大桥养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国平介绍,那个时候过渡费并不便宜,一台东风牌的大货车要十八元,一台中巴车需要二十几元。过渡排队是常事,特别是逢年过节,排队的车辆多得吓人。过渡的时候,最怕碰到大风暴雨天气,湖面波浪大、水流急,只能停渡。“你有天大的事,要过湖,没办法,过不去,有时候要等上好几天。”

那个时候,在洞庭湖上架座桥,是两岸湖区人民最深切的期盼!在群众的千呼万唤之下,1995年8月,岳阳市委果断决定:改渡为桥!

经过一年艰难运作,次年12月19日,洞庭湖大桥正式开工。来自华北、西北、中原、中南等地的10支建设大军汇集在东风湖大堤外的一片湖滩上。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在大型湖泊上建桥,神州大地为之一惊。

历时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经过广大工程建设者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的奋战,2000年12月26日,大桥终于胜利竣工通车。一座市民期盼已久的民心桥、连心桥横空飞架,结束了洞庭湖河东、河西往来不畅的局面。

经济有效地提高多塔斜拉桥整体刚度

岳阳洞庭湖大桥位于洞庭湖出口, 水利与通航要求甚高,采用三塔四跨的大跨度斜拉桥既满足功能需要,又与历史名楼岳阳楼等城市景观相映生辉。

岳阳洞庭湖大桥主桥为130+2×310 +130m 三塔双索面漂浮体系斜拉桥。采用这种结构形式,首要问题是必须找到提高结构整体刚度的技术措施和方法。为满足桥梁美观及通航泄洪的特殊要求, 该桥摒弃了传统的措施来提高结构整体刚度,而是研究采用了一套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 。

为了得到最优的设计方案, 课题组经过详细的计算分析,并综合考虑景观因素,最终选定了8个方案类型进行比较研 。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减小背索索距、增加背索面积、合理配重等措施对改善结构的变形性能有良好的效果。

因此 ,方案最终采用以下措施来提高结构整体刚度:背索索距由标准距8.0m 改成6.0m;加大背索截面面积;在中跨跨中及边跨梁端加 2 000 kN 压重;适当增加中塔和主梁的刚度。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日报、岳阳日报、中外公路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