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物无声:零陵民俗彰异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03-05 16:53:02

有人说:一座山沉淀一部历史,一条河孕育一种文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创造一种文化,一种文化演绎一种人情。换言之,什么样的风土,也必有什么样的人情。清滢透澈的湘江、潇水贯穿整个零陵,挺拔高峻的阳明山与都庞岭横亘于南,与延绵不绝的越城岭、四明山合围,形成一个南高北低的零祁盆地。正是这一番水土,滋养了永州古郡,滋养了零陵人们,也就滋生了零陵这片土地上所独有的风土与民俗。

零陵民俗可以说因山而起,有山的厚德载物之性。荆楚南徼,广袤百里,多以山地为主。零陵古城自古就是州郡城池之地,文化发达,习俗虽与京畿有异,但差异也不是十分明显。然四周峻岭崇山之间,汉瑶杂居,虽为虞舜过化,南风时薰,革面向风,然山川荒阻,潜见隐伏,风俗人情近于百越,而与中原迥异。

  心地善良:零陵习俗的最大特点

从地图上看,零陵属标准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冬寒夏热,非常分明。山多岩石,植被茂盛。地多沃土,物产丰富。《前汉书·地理志》载:“古称楚俗,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鬼巫,重淫祀。”《隋书·地理志》亦载:“江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亦无饥馁。其俗信巫好鬼,君子善居室,小人善耕稼。”这两条史料所提及火耕水耨的习俗,在零陵的过山瑶中,一直沿袭到20世纪中后期,及到杂交水稻的成功推广,粮食饥馑不再困扰民众之后,才渐渐地从生产方式上改变这一习俗。

其实,这种生产方式并非瑶民所独有,在有山地的汉人中也常见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深山野岭中总居住着一些人家,或烧山垦荒种植粟谷、玉米、红薯为生,或以狩猎为计,在山野里悠闲自得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坚守着心灵的圣洁。无论你走入哪一户人家,无论主人在不在家,他们的柴灶里总是燃着小火,灶上的铁锅里总是蒸上一满锅的红薯,温馨的香味随着炊烟飘荡弥漫在山山岭岭之间,熟悉的或不熟悉的过客,只要你乐意,都可以进入其家中,任意地享受这山野间的美食。尤其是兵荒马乱的饥馑年月,山里人更是敞开家门,倾其所有,以待来客。

敢于担当:零陵风土的最大表现

由于零陵多山,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多达几十座,山地近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而山地为侵蚀性构架及溶蚀作用而成,相对而言甚为贫瘠。因此,柳宗元《代韦刺史永州谢上表》曰:“地极三湘,俗参百粤,左袵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石田之余。”

永州多山石,而零陵尤为甚。柳宗元《西小丘记》:“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意思是说小丘上的那些一块块挺立突起、傲然耸立、负土而出的石头,争相显示出各自的奇形怪状。有的如成群的牛马拥挤着去溪边饮水一般;有的若跃然上山的熊罴争相向上攀缘。永州的石头不仅怪状,而且秀美。在零陵的山石之美,其实比柳子笔下的《永州八记》更美。

又因为山多石,因此,其民则多有血腥之气,常常是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在中国历史上,每遇外族欺凌,强敌压境,官府欺压,豪强争夺,在零陵总是不乏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身先士卒,敢为人先、不畏强暴。仅中国近代史上,像李达、吕旃蒙等,这些民族的脊梁,无一不是零陵这方热土中走出来的血性男儿。唐代刘禹锡曾在《海阳湖别浩初师并引》一文中这样写道:“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零陵周家大院有一副对联曰:“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贴切地体现了零陵民间的耕读习俗。

敬神事鬼:零陵民间的心灵慰藉

唐曹中《永州谢上表》曰:“家闲礼义,而化易孚。地足渔樵,而人乐业。”这里的百姓虽无饥馑之忧,但是身居崇山峻岭之中,毒蛇猛兽,无处不在。蛮瑶杂居,民族矛盾也无时不在。因此,零陵先人非常迷信鬼神,时常是淫祀成风。柳宗元《崔刺史志》曰:“惟是南楚,风浮俗鬼。”《息壤记》亦曰:“其人鬼且禨。”在永州,在零陵城内,不仅有府县文庙、府县城隍庙、永州武庙、土地庙、火神庙、黄溪庙、唐公庙、潇湘庙、柳子庙、风王庙,而在古城周边还有舜庙、二妃庙、舜弟之象庙、黑神庙等。庙宇之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火神庙,又称乾元宫,庙址在东山以南,祀火神,旧为郡“公庙”,规制最高,共有庙房6座,正殿供有火神塑像,正殿对面有戏台,台前有坪。城内的城隍庙、土地庙、黄溪庙、唐公庙、潇湘庙、柳子庙等皆由火神庙所辖。

目前修复得最好的为永州武庙。它位于城内,从中山路而上,依东山山势而建,直至山巅,规模宏大,主要用来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专庙。其庙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时称“蜀汉前将军壮缪侯祠”。明末清初毁于兵燹,清顺治十三年(1656)重修,题曰“关帝庙”。清雍正三年(1725)加春秋二祭,遂称武庙。乾隆十九年(1754)、四十七年(1782)、五十五年(1790)多次修缮。曾为衡郴邵永四州将士出师集会之所,每逢兵事,誓师出征,皆于此祭祀武圣,操演士卒,以壮军威。太平军进零陵,武庙损毁甚重,至清光绪十年(1884)重加修建。尔后,时局动荡,朝廷更替,历经一百余年的风雨侵蚀与历史变迁,保留的除主殿、抱厦、五龙丹墀之外,其它皆已不存。时至新纪,永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东山景区建设,对武庙旧址进行考古探掘,依原有规制实行全面修复。历经数载,至2018年春节,修复一新的永州武庙开始对外开放,每天前去观览者,有若潮水一般,摩肩接踵,潮流涌动,成为零陵古城的一大靓景。

除了对神庙祭祀以外,零陵百姓对坛神也非常敬畏。如狩猎、开山、烧瓦、砌屋、搬迁、春耕、秋藏,凡是大的活动,总是不忘去祭一祭坛神。尤以狩猎与伐木为甚,每次进山,都会到某一棵古树边设坛祭祀,祷告鬼神,以求平安。

作者:杨金砖

责编:严万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