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清明与寒食:不止于祭祀和追思

  新湖南客户端   2019-04-04 09:04:23

文丨杨喜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倏然而至,自然而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还有白居易这一首: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与春节、端午、中秋同为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有啥意思?据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所引的《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也就是说,这时候,春意盎然,空气清新,万物生长,人们缅怀先祖,开始着手新一年的劳作,蕴含温故知新之意。

清明和寒食有所不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一年一度准备春耕春种的节气。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而寒食则不在二十四节气中。所谓寒食节,从其字面表述来理解,就是在这一天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自冬至算起的第105天,通常在阳历4月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后,有时也会与清明重合。

知道清明节的人不计其数,而知道寒食节的人寥寥无几。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是因为纪念晋国义士介子推的缘故。汉代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晋地掌故得到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辞源》、《辞海》对“寒食节”大体上也是这样解释的:春秋时,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在诸侯列国流亡,历经磨难19年。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母子隐迹焚身。为悼念他,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烟火、吃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曹操《明罚令》、郦道元《水经注》、北魏《齐民要术》等典籍。

由于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请看《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几处记载:

(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据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说:“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那么,晋文公和介子推有着一段怎样的纠葛故事呢?

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多名贤士随行,其中主要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

重耳逃亡时,先是父亲晋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一行人经常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备受艰难险阻。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向田夫乞讨,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

重耳快饿晕过去。介子推于是躲到山沟里,在腿上割了一块肉,与野菜一起煮成汤给重耳。重耳吃后知道原委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公子重耳变成了晋文公。他对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随从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相反以接受奖赏为耻辱。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也花言巧语来请赏,介子推非常气愤。于是携母隐居绵山,情愿做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曾赋诗一首以明志,诗云:“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介子推鸣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闻之非常愧疚,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绵山蜿蜒,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见晋文公求人心切,有人建议,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估计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大火熄灭,仍不见介子推出来。

众人上山搜寻,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去。晋文公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瞥见介子推背后有个柳树洞,洞里似乎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是片衣襟,衣襟上面竟然题了一首血诗。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悲痛万分,取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据说,此后,“足下”成为上级对下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就是来源于此。

晋文公命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座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并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介子推生平事迹不详,或许是个平凡普通的贵族后裔。他功成身退的言行在世人眼中肯定会视为迂腐,然而他却是在践行春秋时期的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愚忠而是爱国,因为他坚信公子重耳能把晋国带向富强。介子推不食君禄的行为,体现出淡泊名利的胸襟、甘于寂寞的情怀。正因为如此,宋代黄庭坚在其《清明》诗中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代代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介子推无疑是中间最早的杰出代表。他对功名利禄的淡然,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割股食君”而功成身退的言行,体现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风亮节。

介子推身上蕴涵的,是一般人少有的对祖国的深沉大爱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公子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爱情怀,才是后人永远怀念介子推的根本原因。

知道了寒食节的来历,可知这个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相关的饮食习俗?可知“子推燕”是什么吗?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又如子推燕,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或红线串起来,插在门上,这东西就叫“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有意思的是,同属中华文化圈的韩国,对于寒食节,也有源于远古时期人类“改火之制”说法。韩国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生命,而生命经过岁月的轮回都将消逝,火也是如此。因此每年要止息一次,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在改火的时候,各家都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

在中国,寒食节这一天到墓地举行祭祀的风俗是始于唐代,而韩国则从高丽时代(918年-1392年)起将寒食作为重要节日。在寒食这天,韩国王室都会在王陵和宗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还让官吏放假三天,并禁止在这期间对犯人执行死刑。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当代韩国,寒食节的节日氛围逐渐淡化,但扫墓祭祖这项传统风俗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不少韩国人会在这一天到墓园追思、祭扫,还会给旧坟植上新的草皮,称为“改莎草”。

中国民间寒食节还有插柳的风俗。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含有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各地史籍都有记载,譬如:“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等等。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清明不回厝无祖”,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生活窘困或事务繁忙,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许多家庭,还为故去的先辈选择清明节立纪念碑。扫墓,在一些地方,一般分为“培土”和“上坟”两种仪式。

“培土”又叫扫墓、培墓、祭扫或修墓。冬至后105天谓之“一百五”,即清明节前二天,为人们给故去的先辈修墓培土的日子,有“今日一百五,上林去培土”之说。在太阳未出来之前,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镢头,铁锨到列祖列宗的坟墓上扫墓。先把坟上的荒草清除一下,再到坟附近有结搂草的地方挖取坟头,即挖一块圆锥状带草皮的土块作为新的坟头,这样一年就不能再动坟上的土了,特别是坟头。

“上坟”又称祭墓、祭拜或压纸。大多选择“大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下午上坟。祭拜时,在墓前供奉饽饽、餶馇(即饺子)、纸钱和烧酒壶。先在坟头上压纸(也叫“压墓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五色纸压在坟上,表示子孙已经祭拜过祖坟),然后烧纸钱,最后在纸灰上洒酒(称奠酒),跪地三叩首,点放几个爆仗或放支鞭炮,礼毕回家。路上还要向遇到的孩子们分餶馇,意为先辈留下的吉食,象征“祖德流芳”。

然后到了“清明节”,又称“小寒食”。前两天忙着敬先祖,而这一天早上,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鲜的侧柏树枝和吐蕾的柳枝,一是避邪,二是预示春天到来了。旧时,寒食节断烟禁火,只吃凉的食品。到了清明这一天,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始生火做饭。宋代诗人王禹俏在《清明》一诗中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的诗句。

有的地方清明节还有吃鸡蛋(取吉诞之意)的习俗。孩子们比谁的蛋大,谁的颜色好看。要好的小朋友还有互换彩蛋的礼仪。听话的孩子,偏心的妈妈会多分一个,大都让其躲到旮旯里去吃,防止其他兄弟姊妹看见。清明节早上要喝酒,酱烧鸡蛋是每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菜,主食是吃白面饼。

寒食节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然而清明节习俗依然。每当念起高风亮节、铁骨铮铮的介子推先生,传说中的他那首绝笔诗就回旋在脑海之中: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非常欣慰的是,晋文公没有辜负介子推以身许愿的期望,励精图治,最终晋国民富国强,他本人也跻身“春秋五霸”,成就了一番功业。

寒食与清明节日的深远意义,唐朝诗人孟云卿在他的《寒食》中颇有独到的见解:

三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断烟火,不独清明为子推。

不禁怀念中国历史上那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先烈和英雄,以及那种时刻关注民间疾苦的先贤情怀。在这细雨纷纷万物生长的时节,总是觉得,清明与寒食,不能止于祭祀和追思。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