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 2019-07-04 10:35:41
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现代精神病学创始人埃米尔·克雷佩林经过多年的睡眠研究,提出了至今普遍被采用的概念:人类的作息偏好分为白天精神焕发的“百灵鸟型”和夜间神采奕奕的“夜猫子型”。在此基础上,比利时和俄罗斯的科学家们近日通过一项最新研究确认了另外两种作息类型——“下午型”和“打盹型”。
研究人员将睡眠的分类基础定义为人一天中什么时候最清醒,什么时候最容易犯困,并请1300位12~90岁的志愿者填写调查问卷。参试者报告日常睡眠习惯并评估自己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疲劳程度(从“极度困倦”到“非常警觉”)。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人属于典型的“夜猫子”或“百灵鸟”。
而其余人中,下午型早晚昏昏欲睡,下午5点前警觉性达到顶峰;打盹型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极度困倦,早晚倒是非常清醒。还剩下一部分无法归类,他们中不乏“全天亢奋”者。上述调查结果发表在《个性和个人差异》学刊上。
研究人员指出,睡眠习惯和作息类型与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基本无关。不过,了解自己的睡眠类型对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意义重大。以“打盹型”的人为例,中午到下午早些时候通常是工作时段,这些人特别容易犯困,只得强撑着干活,因此效率低下。对这种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疲劳时小眯一觉,睡上15分钟左右,醒来之后即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文/赵乾铮
责编:许琬婕
来源:生命时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