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中的教育故事④|我国百年来两次留学潮和归国潮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4-21 11:45:09


百年来,我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次留学潮和两次归国潮。以“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为节点,无数仁人志士带着中华儿女追寻民族复兴的梦想,出国留学,回国服务,共襄伟业,共同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知识英雄史诗。

第一次留学潮:提出“主张组织共产党”

1919、1920两年间,在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的推动下,我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达到高潮,先后共有20批来自18个省的1700多名学生抵达法国学习。

▲1919年3月15日,第一批勤工俭学生赴法国前在上海的合影。(资料图片)

浩浩荡荡的留法勤工俭学队伍中,大批栋梁人才成长起来,登上历史舞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是在法国负笈求学的,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陈毅、聂荣臻等人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严济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也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赴法勤工俭学的直接成果,就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0年7月,以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主的留法学生在蒙达尔纪召开了著名的蒙达尼会议,提出“主张组织共产党”。后来,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三封信中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列宁的建党学说,明确提出:“我意中国于二年内须成立一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他第一次提出了“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第一次归国潮:祖国新生激发报国热忱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祖国的新生,燃起无数海外赤子的报国热忱,他们怀抱建设祖国的理想,纷纷启程,掀起了新中国初期海外留学人员归国热潮。

1949年8月,前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首次招待17位新回国留学生举行座谈会。1949年底,由当时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召集有关政府部门及群众团体共15家单位组成“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筹回国留学生招待及介绍工作、学习,以及对在外留学生的调查、宣传、接济等工作。

▲1950年10月, 一批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从美国横渡太平洋回国。(资料图片)

在这次归国热潮中,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截至1957年11月,先后有2500多名留学生回国工作,约占解放前夕在国外留学人员的半数以上。这批海外学子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99年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的就有21位。

第二次留学潮:形成民族复兴和连接世界的方面军

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20世纪第二次留学热潮的序幕。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后,说出这样一段话:“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邓小平的部署吹响了青年学生走向世界的号角,迎来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造就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留学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连接世界的生机勃勃的方面军。

邓小平做出指示后十几天,教育部《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就交到了国务院。报告提出,立即选拔3000人派出留学。报告还对留学生管理机构、派出前的集训工作、回来后的工作安排都提出了建议。

教育部的报告刚刚递交,反对的声音就接踵而至。有人担忧,这样大规模派留学生出国是史无前例的,人派出去不回来怎么办?当时还有看法认为,“文革”过后,国内的高校都在恢复、整顿,有很多学科空白,“我们确实要利用外国教育资源,但关键是不能派这么多人,也不应以大学生为主,而要以研究生和进修为主。”

中国要大量派遣留学生的消息,迅速传到国际社会,并引起很大反响。

此前的“文革”期间,中国的留学生派遣曾一度彻底停止。1972年虽然恢复派遣,但6年里总共只派出了1700多名工农兵学员。彼时,中美已定于1979年元旦正式建交。也因此,首批留学生定下派往美国。

和美国联系后,对方的态度出人意料地热情。1978年9月2日,美方就向中方发来邀请函,10月7日,由北大校长周培源率领的11人代表团访美。从旧金山到华盛顿,一路拜访了很多著名大学。10月22日,代表团与美方达成11项口头谅解,明确了美方在1978-1979年度,将接受来自中国的500-700名留学人员。

▲1978年10月,以周培源(前一)为团长的中国教育代表团在美国考察。

1978年8月,教育部的报告获批后,各地的选拔工作立即开始。考试的人选标准是:业务素质好,身体好,外语好。这次的选拔,“空前强调”的是外语水平,而政审这一关,却几乎没有要求。但在那个一句英语也听不到的年代,考试的内容基本是初等英语水准。

经过考试选拔,构成了改革开放后向国外大学(研究所)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最初仍叫“进修生”,临出国时改称“访问学者”。从基本合格的3000人中,教育部选出拔尖的52人,作为1978年12月26日向美国首批派出的留学生。

10月,首批通过层层选拔的52人接受集训。第一次集训时,距离出发的12月26日,只剩两个月。长期以来,政治集训一直是集训的主要任务。但这一回,由于形势所逼,使得集训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根本改革,请来专家老师进行异文化、双文化培训。

清华大学选派的崔国文后来回忆,当时由于国力拮据,规定这批留学生每人每个月的伙食费为120美元;每人每月最高房租不得高于150美元,实报实销;每人每月零用钱30美元。大家手头都很紧张,和导师、同事聚餐也不敢去,担心后半个月要饿肚子。

最初的52个访问学者,被分到了美国的几十个不同的学校里。刚去的时候,美国人低估了中国人的实力。但在艰苦的条件下,这些留学生们奋发图强,在学业上迅速赶上。来自清华大学水利系的柳百成,留学两年期间发表了5篇SCI论文,使美国人大开眼界。两年后,52人纷纷学成归国。

这以后,中国陆续派出的留学生人数迅速攀升,到1982年,已派出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共约1万人。

1984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自费留学之门。1986年,我国第一次公开印发出国留学政策性规定107号文件,标志我国出国留学政策走向法制化轨道。此后,自费留学逐步成为当代留学热潮的主流,近几年比例均超过90%。

1992年我国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12字方针,对出国留学、归国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6年起,国家公派留学的选派工作进行全面改革,实行“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新办法。

第二次归国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归国发展,正成为无数留学人员的人生选择。据教育部发布统计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2.23%。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表达了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殷切期望。

2014年12月,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对新形势下的留学工作提出要求,“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

留学人员是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17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当前,我国出现百年以来从留学热潮到归国热潮的又一次转变,充分彰显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巨大机遇和独特魅力,成为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党史博览》《新京报》《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