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廉吏》 2021-05-31 19:34:00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在湖南这片热土上,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经世致用等品格,
是一代又一代湖南人的特有基因。
“清廉长沙”推出专栏:
“传承——生生不息的
湖湘文化精神” 。
让我们从一个个小故事中,
触摸湖湘文化的脉搏,
领略湖湘先贤的风骨,
弘扬和传承好湖湘文化、红色基因,
在新时代奋斗征程中,
砥砺奋进、奋勇前行!
陶侃:出身寒门的东晋名臣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晋书·陶侃传》
陶侃(259-334),字士行,东晋庐江郡寻阳县(今湖北黄梅)人,最初出任县吏,后任郡守、太守、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升为太尉,封长沙郡公。东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偏安江南,他多次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但从不居功自傲,使江南地区保持了70余年的安定局面。
▲陶侃画像
陶母封鲜 截发留宾
陶侃出身寒门,早年丧父,虽家境酷贫,但少有大志。他父亲曾做过东吴的扬武将军,晋灭东吴后,东吴人为“亡国之余”,被东晋豪门所轻视。
陶侃早年在寻阳县任“监鱼梁”的小吏时,有一次大家把渔场中捕捞的鱼腌制了一部分,私下分掉了。陶侃十分孝顺母亲,见家里平时很难吃到荤腥,便托人送了一罐腌鱼给母亲享用。不料,母亲问清鱼的来历后大怒,立即封存起来退还,并附信说:“儿啊,你拿公家的东西送我,非但不能让我受益,反倒增加了我的担忧!”她责备陶侃,“你虽为小小的监鱼梁,管渔业,就拿公家的鱼送我,若你以后成为县令、刺史,管府库钱粮,那岂不会要把官府的钱粮往家里搬……”事后,陶侃惭愧不已,当面下跪认错。这便是《晋书》中记载的“陶母封鲜”的故事。
同郡的孝廉范逵敬佩陶侃的才能和为人,有一天下大雪,范逵经过寻阳,顺道来访。因为范逵来得突然,陶侃家里没什么菜肴,加之囊中羞涩,担心怠慢了朋友,他心里十分焦急。陶母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我会想办法招待好。”陶母悄悄地剪下自己的长发,卖了换成酒菜,又将铺床的干草切碎喂饱范逵的马。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截发留宾”是一种最大的礼遇了。陶母因此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第二天,范逵离开时,陶侃依依不舍地送别,直到送出百里之远。范逵后来向好友庐江太守张夔极力举荐陶侃。张夔任命陶侃为郡主簿,陶侃精明能干,做事有魄力,张夔十分赏识,举荐他为孝廉,从此正式进入官场。
张夔把陶侃推荐给了西晋名臣司空张华,陶侃来到洛阳拜见张华,以图实现更大的抱负。张华是朝廷重臣,瞧不起出自寒门又来自偏远之地的陶侃,对他很冷淡,经常以没时间为由不予接待。陶侃毫无怨言,仍多次前往拜见。一次张华与他深入交谈后,对他刮目相看,随后任命陶侃为郎中。虽在朝中有了官职,但在讲究士族门第的两晋时期,出身卑微的陶侃在洛阳五六年,并不受重视。
王府索盗 搬砖明志
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事,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刘弘举荐陶侃为南蛮府长史,率先锋部队讨伐张昌。陶侃连战连捷,将张昌镇压,刘弘任命陶侃为江夏太守。
陈敏乘天下大乱起兵,意欲割据江东,并派兵攻打荆州。陶侃奉命带兵抵御,这时刘弘的部下离间说:“陶侃与陈敏是同乡,让他率强兵,倘若他有异志,则会让荆州失去了东大门。”刘弘回答说:“我深知陶侃的忠心和能力,他怎么会有异心呢!”随后,派兵前往江夏支援。
陶侃感激刘弘对他的信任,以运船为战舰,主动出击,所向披靡,很快打败了叛乱的部队。
陶侃因军功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上任不久,正逢饥荒,长江上盗寇为患,打劫过往商船和百姓。陶侃让兵士化装成百姓上船诱敌,生擒了几名盗贼。经审问,这些盗贼交待,他们都是西阳王司马羕的亲信,还有20名同伙藏在王府中。陶侃问清楚了名单,不畏权势,派兵包围西阳王府,索要名单上的盗贼。司马羕大怒,要告陶侃诬告不敬之罪,陶侃拿出证据,司马羕无法抵赖,只得将人交给陶侃带走。陶侃经过审问,辨明身份后,将这20人全部斩首示众。从此,武昌水陆交通畅通无阻,盗贼绝迹,很多流亡外地的人陆续回来。为安置流民,他在郡东开设集市,方便贸易,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益州流民杜弢在湘州起事,夺取长沙,突袭荆州,新任荆州刺史为其所破,陶侃派兵救援,杜弢军退走。陶侃料定杜弢会偷袭武昌,便从近道赶回武昌设伏,果然杜弢军来袭,陶侃大败杜弢军。后陶侃率10万大军乘胜进军湘州,围攻长沙,与杜弢的主力展开决战,一举攻克长沙。
进攻长沙时,陶侃为了不扰民,把部队驻扎在城西的岳麓山下。一天,他巡视军营时,发现一个士兵手里拿着一把尚未成熟的稻穗,便上前质问,士兵回答说是刚从稻田边路过,随意扯了一把稻穗拿着玩。陶侃听了大怒,用皮鞭将士兵痛打一顿,说:“你自己不耕种,却整天吃着农民们辛苦种的粮食,竟然还要毁坏别人田里的庄稼,太不爱惜粮食、不尊重百姓了!”此事后,全军上下更加注意不扰民。
▲为平定杜弢之乱,陶侃率大军进驻长沙,曾在岳麓山结庐以居,并手植杉树,世称“杉庵”,故址在今岳麓书院内濂溪祠旁
平定杜弢后,陶侃被任命为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但很快,东晋权臣、征讨大将军王敦忌惮陶侃之功,对其加以排斥和打压,朝廷贬陶侃到偏远的岭南任广州刺史。陶侃赴任后,首先消灭了杜弢余部等在广州的势力,确保了境内的安宁。陶侃闲暇时,便派人找来100多块沉重的墙砖,每天一清早就把砖头一块块搬出室外,到了傍晚,又一块块搬回室内,天天如此反复,从不间断。下属十分疑惑,问其原因,陶侃心情沉重地说:“我辈要致力于恢复中原,收复失地,如果现在过分悠闲安乐,就会因懈怠而意志消磨。我这样做,就是为了磨炼自己,一刻也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督八州军事 病逝于归长沙途中
王敦之乱后,为彻底改变高门士族势力控制荆州,对朝廷形成威胁的局面,朝廷任用陶侃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都督荆、益、雍、梁等八州军事。荆州百姓听说他要回来任职,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相庆。
晋明帝病逝,年仅5岁的成帝即位,大士族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对手握重兵的陶侃颇为顾忌和防范。曾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功的苏峻发动叛乱,攻进建康,挟持小皇帝。庾亮逃往江南,邀陶侃率荆州兵平叛,并向陶侃谢罪。陶侃不计前嫌,同心协力平叛,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攻打石头城,在阵前斩杀苏峻,很快平定了叛乱。陶侃功居第一,拜侍中、太尉、长沙郡公。
陶侃在治理两州政务和处理八州军事时,事情虽千头万绪,却治理得井井有条,对上下级启奏文书书信,他常亲笔书写,接见宾客,不问亲疏。他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有人赠送礼物,陶侃一定要问清楚,若是靠自己劳动所得,虽微必喜,且加倍回赠;若不是正道所得,陶侃则严厉地训斥来人,并拒绝接受礼物。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属吏多廉洁奉公,在他的治下,荆州地区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史载当时“路不拾遗”。
陶侃十分注意节俭,他曾主持造船,命属下将剩余的木屑和竹头全部收集起来,众人不知为何。后逢大雪后天晴,官府议事厅前雪水融化,十分泥泞,陶侃命人将木屑铺地。许多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时讨伐蜀地,建造大船时缺少竹钉,陶侃储存起来的竹头正好发挥了大作用。
陶侃晩年时,朝廷拜他为大将军,赐其“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他力辞不受,多次上表告老还乡。
咸和九年(334),陶侃积劳成疾,在病中再次上表辞官,遣人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所有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等都让人记录统计,封存仓库,由自己亲自上锁,交由专人保管,才登船回封地长沙。不幸的是,第二天他就病逝于归途中,享年76岁,成帝下诏追赠大司马,赐谥号“桓”,故后世称陶桓公。
陶侃去世后,有人评价称:“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延伸阅读】
陶侃在长沙、湘潭留下的遗迹
陶侃在湖南为官和生活的时间虽不长,但他在湖湘人民心中地位很高。陶母湛氏的贤良亦为湖湘人士所尊敬,长沙人为纪念陶氏母子的孝廉精神,在陶母曾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贤母祠,并把所在街道命名为“礼贤街”。初入长沙时,陶侃曾在岳麓山下盖庵居住,并亲手种植杉树,世称“杉庵”,故址在今岳麓书院内濂溪祠旁。陶侃屯兵河西、修筑关卡的地方,被人称为“陶关”。至今,在长沙市芙蓉区张公岭,仍保留有一座专门祭祀陶侃的大王庙。陶侃入湘时曾驻节湘潭壶山,后人便将壶山更名为陶公山,至今,湘潭仍有陶公寺、陶侃墓(衣冠冢)、陶公桥等遗迹。
▲长沙市天心区灵官渡附近沙河街,原名礼贤街,因纪念陶侃之母而名。
(来源:《湖湘廉吏》,作者:湖南省纪委监委 蒋伟,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编:万枝典
来源:《湖湘廉吏》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