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桂阳沉睡千年的历史遗存②丨“国保”湘昆古戏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17 10:45:33


△桂阳县古戏台

囗欧阳朝夕

2019年,桂阳县的湘昆古戏台系列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桂阳古戏台大部分已经破败,虽然也有个别的保存完好,但是终究古代的桂阳人在当时并非高官显要,所造房屋并不十分精美,简约适度居多,比不得安徽、江浙,自明清以来,状元进士比比皆是。徽商、浙商巨富遍地,文才兼济,是此类建筑最本质的存在元素。桂阳虽然也有,还比较丰富,但终究底气足而不够,规模大而不宏,相较而言,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存,作为一方人文的考究和寻祖问宗的路径,都是很有历史价值和强大的文物功能,更是老祖宗给了我们当代意欲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从容通过此道回到几百年前的时空。

中华后人在祠堂祭祖宗与庙宇中祭神,算作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一个值得推崇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习俗。作为明朝中叶兴起的桂阳地方戏种,桂阳的先祖非常懂得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结合祠堂的祭祀活动,先是以演戏“娱神”,继而作为庆典活动演戏以吸引观众,再而祠堂家族之间互相攀比,节庆活动延请戏班演出,比排场,比阔气。给祖宗争荣耀的宗族后人首先体现在祠堂戏台的建筑气派和规模以及豪华程度上互相攀比,以建筑之华丽富贵雍容大气来体现家族的势力和兴旺之势。

桂阳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湘昆的发祥地,这里诞生和传承着昆剧、湘剧、祁剧、花灯戏,一度是民族劣根性表现的攀比心理对湘昆古戏台的建设与发展却是罕有的利好!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之势在桂阳薪火相传并成燎原之势。现在,县内保存完整的古戏台有310余座,尚在使用的有200余座,古戏台数量居全国县级前列。

△桂阳县古戏台

桂阳宗族祠堂古戏台数量之多非常罕见。中原古代多战乱,少数民族金戈铁马挥师南下强势入主中原,民族习性和文化的差异,习惯中原汉文化的或者说汉文化土壤深厚的中原百姓被逼得南迁。南迁的百姓无法忘怀祖宗的传统文化和祖辈生长的故土,在遥远的异乡建起祠堂遥祭祖先缅怀故土风情,时时提醒后人不忘根本。这或许就是今天南方也包括湘南数以千计祠堂建筑的来由。现今永州、郴州各市县农村地区仍有大量古代祠堂遗存,而桂阳即是典型的代表。至今可见的徽派建筑,历经几世沧桑的飞檐翘角,挺立于江南烟雨中的青砖瓦舍,几经风霜雪雨噬洗的一堵堵马头墙,无不在昭示后世之人浓郁的客家习俗,因此今天桂阳县内所存古戏台、古祠堂戏台数量如此之多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考察过桂阳古戏台的数量不可谓不多,全县五百多个行政村里,保存至今天的古戏台或完整、或半破败、或勉强能看明白是古戏台的有300余座,桂阳县古戏台数量之多,堪称居全国之首。1989年冬县里调查,城关镇城隍庙戏台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已知桂阳县建得最早的古戏台。

自西汉公元前202年置郡以来,桂阳历为郡、国、监、军、路、府、州、直隶州、县九种行政隶属治理的变迁。王朝的更替并没有更换地域文化的色彩,中华一隅的桂阳戏曲文化依旧具有十分强大的文化渗透和文化浸染功能,不管是游学于此的迁客骚人或是异地交流而来的循吏,自踏上湘南重镇的桂阳之日起,不少的商贾学人官吏就爱上这块土地和风行于此地的各类文化与习俗!

因矿而生的城市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何况桂阳古城旁边的芙蓉岭产的就是铜矿,产铜在古代就是意味着财富的触手可及,可谓遍地都是黄金。经济繁华推动文化文艺的繁荣,先富裕起来的矿业经营者和县府的官吏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在一个偶然的因素后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和风俗。楚南文化的源远流长给这方地域培植了厚重而肥沃的文化土壤,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一旦在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茁壮成长。村比村,乡连乡,片教片,三年五载后,桂阳各种戏班和文艺团体就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而出,桂阳古戏曲、古戏台就这样进入桂阳百姓生活。桂阳自古就有多种戏曲艺术风行民间,苏浙的昆曲传入,在此形成湘昆;湘南地区传统戏曲祁剧也在此发扬光大;还有民间说唱花灯杂耍,争奇斗妍,五彩纷呈。

△湘昆角色扮相

明万历年间吴县人朱豪游历郴州,雪夜围炉,昆曲煮酒,听者如潮!又据说明末清初,清兵南下,血洗扬州,祸及姑苏,苏州昆曲艺人为了躲避战祸,来到桂阳授艺为生,昆曲逐渐在桂阳落户;又据说清代同治年间,在江苏任按察使的桂阳泗洲人士陈士杰回乡时,多次邀请江浙昆曲艺人到家乡桂阳演戏,把昆曲带回了家乡。

“上有所好,下甚焉。”以陈士杰在桂阳的影响与雅望,当时桂阳的贵族豪门、文人雅士,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和标配,以欣赏昆曲为荣,进而渐渐影响当地盛行的湘剧。从古戏台壁题和文史中获悉,明清时期桂阳昆班多达28个。宗祠戏台建在宗族祠堂内,一年四季可供全天候演出。这种戏台两侧行廊上面有厢房,供演员住宿,宗祠大厅供观众看戏,风雨无阻。墟场戏台建在墟场内,墟坪、墟亭就是观众看戏处,促进贸易流通。草坪戏台建在村子附近临近交通要道的草坪上,草坪可容成千上万人。庵庙戏台建在大庵大庙内。临时戏台是临时搭建供演出之台,演出结束后拆台,一般用于“还愿”“求雨”等演出。会馆戏台则需要购票观看演出。

明清以来,桂阳经济发展较快,村落多以同宗、同族聚居。随着湘剧、祁剧等戏曲流入桂阳演出并扎根,村民兴建祠堂盛行,几乎逢村必建祠堂,祠堂一般由大门、戏台、廊庑(厢楼)、天井、享堂、寝堂(神堂)等构成,桂阳古戏台大多依附于宗祠,是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宗祠完美有机地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桂阳古戏台有6种形式:宗祠戏台、墟场戏台、庵庙戏台、草坪戏台、临时戏台和会馆戏台。作为宗祠核心部分的古戏台,大都位于整个宗祠的正前中心,南方天井民居的特色非常典型,天井下就是露天观戏席,更多的是为了采光和通气。戏台设计巧妙、布局科学、结构别致、雕刻精美、形式多样,堪称一绝。戏台是其中重要部分,其结构上包含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戏台藻井不仅对演出有拢音作用,还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类别上以宗祠戏台、村寨戏台为主。宗祠戏台一般建在中轴线背倚大门,面向神堂(祖先神殿),梁架多为木结构,平面像极现代的走秀T台,面向享堂和寝堂,戏台、天井两边多建厢楼(廊庑)以作观戏,外围为封火墙。

与雕饰精美的古建筑一样,桂阳古戏台的装饰随处可见,最为常见的是雕刻和彩绘。雕刻为木雕和石雕,石雕主要集中在台基、围石、柱础等处,木雕主要使用在横梁、檐板、斗棋上。题材多为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石狮滚绣球以及鸟鱼花草等,透出松鹤延年、吉庆有余、福寿双全等吉祥含义,也有蝙蝠、马鹿、丹顶鹤等动物图案,寓意福禄寿三星拱照。

△桂阳县古戏台雕龙石柱

桂阳古戏台工艺精巧,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随处可见。四角台柱“牛腿”上多施以精湛的雕件,以显示戏台的气派。其形制一般后有厢房依托,出将入相,古朴大方,演员妆饰,后台鼓乐配戏都很便捷;古戏台大多在屋面上做文章,正脊、垂脊和翼角上多置以吉祥物或戏文人物砖雕,古戏台台前左右有柱子支撑,或石柱或古柏,柱子上一般都有精美雕刻图案,有二龙戏珠,有鸾凤和鸣,有鹊踏春枝,有麋鹿奔驰,有蝙蝠呈祥,有松鹤望月,有兰草葳蕤;舞台正上方的屋檐下边紧接着的是斗檐飞拱,像展翅鲲鹏,仰俯之间极具张力与动感,随意的凝眸定能衍生苍凉古意。抬头仰望封檐板,映入眼帘的各种镂空木雕、做工精细的柱基上活色生香的石雕、墙上若隐若现的壁画,或者在演出区上空天花处置八角覆斗,或置圆形藻井,彩绘主要集中在砖壁和板壁上,主要绘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如八仙过海、程门立雪、关羽、曹操等。雕刻彩绘设计巧夺天工,刀法细致灵巧,技术炉火纯青,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文物价值,真正做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这一切无不热烈却内敛地在诉说内容与题材的丰富多样,但这些或警示或励志或明理或传颂先祖荣耀的充满正能量的讲述都离不开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和史书记载的历史人物生平典故。所画所雕刻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刀笔细致灵活,技术炉火纯青。桂阳古戏台上乘之作多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期间所建的祠堂中,融湘楚古建艺术、儒道文化、宗族文化、湘昆艺术、楹联艺术于一炉,是古代非物质文化遗存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古戏台壁题尤有看头。演出前,戏班子里“打前站的”就把剧目、上演时间用毛笔或粉笔写在戏台后台装板或白粉墙上,让观众知晓,名曰“壁题”,如同“节目单”。从流峰镇松市墟场戏台壁题看出,光绪十六年11月桂阳昆班新文秀班到此表演8天,先后表演了《龙凤配》《荆轲刺秦》等24场昆曲戏曲。2019年有三座这样的古戏台被冠名“湘昆古戏台系列”而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虽说是少数,但足以说明这个庞大数目建筑群的辉煌、作用和意义。

有戏台就有对联,桂阳古戏台除了精美的雕刻外,还有令人寻味的一副副楹联,它们或行书或草书或隶书,或阴刻或阳刻,这些文句优美、意境深远的楹联哲理,劝说世人向上,描绘名胜风光和戏曲优美意境。桂阳古戏台最引人注目的是戏台后台板壁上的戏班题壁,这些题壁记载了演出时间、戏班名称、演出剧目等内容。如黄沙坪街道沙坪村大溪骆氏宗祠戏台后台板壁有清嘉庆年间维修工程竣工时,福庆园戏班在此演出16天56出昆曲节目题壁;樟市镇上坊村成氏宗祠戏台后台有宝钧班五十余出戏目题壁。这些题壁足以见证了戏曲演出活动在桂阳的流行与发展繁荣。

桂阳古戏台前后台用木板装壁隔开,有左右两门出入,门头上有“祖德流芳”“诗书继世”“奉贤思孝”“祖泽宗功”等一类思祖念祖、见贤思齐的匾额,在庆祝古戏台与祠堂同时落成的同时,着重阐明建设戏台与宗族祠堂的目的在于“演文德布武功”彰显祖宗!在戏台两侧墙壁就是对联,这些对联大多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如聂锡廖家戏台联云:“海市蜃楼看世变都成幻境;公侯将相是人杰且上舞台。”流渡桥墟戏台联云:“流水似年华,正胡茄互动,羌笛含悲,国难当头双鬓白;渡间饶韵事,听桃叶歌诗,湘灵鼓瑟,曲终江山数峰青。”子龙庙祠堂上竟然写有“须将武务兼文事,敢以贤能废圣功?”这在古代忠君思想和官本位相当严重的时候可谓“口出狂言”,敢对当时的太守赵子龙进行劝善或者以赵子龙为案列对后世的主政者加以讽喻!如塘市镇阳湾村黄氏宗祠戏台对联:“戏半是虚虚以实想想出个活活当年;做中有古古作今观观不尽花花世界。”樟市镇平都村胡氏宗祠戏台对联:“哥神德扬,宗功神其入听;劝真人篮,往事居且问心。”试想,这些宗祠的戏台上唱着《劝善金科》,宗祠的大门或者戏台上两边的柱子上,雕龙画凤之中又嵌刻着如此世事洞明的对联警句,无声的教化与警示氛围营造的该有多么的巧妙!

△桂阳县古戏台

桂阳昆曲艺术的发展大大刺激了桂阳戏台的建设,桂阳的古戏台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成为戏曲与建筑两种艺术形式相映生辉的动人景象。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戏台,都是桂阳先人的智慧和经验,在物质条件不太发达的元明清乃至更古远的时期,以仁孝为主的儒家思想统治者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以群居特色为主的湘南民居,传统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为主流观念的宗族在制定村规民约治村时,就想到了与人世间的生死轮回,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金榜题名跃龙门等世事关联着。就着邀请本地戏班子唱大戏,把全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看戏之前有官吏的训话、族长威严而神圣的戒律颁布,随后锣鼓齐鸣,大戏开演,或一晚,或联唱三天、七天,视经济实力而定,视喜事的影响范围和历史意义而定。这样,全村的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就这样没有刻意的融合在一块,显得那样的鱼水交融而不露痕迹,那样的寓教于乐而又非常的节俭!

中国古代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绘画看作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强调它的社会文化功能。古人所谓“成教化,助人伦”(语出《历代名画记》)即是此意。溯源中国美术史看,中国绘画史上曾有过一个“礼教时期”,就是除了文字办的各类礼教和劝善外,还辅以绘画、雕刻等一众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画,且持续时间较长。比如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及至后来的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都具有劝谕、讽谏、警示的力量。

桂阳莲塘锦湖村的锦湖傅氏家祠中的古戏台就极具湘南特色,在锦湖家祠享堂左右壁、后壁、两边侧廊墙壁均发现有精美的“宣教”壁画遗存。作为家祠最重要的享堂之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就是当时与作画的同时写下的,因为在享堂左右墙壁中的壁画,正是围绕着这八个字来描绘的,其目的在于对这八个字进行形象的描述与阐释。能够媲美宫廷画师水准的整个壁画遗存围绕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价值观,以历史典故来形象地阐释儒家的人文精神。壁画整体遗存两百多平米的面积,至今保存完好、辨识度较高的壁画有9幅,这种大面积的壁画只有画面上的文字标题,稍稍的文字提示再加上精美生动的绘画,任何来者不管有意无意都不会不动容!

中华民族尚来敬奉“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而这一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更在民间广为流行。在自家的中堂或宗族的祠堂除了设一尊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祭天地、祭祖、祭圣贤外,更是对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固守和传承。

古代的戏台最早起源于庙宇中的祭祀活动,祭神的时候念念有词,供上五牲六禽,三根檀香,行三叩九拜之礼,虔诚地演戏给神看,呼应神灵,使神灵愉悦。因此戏台的布局都是背对大门,面朝大厅正殿,天井洞开,阳光或雨水能直接倾斜到宗祠里面,收集到的阳光和雨水全部流入自家的宗祠之内,祭祀时香雾缭绕,天地应和,神秘至极也庄重至极。发展到后来,可能先人感知到了不用过于严肃和专职,这种活动慢慢成了一种普及性的大众文化娱乐活动,庙宇中的庙会、祠堂会馆中的庆典、以致民间节日和婚丧仪式,都以演戏为核心内容作为吸引人的主要活动。

桂阳,清代曾经作为直隶州,想必经济、商贸、文化等十分的繁荣和发达啊,南来北往的商贾官吏,贩夫走卒,休暇之余,酒足饭饱,看戏成了不多的选项,所以桂阳古戏台多也就情理之中了。

“春秋崇祀典、聚子姓,而僾见忾闻,孝悌之心油然而生。朔望宣圣谕,合族众,而家喻户晓,礼让之俗秩然而成。”(傅氏祠堂修建铭文),显而易见的铭文明明白白表示祠堂以及戏台的修建时非常重视其教化作用的,作为一个精神教化的场所,集精美的建筑、生动的戏曲、精简的文字、活色生香的绘画于一体,是成体系的教化、教育,古人就有意在视觉、听觉、心灵上对他们加以教化浸润和影响。这种绘画功能在距今尚近的清代发展相当繁盛,但主要是存于祠堂、私宅和寺庙等场所的壁画,相比汉唐壁画的气势恢宏,清代“宣教”壁画更深入,范围更广的农村,贴近人数最多的大众,通俗易懂也更容易被文化程度很低的大众理解和接受。这些笔画在美化建筑物室内的同时,更承担着对基层民众传递儒家“忠孝礼义仁智信”的观念、伦理道德和宗教风尚的长久重任。这些个伦理道德的艺术再现和普及,展示的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久盛不绝的精神内核,是维系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的彩色纽带和链条。

△湘剧版《十五贯》

在文艺生活方式相对单一,娱乐尚不发达的单调的日子里,各种地方小调就成了生活的主打佐料,王朝的更替只是深处庙堂之士的得失忧喜,对广大的劳苦大众而言,变换的只是城头的大王之旗。传统的文化习俗依旧,日起日落依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天长日久的思维固化,连娱乐的格式也难以突破,桂阳的湘剧,桂阳的昆曲确是这种格局的一个例外!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封建王朝起起伏伏的更替,封建社会历史的主宰者拍拍两袖,抖落满身的尘土已然远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逐渐打开了国门,更扩大了国人的视野和眼界,尤其是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与之前的先人大异其趣。

过去封建时代的宗法观念、宗族意识、人身依附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狭隘思维统统被摒弃,但是作为一种曾经盛行于历史舞台的戏曲文化,至今遗留着许多古戏台,就像是历史画卷的彩帛上盖上了中华文化重重的红印!这个红印让今天的我们变得对历史文化产生无上的崇敬和遐想,在一边观摩当代梨园子弟演唱古代的戏曲同时,偶尔羞涩一下自己对古代戏曲文化究竟有几许的热爱和懂得?!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不能忘记历史的祖训让当代文化人不得让它们随着历史烟尘的散去而消失。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再三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必须代代发扬光大!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华的传统的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可以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但决不允许消亡。

哲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石头的史书。古建筑遗存下来的石头和木头,半截青砖和一片灰瓦,组成断壁残垣、坍塌颓败的存留,总有我们的先祖道不完的恩恩怨怨和裹挟着他们那个时代的风云轶事。它们是既能让今人看得见、甚至听得到的历史,是比满篇的文字和工笔版画更直观、更易懂、更感性、更真实的微小而亲切的历史活页。

桂阳的几百座戏台的发现和重新浮现在桂阳人民,出现在专家学者的案头书卷里,就远远强过史书和方志的文字描述,以至我们现在很容易了解五百年来桂阳戏曲艺术的繁盛程度,也乐于接受我们先祖们当时被教化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教化的方式方法!实在是得益于我们眼前的这几百座无言的古戏台来得直观、真实和令人愉快的接受。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览古今,源头和本质上而言,还是这些古代思想家如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的传世经典的赓续。我们稍微做点遐想,思绪回到先人生活的时代,就会理解和钦佩他们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身处,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敬畏生活的法则,守望读书以来的文化理想。他们只要有机会、有舞台就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土木砖瓦堆砌的建筑,教乐一体的戏台戏曲,极具个性的书法绘画都是他们畅叙人生、表达理想和情感的大舞台。他们不会计较传播力的大小和影响面的多少,在寓教于乐的生活中,将一些传统的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念浸润到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生命之中并逐渐演绎成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今天广为推崇的“高手在民间”,就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参与者与传播者最好的宣传和定论,而遗存与桂阳戏台祠堂“寓教于乐”的壁画,对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普及和接纳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要求。

责编:颜石敦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