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6-22 10:33:1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谷绍楠 王建
“起灯咯……”近日,在慈利县龙潭河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板龙灯展演现场,随着一句声音浑厚、充满力量的“土话方言”穿透非遗展演基地,顿时,锣鼓、唢呐、龙步号子、鞭炮齐奏,引爆仲夏之夜。
只见舞龙人肩扛灯板、手握木榫,团结一心、默契配合,在导灯的引导下,蜿蜒前行。伴随着传统的锣鼓唢呐,龙走步、龙跑步、龙摆步、龙摆头、龙点头、神龙摆尾等基本舞蹈动作一一组合呈现,营造出变化多样的舞龙阵型。不同鼓点里,这条闪光巨型长龙盘旋飞舞在溇澧大地,在黑夜里更显神秘壮观。现场观众沉浸其中,不时发出阵阵惊呼。
经由特邀观众手持画笔“点睛”的龙头灯栩栩如生,立马成为全场最瞩目的焦点,龙尾灯、鱼灯灵活可爱,也俘获一群小观众的心。大家时而捕捉龙头龙尾的位置,时而为舞龙人的龙步号子附和呐喊。舞龙人的精彩演绎,让观众感受到千百年流传不息的传统文化魅力,也在不断传承发展中夯实了民族文化精神信仰。
“宝贝试一试,对,就是这样敲下去。”基地到处弥漫传承的味道。不少牙牙学语的稚子目不转睛盯着围鼓,57岁的沙中群弯腰鼓励他们尝试一下,丝毫不怯场的儿童被大人抱在怀里,手握鼓锤一下一下敲开传承的大门。家长忍不住说:“我们镇里每经常组织不少大大小小的演出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和认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幸福。”
“孩子们‘想看’‘想学’的热情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保护希望。”慈利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慧介绍,板板龙灯是慈利县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板板龙灯传习所、展演基地所在的龙潭河镇,更是连续五届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事民间文化表演、创作的艺人超过1000名,以板板龙灯、汉剧、渔鼓等为主的200多种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项目,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来越有底气。
慈利县具有2230年澧水流域置县历史,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61%,是原生态本土文化、中原正统商文化和澧阳平原流域文化大融合的温床,有湘西东大门之称,非遗资源丰富。
目前,慈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多达近400项,涵盖非遗资源十大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板板龙灯1项,省级非遗项目——化脓灸、红薯粉丝制作技艺、杜心五自然门武术、慈利汉戏等4项,市级非遗项目——打硪号子、抬毛菩萨、抬故事、九子鞭、兄妹岩传说等27项,县级非遗项目102项。
“很多非遗项目根在农村,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些年来,随着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搬上电视舞台、融入校园文化,文化惠民工程和各种展演活动走深走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多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连接。
同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广泛开展,打硪号子、九子鞭、慈利山歌、慈利渔鼓、慈利汉戏、自然门武术等非遗项目都得到了很好地展演和发展,展示了“非遗”之美。
责编:田锐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