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0-18 09:39:10
万马奔腾向高地——株洲市工信系统全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5月,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公司下线。
株洲市政企早餐会。
李永亮 谭小洋
金九银十,喜讯频频从株洲传出:中车株机公司再签墨西哥轻轨订单;株硬集团前8个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8.23%,创历史新高;三一智慧钢铁城迎来首批20家企业进驻……
工业株洲逆势而上的背后,是因有扎实的产业根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持续涌现的新兴动能。
过去10年,在工业迭代的大潮中,株洲科学应变,精准发力,书写了中国工业史上转型升级的经典范本,实现了从污染之城到幸福株洲,从工业强市到制造名城的巨大变化。
作为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牵头部门,株洲市工信局全力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深入贯彻“发愤图强、重振雄风”要求,持续做好“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紧扣“一突破、两进位、三覆盖、六倍增”持续发力,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量质齐升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年规模5350余亿元
10月中旬,株洲石峰区清水塘,填补湖南能源装备空白的三一石油智能装备与区域研发中心开足马力,向年产液压式压裂车500台、钻修井自动化设备1000套冲刺。清水塘科技文化未来中心等项目抓紧建设,一批轨道交通企业加速入驻,清水塘产业新城正重返制造业高地。
10年铁腕治污,株洲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480多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400多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80多个。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后,株洲腾笼换鸟,转换动能,努力做好“下半篇文章”,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
传统老工业城市蜕变,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达到3420亿元。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成为千亿集群。2020年,服饰产业迈上千亿台阶。
做实做强做优制造业,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
以培育制造名城为目标,株洲做强主导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加速构建“3+3+2”现代产业体系(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为代表的优势产业,突出电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产业,升级改造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未来产业)。
传承“厂所结合”基因,激发实干兴市伟力,株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着力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智轨、双层动车组、磁浮、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一系列尖端科技产品相继涌现。
目前,株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8家,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25家,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按每1000亿元GDP对应的国家重点“小巨人”数量计算,株洲单位密度位居全国第一。
10年来,株洲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6%,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电力机车、硬质合金、电瓷等产品市场份额均居全球第一,中小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刀片、铁路敞车、机车电机等产品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全面冲锋,先进制造业高地加速崛起。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完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答辩。先进硬质材料、陶瓷、高分子新材料、服饰获评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入围省级集群培育名单,国省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目前株洲“3+3+2”现代产业有上中下游企业43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56万人,去年规模5300多亿元,到2025年将达到9000亿元。
目前,株洲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37位、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42位,制造强市阔步向制造名城迈进。
稳进并驱
——营造稳定“小环境”,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
10月8日,搬迁到株洲联诚集团新基地的减振器有限责任公司里机器轰鸣,正在赶制订单。
入驻新基地前,减振器公司“蜗居”在居民区,厂房面积狭小。搬迁后,厂房面积增加一倍,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公司能提前搬迁,多亏了政企‘早餐会’。”株洲联诚集团董事长肖勇民回忆,今年2月,他受邀参加株洲首场“政企早餐会”,一口气提出6个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
饭桌对面的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照单全收,当即要求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台账、会商会审。4个月后,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早餐会”吃出“发展味”。今年前8个月,联诚集团营收同比增长8%。
政企“早餐会”,不是开会,而是谈经济、提建议、话信心,已连续举办14次,充分释放株洲以前瞻性思维、超常规举措、奔跑者姿态,谋求更大发展的强烈信号。
今年来,株洲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纾困增效和千名干部联千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全市2822名干部下沉联企9894家企业,帮助链上企业解难题、促生产、稳发展。截至8月底,累计答复企业政策咨询5.1万个,解决企业问题2445个,发放货运物流通行证270多张,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74.7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32%、23%。
优服务,稳发展,永远在路上。
为健全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株洲市建立了“企业办事不求人”工作机制,通过限期交办、联合会办、专题研办、督查督办等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营造诚心诚意服务企业的浓厚氛围。今年来,株洲市区两级及市属国企等先后与13家省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共获授信9600亿元。
同时,株洲分层级建立“制造名城”监督与服务微信群2132个,入群企业人数超过14万人,全天候、全过程收集办理企业诉求和问题。
相对稳定的“小环境”,夯实了经济发展“压舱石”。今年1至8月,株洲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4.7个、全省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先进硬质材料、服饰、生物医药、航空动力等产业分别增长18.5%、11.6%、10.8%、9.4%、8.5%。
株洲在促进工业稳增长、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方面成效明显,连续两年荣获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表彰激励。
后劲十足
——搭建强大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产业裂变
7月18日晚,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整体现代化工程“系统+”项目首列车在中车株机公司下线交付。这是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并出口海外的首列胶轮地铁列车。
中车株机公司在与墨方谈判中,对方对列车降噪提出严苛要求。“谈判人员与我们联系,问能否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资道清回忆,经与中车株机公司科研人员会商,在既有技术上联合创新,可以破解。
双方联手研发,在传统车轮中加入弹性元件,成功研制弹性车轮,降噪20分贝左右,满足客户要求。
中车株机董事长周清和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上企业300余家,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
10年来,株洲依托主机企业成熟技术、成熟团队、成熟产品、成熟市场等优势,加强沟通对接协调,持续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株洲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占GDP比重从2.07%增至3.27%,连续3年全省第一。搭建了以国创轨道等53家国家级平台为引领、297家省级平台为重点的强大创新体系。
今年,株洲将产业和创新方面的优势有效结合,健全产业链工作机制,设立打造“三个高地”指挥部,坚持链长办、产业协会、产业链联合党委协同发力机制。
搭平台、攻技术、促转化,协同创新“融”出新动能。近两年,株洲突破“卡脖子”技术80多项,磁悬浮、涡桨涡轴发动机、高端PI膜等技术国内领先,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特种高纯功能靶材等实现国产替代,涌现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等大批高端装备。
强大的创新能力,为株洲产业裂变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车株洲所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术为“根”,在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同时,裂变8大产业,其中高分子新材料、风电年产值已过百亿。
中车株洲电机公司2020年成立湖南中车尚驱电气有限公司,拉开高速永磁产业孵化大幕。短短两年,研发全球首套驱动55立方超大型电铲提升机永磁直驱电机,去年营收超4亿元。
“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在技术跃迁中不断裂变,是株洲产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株洲经开区党工委第一书记王庭恺说。株洲坚持按照同心多元、立体发展思路,依托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向其他产业布局、拓展和延伸,成效明显。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10多年前,中车株洲所裂变中车电动后,株洲顺势而为,引进北汽、立方新能源等企业,迅速聚集上下游企业380余家,构建集研发设计、整车制造、配套生产、检验检测、市场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目前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裂变”从一企一业走向全城全域,形成强大“核能”。
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株洲持续深耕、不断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分子新材料等13条产业链实现从弱到强、从强到优。
目前,株洲有世界500强企业和央企87家,制造业企业达1.2万家,产品远销全球160余个国家和地区。
(本文图片均由株洲市工信局提供)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0月18日26版)
责编:颜青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