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钩沉丨黎锦晖:中国流行歌曲之父

  湖南日报   2015-12-30 11:47:24

 

文/吴广平

最初接触流行音乐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们的大学校园里,邓丽君、谭咏麟等港台歌星的歌风靡一时。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大陆的流行音乐是从港台传过来的。

后来才知道,大陆才是港台流行音乐的源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陆的流行音乐就已经很是“流行”,著名的作品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等。词曲作家如黎锦晖和黎锦光兄弟、贺绿汀、陈歌辛、姚敏等,流行歌星则有周璇、白光、吴莺音和李香兰等。

近来看了黄新原写的一篇《黎锦晖的人生旋律》文章,更对当年上海流行歌曲刮目相看,也颠覆了自己对于流行音乐源起的认知。2004年春节,央视黄金时段连续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即响起《毛毛雨》的旋律,这首1927年创作发表的歌,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1927年,有个叫王庶熙的湖南“细妹”来到上海,跟一位老师学习歌舞,这位老师先把她送上舞台,后把她送上银幕,几年后,一部《渔光曲》让她一举成名,老师还送给她一个漂亮的艺名:王人美。1930年,一个18岁的小伙子抱着一把小提琴来到上海,他也跟这位老师学习,学的是作曲。5年后他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从此聂耳的名字无人不知。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红,投到这位老师门下,老师一眼看出她的天赋,教她唱歌,3年后,在上海广播电台联合歌星比赛中她获得“金嗓子”的美誉,老师也给她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周璇。

这位老师是上世纪20至40年代活跃于上海滩的著名音乐人,被公认为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和“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正是《毛毛雨》的作者黎锦晖。

黎锦晖这个名字,对今天的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却大名鼎鼎。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一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是美人窝》《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即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的国际化前进了一大步。

黎锦晖的流行歌曲,词曲通俗生动,易于上口,儿女情长,风花雪月,千回百转,将外来音乐和民歌相结合,新颖鲜活,很为大众所接受。1928年他与中华明月歌舞团赴马来西亚演出,根据家乡的曲调和美丽印象,创作了《桃花江是美人窝》,演出时赢得侨胞的满堂喝彩,新加坡唱片公司将此歌灌成唱片,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用歌名作商标,特制了一种桃花江香烟,桃花江的名声遂红遍中华和南洋。“桃江县产美女”从此更是不胫而走。

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早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黎家八子个个才俊,被誉为“黎氏八俊”。大哥锦熙,语言学家,曾任教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的老师。

 

责编:李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