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书生胡云翼 与严北溟并誉为“湖南两才子”

  郴州日报   2016-02-24 09:13:30

胡云翼(1906—1965),原名耀华,又名萍青、宗湘,笔名南屏、北海等,湖南桂东县人,1927年毕业于武昌师范大学,历任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北平《晨报》等编辑;1938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战,创办了宣传抗日的《战旗》、《浙西时报》、《浙西导报》;1939年参加了海盐西塘桥等战役;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师范大学执教。他是二十世纪卓越的编辑、作家、文学史家、诗词学家。一生编著书62部,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中国词史大纲》等7部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所编《宋词选》、《唐宋词一百首》被评为“中国优秀畅销书”,与严北溟被誉为“湖南两才子”。1965年1月21日病逝于上海,享年59岁。

以文诠释抗战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了。胡云翼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歌残麦秀悔寻诗,金剑沉埋换酒卮。醉眼犹劳东北望,江山如画泪如丝。”对东北军的不抵抗,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1935年,日本侵略军蚕食华北地区,胡云翼又作《闻南口陷落》一诗:“百战雄关苦不支,九边撤尽欲何之?纷纷易帜怜燕赵,饮马长城万里思。”斥责其时执政者丧权辱国。1937年,胡云翼应中华书局之约在镇江编写语文读物。该年秋天,日本侵略军飞机数次空袭镇江,炮弹轰响,房屋被炸得七折八断,无辜百姓也被炸得骨肉飞溅。战火的荼毒,让镇江城举目都是弹坑、瓦砾、烟雾、火海。胡云翼无奈地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收拾好行李,于11月初搭乘“长江号”轮船逃难到了上海。出乎他意料,上海同样阴霾密布,不几日就沦陷了。

目睹山河破碎的景象,胡云翼撰文:“现在的中国,我们能够非战吗?五卅惨案发生了,巡捕开枪击杀华人了,外国军舰已经包围上海了,日军乘机潜入南满了,帝国主义不断的向我们进攻,我们能够非战吗?江浙的战事未已,广东的战事未已,东北的战争又爆发了,鲁豫的战事又爆发了,土匪到处掠劫了,水深火热的内乱没有已时,我们能够非战吗?本来酷爱和平,已铸成中国人的特性,何待鼓吹非战?况且中华民族经过儒教、道教、佛学、理学等东方文化几千年不断的渲染,已经变成卑弱的、无抵抗的、亡国的国民性了。我们现在正应该鼓吹尚武奋勇的猛烈精神,唤醒伟大民族的灵魂,为正义而作战,为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而作战,为祖国的生存与福利而作战,为世界永久的和平而作战……”

位卑未敢忘忧国

胡云翼出自山区,非官僚名臣,是个十足的教书匠、文人、编辑。当国家危难之际,一介书生的他以平天下为己任,不仅这样想,而且这样做。1938年春的一天,胡云翼从报纸上读到一则浙江绍兴招考战地政工队员的信息。他辞去了暨南大学的教职,欣然前往报考。考试结束,浙西行署主任兼主考专员贺扬灵在阅卷时,发现应考者胡云翼是他在武昌师范大学求学的同学,派专人找到他,接入行署,委以重任——担任第三区战地政工队队长兼浙江省抗敌第五支队政治指导员。自此,胡云翼开始了他抗倭御敌的生涯。战地政工队驻地在偏僻的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是年4月,胡云翼来到了这里。他了解到镇里文化贫乏,精神生活单调,抗日气氛不浓,学校在停课,儿童没书读。信息不畅,谣言时飞,弄得人心惶惶……为改变状况,稳定民心,唤起全民抗战,胡云翼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是年5月,胡云翼与方元民在绍兴主办了抗战的进步刊物《战旗》;接着,在浙西德清新市和桐乡县,先后创办了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道前线胜利战况,惩治汉奸消息,反映敌后人民呼声的报纸《浙西时报》和《浙西导报》,他任社长。一本本铅印的杂志——《战旗》,一张张油印的报纸——《浙西时报》、《浙西导报》在社会上广为散发,指导了其时人们的抗战,澄清了是非,鼓舞了人心,让人们看到了抗战的希望。

此外,胡云翼在杭、嘉、湖平原创办了几所抗日流动小学。这,不但让小朋友有书读,而且让当地响起了抗日救亡的歌声,起到了抗战宣传的效果。为壮大抗日队伍,争取更多的青年抗战,胡云翼又在海盐县城东的张家祠堂里举办了“浙西青年训练班”,他亲自向青年们授课、训练,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抛开生死上前线

办报要用白纸、蜡纸、油墨等,且需求量大。但是,日寇频繁的巡逻、扫荡,给浙西报社带来了极大困难。怎么办?胡云翼说:“向敌占区要器材!”于是,战地政工队经常乘小船到日寇控制区获取办报需要的器材。1939年2月31日,胡云翼和第五支队队长李健,带了四名士兵乘小木船前往西塘桥的乍浦工作。杭嘉湖地区是有名的水乡,河港湖汊纵横交错,水网密布,船出了这条汊,又进那条浜。在这样的“水乡泽国”行船,遇上敌人,灵活性大,可击、可躲、可逃。但是,要去西塘桥的乍浦就不同了,那得要行过那段官塘大河。胡云翼与他的战友乘坐小木船安全地驶出河浜,刚进入官塘大河,不料,迎面却碰上了日军汽艇,想把船调头来不及了。日军站在汽艇上朝小船招手,咿咿哇哇喊叫。胡云翼急令小木船靠岸,李健和4名士兵果断地拔出了枪支。日军看到小船在游走,一面“嘟嘟”猛开汽艇直扑过来,一面响起了“哒哒”的机枪声。胡云翼和战士们“叭叭”用手枪、步枪回击,枪声大作。胡云翼和战友们边战边退,退至茧厂。第五支队队员闻讯前来参战相助,但因寡不敌众,队长李健等19人阵亡,沈分队长被俘。胡云翼左臀中弹,鲜血浸透了裤子,他带着枪伤跌跌撞撞躲进了茧厂行的夹墙中。日军冲进茧厂,搜查了一番,便纵火进行焚烧。焰火映红了半边天空,隐蔽在茧厂的胡云翼在烈火中昏迷了过去。此次战役被称为“海盐西塘桥之战”。枪声稀疏了,战斗止息了。老乡们在对死人入殓时,发现血糊糊的胡云翼未死,于是将他救起转运到政工队驻地火烧桥。因医疗条件差,胡云翼伤势一天天恶化。政工队为治好胡云翼伤病,在巨绅徐梅仙帮助下,将他乔扮成商人送入敌占区治疗。胡云翼痊愈后在《西塘桥挽词》这样写道:“九死安知生独难,港回路绝阵云残。忍看兄弟仇如海,血荐狂潮十里寒。”

在浙西敌后的斗争中,胡云翼曾率妇女营,在星夜苍茫的黑夜,袭击日军在沪杭线的的顽固据点——王店,还指挥了著名的含山反扫荡战。在日军轰炸时,他组织政工队员们奋力抢救不相识的难民,暖透了百姓的心窝。就这样,胡云翼一面助威呐喊宣传抗日,一面亲赴战场抗倭。岁月的流逝,带不走他那一桩桩抗战的往事。

责编:朱晓华

来源:郴州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