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声报 2016-02-15 09:20:12
郑洞国是湖南石门人,国民党起义将领。读郑洞国的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对他叙述的于辽沈战役中在长春参加起义一事,很为感慨。
1948年10月20日夜,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及长春守军司令官郑洞国中将,整晚无法入眠。
为什么?
被解放军围困了近半年的长春市内,由郑洞国统率的十万国民党军(主要是新7军、第60军二个军,加上驻长春的其他国军小股部队),在城内缺粮少食的饥荒逼迫下,实在熬不住了;而沈阳的国民党东北“剿总”,又无法派出军队来救援;相反,蒋介石则来电,命令他们自行从长春突围。
面对城外强大的解放军包围防线,城内这早已被饥荒摧垮了战斗力的十万国民党守军,此时要想突围出去,包括郑洞国在内,长春市内几乎所有的国军将领,都一致认为,没有援军来配合的单独突围,那只是“白白去送死”!
但是,不突围,显然也只有死——不用解放军来攻,饿,都会饿死他们。
因此,郑洞国只能硬着头皮,下令突围。同时,还亲笔写下与蒋介石的诀别书。
虽已作出了突围决定,但郑洞国自个儿一想起突围之战,注定凶多吉少,自已年仅45岁的人生,以及十万国军官兵,很可能就在此时便要走到尽头,他不禁心里产生出阵阵悲凉。
能不能不突围,走另外的路,例如,放下武器,起义或投降呢?
这条路,当然也在眼前。
不过,郑洞国不想那样做。他认为,若走那条路,他就太对不起一直重视栽培他的“蒋委员长”了,也对不起让他从一个乡下农家子弟而成为国军高级将领的“党国”。
突围是死;
不突围也是死,而且都是注定会死数以万计的人!
而起义或投降,则有活路,可又对不住委员长。
这三难,让郑洞国焦虑万分,却仍始终无解之法。
郑洞国左右为难,他的部下却理智为上。
首先,非黄埔系的第60军,在军长曾泽生率领下,宣布起义,带领部队出城了。而后,兵团副参谋长杨友梅、新7军代理军长史说、参谋长龙国钧等,也背着郑洞国,悄悄与城外解放军进行联系,表示了起义的决心,约定了行动的步骤。
同时,鉴于郑洞国在最后一天,也仍不松口放弃“党国”的立场,不同意起义之举。于是,杨友梅、史说、龙国钧等便与解放军方面商议了一个巧妙的方案。
21日晨,郑洞国的兵团司令部(原中央银行大楼)外,突然枪声大作,是解放军已逼近司令部大门。郑洞国见事已至此,不想作俘虏,只有杀身成仁了。但他发现,他的手枪不见了,他欲要卫士的枪,却不料几个卫士一下死死抱住他,加上他在政府做处长的侄子,也大声请求他莫走绝路。随后,杨友梅等将军进来,对郑说:“桂公(郑洞国号),事已到最后关头,请您出去主持大计吧!”说罢,不由分说,命卫士强力拥着郑洞国走出大楼。
大楼外,解放军已是林立。
郑洞国知道,起义之事,木已成舟,只好默认。
事后,郑洞国从杨友梅等人处了解到,因为史说等人,均是郑洞国抗战时担任“中国远征军”新1军军长时的旧部属,在缅甸收复密支那战役中,结下过深厚的友情。他们与郑,不仅为上下级,也确有较深的袍泽之情。所以,当史说等看到大势难挡,而郑洞国却又左右为难之际,便与解放军合作,演出一幕既能使郑洞国不被遗弃、而能与他们一道新生,同时又照顾到郑洞国颜面为难的戏剧。
郑洞国“起义”后,他向接见并宴请他的肖劲光、肖华(时为解放军“四野”之兵团司令、政委)请求三条:一不要让他去广播、登报,二不出席公开宴会,三不想做什么事了,只想做个老百姓,他实在不愿与故旧兵戎相见。
对此,毛泽东慨然理解,他在致东北局的电文中指出:“郑洞国为黄埔高级军官,此次又率部投降”,“应给以礼遇”。
因此,对这三条,肖劲光、肖华都爽快答应了。
既便木已成舟,郑洞国内心却仍不安,他不想张扬,不想刺激蒋委员长。
当时,原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及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原国民党96军军长陈金城、原国民党12军军长霍守义等,在被俘或起义后,都先后应解放军的要求,参加了对淮海战场国民党军队的广播讲话,指责蒋介石与国民党,号召国民党官兵投向共产党。
对此作法,郑洞国显然不予认同,也唯恐自己陷入此境。
直到平津、准海战役结束,随着解放军南下的节节胜利,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之后,郑洞国对“党国”与蒋委员长的歉疚之心,才为平静。毕竟,他看到了连傅作义、程潜以及曾与林彪血战四平街的陈明仁等很多国军高级将领,都先后参入到起义的行列之中,而他的好友杜聿明、宋希濂等,则均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大势既如此,他郑洞国即便坚持不投共,可又有什么回天之术能保“党国”不败呢?
经过两年的思想波折,心绪终于落地。1951年冬,郑洞国决定,参加共产党的事业,经中央安排,出任水利部参事;1954年,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此后,还出任了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副会长。1991年病逝,享年88岁。
想想郑洞国,他的人生差点就在1948年的长春中央银行大楼内结束了,因为有那么多部属的“不抛弃”,使他多活了40多年。所以,他在晚年回忆录中,对当年几位部属所做的那一幕,极为感慨,也很为感激。
责编:黄晓辉
来源:湘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