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 书香湖南丨《百年孤独》:浪漫和忧郁并存

  湖南日报   2016-02-26 10:13:08

【编者按】

经典是什么?卡尔维诺说,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有一种深潜入心的独特魔力,让我们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每次重读也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若能常读经典,其所思所得之深广厚重,将如刚去世的欧洲著名作家艾柯所言,是别人求之不得的“极好特权”。

新春伊始,《湘江》周刊推出“经典阅读 书香湖南”栏目。我们倡导慢读经典、重读经典,倡导一种沉静庄重、持中守正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态度,旨在普及经典阅读,共建书香社会,践行“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媒体职责与使命。栏目将推出“2016经典阅读四季书单”,邀请湖南著名作家、文艺家担当经典图书导读,与书友们一起分享阅读经典的心得感悟,并开展相关的公共读书活动。

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古今中外的经典书林,向一切勇于探索、生动呈现、深刻揭示人类命运真相的大师们致敬。


 

浪漫和忧郁并存

文丨马笑泉

人们对马尔克斯的评价,普遍集中在他创造了一种崭新而魅力无穷的叙述方式。这种叙述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的大批同行,甚至迷倒了查韦斯和克林顿这样完全不同类型的政治家。桑托斯总统称马尔克斯的逝世为哥伦比亚留下了“一千年的孤独和哀伤”,这句话也带有《百年孤独》的风格。

每种新形式的产生当有其内在的根源,马尔克斯绝不是为形式而形式,他的永恒魅力也绝不止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叙述方式。2010年,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由他和同时代的一批拉美小说家共同发扬光大的魔幻现实主义,在熟读中国古典小说的我看来,也不足为奇。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宋的笔记小说作家们就已经抵达了人鬼不分、亦真亦幻的境界。马尔克斯让我叹服的地方,在于他同时关注了生存和存在。拉美大地的劫难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合二为一;奇异的风俗融入了小说整体,没有成为可以单独抽离的部分。他所营造的小说氛围,有卡夫卡的沉沉阴郁,同时也有卡夫卡所没有的浪漫和神奇。假如有位诗人写出这样的作品:同时具有李白的浪漫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在中国读者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马尔克斯在小说中做到了这一点。也许这跟拉美人民忧郁而又浪漫的气质有关。”

时隔数年,回过头来看,我依然认同那时的判断。但当时我并没有分析他小说那种锐利和轻盈并存的特质的根源所在。马尔克斯具有大悲悯情怀,所以能熔铸拉美大地上人民曾经遭受和正在遭受的苦难。但他的文字并没有被苦难的沉重同化,而是丰饶多姿,有时竟像长了翅膀,呈飞腾冲举之象。其因在于他那洞察无碍的小说家的外壳中,隐藏着一个浪漫主义兼神秘主义诗人的灵魂。他描写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向阿玛兰妲求婚被拒绝后的情景:“他关在屋里无休无止地弹古弦琴。一天晚上,他唱了起来。马孔多在睡梦中惊醒,心神俱醉,那琴声不似这个世界所有,那饱含爱意的歌声也不会再现人间。一时间皮埃特罗·克雷斯皮看见镇上所有的灯火都亮了,唯独阿玛兰妲的窗前依旧黑暗。”诗意的叙述准确地传达出无以复加的忧伤和绝望。他描写阿尔瓦罗离开马孔多镇:“他……买下一张永久车票,登上一列永无终点的火车。”在描叙现实的同时又轻易超越了现实,带领读者进入一种遥深神秘之境。这样的神来之笔在《百年孤独》中随处可见。

是的,他是一位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孤独忧伤、潜幽入微的诗人。西班牙语国家本来就盛产诗人。在那本足以与马尔克斯本人相匹配的出色传记中,达索·萨尔迪瓦尔写道,在1947年8月接触卡夫卡作品之前,年轻的马尔克斯主要读诗,尤其是“黄金世纪”的诗,并进行诗歌创作。诗歌显然已渗透了他的骨血,即使在他立志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后,诗歌独有的迷离恍惚、闪烁不定的色彩,依然萦绕于他的笔端,自然而然地融入小说中。马尔克斯的诗意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像泉涌,如鸟飞,奔放处似聂鲁达,悱恻处似李义山,奇诡处似李长吉,而又丝毫不会削减其小说叙述的精确性。浪漫和忧郁并存的诗意、在热闹中洞察和品味孤独的天性、来源于拉美大地的磅礴元气,共同构成了老马小说的核心魅力。这种小说魅力与天赋有关,与成长经历有关,非力学所能至。所以不少潜心学习他的小说家都只能得其形而难得其神。从艺术传承的角度来说,天才作家都是孤独的,因为就其本质特性而言,他们不可能被传承。

(作者系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百年孤独》做了一个试验

文丨王跃文

二十多年以后重读《百年孤独》,小说技法给我的冲击退居其次,更叫我着迷的是其丰富的思想容量。

人类走到当代,政治冲突、意识形态冲突、文明冲突、地缘冲突等等,各种矛盾混杂纠缠,世界处于胶着状态。小说创作和出版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是如此,现在看来更是如此,且愈演愈烈。《百年孤独》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把现代人重新发配放还到蒙昧时代,看他们如何满怀新的希望前行,如何发展、进化和异化,如何无可挽回地走向悲惨境遇的宿命。

年轻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他的追随者们翻山越岭来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梦的暗示,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命名这个地方马孔多。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健康、智慧、正直、激情澎湃,他是追随者们共同信赖的领袖,人们按照他的想法规划村庄建造房子,按照他的想法开始新的生活。一个人的理想取代了所有人的理想,人们也心甘情愿地听从一个人的安排。马孔多的老朋友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晚年痴迷诺查丹玛斯预言的研究,他得出一个结论:多年之后马孔多将变成一座满是玻璃房子的大城市,而布恩迪亚家族的血脉将在马孔多消失。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暴跳如雷,怀疑梅尔基亚德斯的研究错了。他相信自己的子孙将永远繁荣昌盛,子孙们会永远按照他的想法生活下去……

《百年孤独》艺术而巧妙地思考政治、宗教、文明、战争、人性等诸多宏大主题,而其可诠释性又是多元而复杂的。勃亡匆忽,电光石火;所思所悟,醍醐灌顶。

(作者系一级作家 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


 

穿越爱与死亡的经典开头

文丨沈念

经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读常新。重读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的《百年孤独》,我更多的是思考细部和怎么写的问题。比如如何开头。万事开头难,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开头对一个作家来说是跨出十分关键的一步。马尔克斯孕育此作长达十五年之久,此前他一直在寻找并等待一个好的开头。

开头是定下叙述的基调,马尔克斯后来终于找到了以外祖母讲故事的方式来写这部作品,并写下了经典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话成为一个杠杆点,撬起了这本30万字的厚重之作。

以时间为轴,小说叙事跳过“多年以后”,一下子站到“行刑队面前”(主人公生命的终点),又借助回忆,从“那个遥远的下午”开始滑行,实则是写出了人类与世界最重要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曾在、现在、将在)。这个开头还展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文学元素,一是死亡(行刑队即将开枪),二是爱情(冰象征着神秘莫测的爱情,所谓爱情让布恩迪亚家庭沦陷孤独)。这个囊括全篇的句子,既是《百年孤独》的一个起点和入口,也是它的终点和出口。“爱与死亡”为这部充满魔幻般想象力的作品,奠定了一座世界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丰碑。

(作者系一级作家 中国作协会员 湖南散文学会副会长)


 

【《百年孤独》语录】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平庸将你的心灵烘干到没有一丝水分,然后荣光才会拨动你心灵最深处的弦。


 

【“经典阅读 书香湖南”2016春季推荐书目】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亚里士多德《诗学》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曹雪芹《红楼梦》

刘勰《文心雕龙》

(本书目及相关文章由湖南省作家协会推荐)

经典档案: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者因此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责编:李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