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6-03-20 08:39:31

金雅梅。

1906年雅礼医院内景,此时女性医疗者在医院已占一定比例。

1948年湖南省立妇婴保健院婴儿在护士照看下接受日光浴。在当时,护士一职几乎全由女性专任。

长沙彭家井天主堂医院,由6名修女于1911年创办。其后历经发展,现为长沙市中心医院分院。
古装宫廷剧《女医·明妃传》刚刚收尾,《太阳的后裔》又火了起来。不管有多少人是冲着欧巴和女神颜值去的,我都必须认真(含羞)地说一句,我看这两部剧,纯粹只是为了探讨传统中医的厚重和现代医学的精妙。
无论是街头问诊施药的“活观音”谭允贤,还是自诩“一进手术室就万分性感”的外科教授姜暮烟,她们的善良温润、刚强柔韧,都太容易让我们被打动。女医生,的确是一份帅气的职业。在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中国女子留学海外,有识之士兴办女学,也涌现了一批批女医生,相比传统杏林中的男大夫,她们有着更温暖的情怀和更从容的心态。历史上的她们,或许比谭允贤更灵气,比姜暮烟更性感呢。
撰文/本报记者储文静
教会学校开辟最早女医学班
与大伙想的一样,近代中国社会,中国妇女虽然接受西医,却不会让男大夫看病。这样的观念为女医生开辟了空间。
清末,中国大地上已经开始有女子医学院,一些教会医学校也允许女子听讲,女性开始接受近代医学教育。
1886年,医学传教士嘉约翰在广州教会医院开办医学班,共培养学生二百多名,班里有不少女生。
1894年,苏州医院和玛利·布拉克妇婴医院曾实行男女学生在同一个小厅里听课,用一块屏风将男女生隔开,使他们互相看不到对方。
1899年,美国医生富马利在广州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学校几经扩建,至1936年共毕业学生28届二百多人,全部是女生。
1908年,教会又在北京设立协和女子医学专门学校,培养女医疗工作者。
在这些学校受过专门培训的女性,毕业后大多数从事医疗服务工作,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医学概念上的女医生。
或许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天性更适宜从事医疗事业,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也为女医生的加入创造了有利条件,1919年7月《妇女杂志》第5卷第7号,《中国之女医生》中提到,“女医生为众欢迎者,其故一由各教会之广为容纳,一由妇女患病者之需求,于是中国女医师遂几成为妇科小儿科之专门家矣”。据统计,在当时各大中小医院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医生已占一定的比重,产科医生中,九成为女性。护士一职,几乎全由女性专任,药剂师中,十之七八为女子。
从女学生到女医生的蜕变
当那些在教会学校学医的女学生们毕业走进社会,世界就是她们的了。金雅梅、康爱德、石美玉、吴金英等人,都先在教会学校读书,后到国外留学,归国后创办医院和医科学校,成为民国初期最牛的女医生。
金雅梅(又名金韵梅、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创办人。
在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学习期间,她学业始终名列前茅,并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纽约医学界小有名气的女医生。1887年,权威的《纽约医学杂志》,刊出了她的学术报告《显微镜照相机能的研究》。
金雅梅原本可以在美国过着优越的生活,但她更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解除同胞的病痛。1888年底,她回到了祖国。
如果说金雅梅的医学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源于她的人生际遇和家庭教育。当时也有胆大的女学生,凭一己之力,申请公费出国留学学医。
1912年初,云南女学生周景曹,向教育司提出申请,要求给以津贴,到日本学习现代产科医学。教育司批示说,如果周景曹在日本真的考取医校,持有证明文件,可以考虑酌给津贴。
1912年秋,周景曹考入日本“神田私立产婆学校”,教育司收到她寄来的证明文件,觉得她“立志可嘉”,准予按月津贴日币15元,要求“学成回滇服务”。
有“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之称的民国女医生张竹君不仅创办医院,还创办女学,她建造福音堂,举行周末演讲会,宣传基督教福音,批评时政,鼓吹维新学说,标榜女权,被誉为“妇女界之梁启超”。
民国初年女医生流行登报打广告
1913年1月,四川一位名叫吴赛罗的女医生来到云南昆明开业行医。那时,昆明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女医生,当地的《振华日报》因而以《女医出现》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报道称,吴赛罗“精医内外等症,兼系产科专家乃,同时还能医花柳病。”吴赛罗流传的事迹虽然不多,但却因为是昆明第一个开业的女医生而被记载了下来。
像吴赛罗这样出现在报刊上的女医生并不在少数,顺德女医生苏淑贞与吴江女医生钱旭琴的照片都曾上过当时的《妇女杂志》。1917年《妇女杂志》苏淑贞的照片下题日:“女士与吴江钱旭琴同卒业于东京牛入区河田町之女子医药专门学校,复于帝国大学病院及三井慈善医院二病院研究一年有余,始于去年夏间返国。钱女士担任上海医院产科,苏女士担任广东病院产科。二女士归国时,女子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吉冈弥生女史临别赠言云:‘在本校留学之中国女学生约有廿五人,然如苏钱二女士居守宿舍四年而不归国,孜孜好学,尤为难能。中国妇女羞缩成性,患疾不肯令男子诊治,二女士欲救济此等极不幸之妇人,其抱负可喜也。”
1919年出版的《广州指南》就记载了当时在广州开业28位女西医的详细情况。如“邓济安,河南鳌洲公医院。谢爱琼,十六甫妇济医院。等等。”
在《广州指南》上登出自己的姓名、职业和地址,是为了扩大自己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表明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女性不仅为自己有一技之长而自豪,而且十分重视自身事业的发展,并试图通过广告拓展自己的医疗业务。女医生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充分肯定。
广东医科大学的毕业生苏少英,历任广东仁济医院、广州公立育婴院的主任医生。1921年初她到昆明,在营门口北后街创设了昆明西医舍,业务范围为“统理妇、孺(儿)内外全科、精医儿科、注射西药、新法接生”。
昆明西医舍开业不久,务本堂书店老板王襄臣、《义声报》总编辑惠云岑等名流曾登报为之介绍。如今在旧报中仍然不难找到这位苏医生的业务资料:苏医生上午门诊,诊费5角,下午出诊,诊费1元;急症随唤随到,轿金、药资另计。晚间9点以后,诊金加倍收取。接生必须预先挂号。收费10元,临时来生,收费15元,难产者加倍。虽然如此,但遇到赤贫患者登门,则免费治疗。还特别定出,每星期一、三、五3天,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为“赠医赠药时间”。
本版文史顾问:陈先枢(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编:唐能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