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2016-04-04 13:52:03
今日清明。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与感谢之意的节日,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缅怀,感恩。
时代变迁,如今,一棵树、一坛花、一面墙、一片海,甚至是一张虚拟的“网”……越来越多的人按新风俗祭奠逝者。
岁月之河中,不变的是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变化的是“思时之敬”的祭奠方式。
让我们在缅怀中珍重生者,在追思中感悟生命,在感恩中传承责任。
一树一花凝聚追思
1日清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城郊,春雾弥漫在仙鹤山生态陵园。家住平寨镇的姜萍和姐姐一起来到父亲墓前,轻轻将一束鲜花放在地上,低下头,闭上双眼,双手合十。静默中,姜萍和姐姐用心向父亲诉说着思念。
姜萍父亲的墓葬很特别:一块不足0.3平米的石板,上面雕刻着逝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石板下安放着骨灰。这样的墓碑共有十四块,紧紧相连组成一长方形花坛,花坛中除了花草,还种植着红叶石楠和茶花,静谧肃穆。
“花坛葬是一种生态安葬方式,将逝者骨灰集中安葬在可降解的花坛内,3个月内骨灰将与泥土、鲜花融为一体,让逝者安详地回归大地。”仙鹤山生态陵园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鲁千元说。在这个生态陵园内,有57户选择了草坪葬,59户选择景观壁葬,15户选择了花坛葬。
花葬、树葬、草坪葬等新的生态墓葬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
民政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十三五”末,在巩固和提高全国年均火化率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
为吸引民众选择生态安葬,《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奖补制度,把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葬纳入奖补范围。同时,鼓励探索建立环保殡葬用品补贴制度。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已经出台了地方配套政策鼓励引导殡葬改革。
“孝还是不孝,看的不是葬礼有多排场,墓碑多高多大,而是看尊敬、深爱老人的一颗心。”姜萍的话代表着越来越多选择生态墓葬的人们的心声。
一水一壁寄托诚敬
在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让故人“魂归大海”。
“以后,我和孩子会去青岛住,天天能见着海,就等于每天能见到父母。”济南市民张东祥告诉记者。他母亲去年底过世火化后,他在今年预约了海葬。“到时候把父亲的骨灰从骨灰堂取回来,跟母亲一起海葬。”
东顺海葬服务中心是山东省烟台市一家提供海葬服务的机构。中心的工作人员房女士告诉记者,2001年服务中心成立时,每年只有100人左右选择海葬,之后逐年增多。现在,每年大约有1500人左右会做这样的选择,增幅很快,中心有时一天能接到十几个预约。
按照计划,今年山东省有条件的市区将至少开展一次骨灰撒海活动。为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务,山东省节地生态安葬撒散信息服务平台已正式启用,通过互联网提供殡葬信息服务。
一泓碧水可寄哀思。还有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壁葬、村建骨灰堂等集中安葬方式。
记者在北京市南四环思亲园看到一面长约10余米、厚约1米的墙壁,墙体正面分布着井字形的壁葬格,大小可放入骨灰100余份,格位口用石材封死,石材外表面就当作墓碑,刻上碑文。
在福建,长汀县民政局局长叶腾说,近年来包括长汀在内的闽西客家地区,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长汀在乡村推行“坟改堂”,遗体火化后骨灰集中在乡村骨灰堂存放。
“类似壁葬、骨灰堂这样集中安葬的方式,既节地又安全。目前,全县290个行政村,约一半已经建了标准化的骨灰堂。骨灰堂80至100平方米不等,可以存放1000个骨灰。”叶腾说。
一点一网汇聚深情
炫彩礼炮,缭绕炉烟,点点烛光……一场特别的祭奠,礼仪周全、肃穆庄重。不同的是,这是网上的祭奠。只需怀揣追思,轻点鼠标或轻击屏幕,每个字、每篇文章,都书写出和逝去亲人的心灵对话。
近年来,网上祭祀、微信祭奠、手机送“鲜花”等“虚拟”祭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用。很多网站也根据中华民族的传统祭祀礼仪和风俗,提供了既具仪式感又富人情味儿的祭奠平台。
点开“中国清明网”,访问者可为故去的亲人创建网络私人纪念馆,并在馆内设置含有墓碑、青山、花卉的场景。纪念馆里设置了“静默一分钟”“点三炷香”“生平事迹”“留言”等板块,祭奠者可在哀乐声中,为逝者献花、上香、烧纸钱、鸣放礼炮、留言。
“不忘先烈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清明节,人们“指尖祭奠”,告慰先烈在天之灵。中央网信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的“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近日在网页、微博、手机三大网络平台和各地线下同步启动。
已连续开展15届的“清明祭英烈”网页献花留言活动中,展示了数万名革命英烈的事迹,以及红色典藏、烈士诗抄等学习内容。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随着时代变迁,‘生态’正成为中华民族祭葬新风尚。但是,无论树葬、花葬还是海葬,形式虽然变了,但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共同文化肌理始终如一。”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
清明扫墓,这些习俗要知道
1、 清明祭祀为何说“清明拜山”?
此处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含义都是一样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在中国,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2、 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 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
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基本上的程序可以概括为: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
4、 清明拜山越早越好吗?
不是,需要根据自己情况。古时提倡最好是在早晨5-7点,即寅时。当然,现在通常不会那么早,但是,提醒朋友们,最好在下午日落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动,因为早春昼夜温差较大,注意不要在郊野着凉。
5、 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祷词,寄托哀思。
6、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
7、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8、 为何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地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所以一般不宜随意拍照留念。
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现在,拥抱生活,不辜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
责编:朱玉文
来源:经济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