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6-04-02 08:07:03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
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
六博具。
四羊方尊(商)。
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唐)。
大禾方鼎(商)。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直裾素纱褝衣(西汉)。
去年,江西海昏侯墓葬面世,网络上一时热议,不少人半调侃半认真地将其部分出土文物拿来与湖南马王堆的文物作比,仿佛有决一高下的意味。但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看来,未免有些“业余”了。在他看来,时代不同,意义不同,器物种类不同,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
如我这样的普通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考古、艺术方面的知识,可能很难直观地了解文物的价值,而一般博物馆也不会在展牌上标注文物等级。不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内可移动文物分一、二、三级,一级最高。但一级文物中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有的专家认可其细分为一级甲、乙两等(并非官方的分类标准),所谓一级甲等就是通常导游介绍时所说的国宝。
国家文物局在2002、2012、2013年分三个批次公布了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大概可视为最权威的国宝名录了。其实这么说仍有失偏颇,因为入选标准主要还是孤品、易损品,但如果就文物价值和观赏性而言,许多没有入选的文物同样毫不逊色。
这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中,湖南的占了一定份额。它们有的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的留在湖南省博物馆。当你对它们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举世无双的美和那种穿透时光的永恒魅力。
撰文/本报记者王砚
最早的帛画出自一座挖掘了两次的楚墓
说到帛画,大概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T形帛画。整幅都画满了浩瀚苍穹和世俗人间生活,“魂兮归来”的长呼直达天界,几乎就是楚辞《招魂》的最好图解。至今全国所发现的全部帛画究其源头都指向楚文化,而长沙,也是目前帛画遗存发现最多的地方,已发掘楚墓2000座之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地方。
从地理角度来看,不难理解。湖南远古属蛮越和三苗之地,与湖北山水相连。春秋时期楚人开始大批进入湖南北部,战国时期楚人席卷沅湘,尽有今湖南之地,长沙遂成为南楚重镇,号为青阳。有关长沙地区楚文化的发展,由于史书乏于记载,使人们长期以来对它知之甚少。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来,长沙楚墓的大批发现,才逐渐拂去历史迷雾。
楚地一直是巫风极盛的国度,信鬼神,重淫祀。湖北,毫无疑问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区,但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后,江汉地区遭到秦人的彻底破坏,大批楚人或随楚王东迁,或向南进入湖南地区,只有在这两个区域,楚文化才得以延续下来。
最早的一幅人物御龙帛画也出自长沙一座被挖掘了两次的战国楚墓——现在它被称为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
1942年,它第一次被长沙一伙“土夫子”打开,掠走了一部分漆器、青铜器,包括一幅极其珍贵的帛书。31年后,当年其中的一位“土夫子”带着考古队员再次来到这座位于长沙城东南郊的战国古墓,当他们掘开厚达80公分的青膏泥,露出棺椁,再掀开5块盖板后,一幅棕色的长方形彩绘帛画映入眼帘,画面完整,质地结实,在场的所有人都为这2000多年前的精美楚帛画而惊叹不已!经考证,它就是古代的“引魂幡”,又叫“铭旌”,由送葬人举着,在送葬队伍前头引路,最后将它取下,覆盖在棺或者椁上。画中人其实就是墓主人,他着高冠长袍,腰悬长剑,仿佛屈原《涉江》中描摹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楚国男子形象,手执缰绳,驾驭巨龙,向天空冉冉飞升。
另一张最早的帛画,是1949年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时代大体相同,风格一致,内容也是引魂升天,可说是姐妹篇。
唯一遗憾的是,子弹库1号墓1942年盗掘时,极其珍贵的战国楚帛书竟然被当作一块“手帕”,免费赠给了文物贩子,尔后又辗转流落到美国,被一个古董商收藏,现存放在华盛顿的赛克勒美术馆,成为该馆的“镇库之宝”。目前,这幅全世界现存最早的帛书依旧孤悬海外。
秦代算数教材《数》岳麓书院花150万元从香港买回
里耶秦简出土之前,想要完整了解秦王朝那段历史,对于史学家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现在,36000枚秦简,几十万字的文献资料,约可将往事条分缕析了。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还收藏了2098枚极为珍贵的秦简,其中《数》书更是被列为不可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岳麓秦简得来不易,充满了波折与传奇。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胡平生在北京见到一批竹简,初步判断是秦简。当时文物商人索价计600多万元。2006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副院长陈松长于香港见到同一批竹简,并断定竹简应不会晚于汉初。由于文物商人报价是每枚竹简1500-2000元,数量将近2000多枚。近300多万的价格,是湖南大学力所不及的。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与香港文物商人达成协议,以150万元进行收购。2007年12月10日,竹简送至湖南大学。2008年8月,香港一位收藏家将其所购藏的少量秦简76枚,无偿捐赠给了岳麓书院。简的形制、书体和内容与第一批相同,应为同一批出土。秦简所属年代初步确认为公元前212年。
由于是盗掘,出土地和墓主等信息未详。根据简文中有官员出使的记载,以及出现在简文中湖北境内的古地名判断,竹简可能在湖北出土。胡平生认为,“初步推测,当初拥有这批秦简的主人,也就是墓葬的主人,应该是当地的一名从事法律工作的官吏。后来这批秦简被盗墓分子发现,而后很可能经过走私等途径辗转流失到香港。因此,它真正的‘出生地’将永远成为一个谜案。”
竹简文字都抄写于竹黄一面,抄写文字有八种以上的字体风格,由此猜测是由多位抄手抄写。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七大类,而对秦简《数》书进行研读之后,得出的结论令人振奋。
《数》书中保存着很多古算法的最早例证,如里田数、勾股等,甚至还有对物理学“比重”观念的应用,这些古算法可能产生于周秦之际甚至更早,这使人们对周秦之际的数学发展水平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数学史的相关部分也将改写。
专家们还推断,《数》很可能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蓝本,很多算题都可在《九章算术》中找到对应,有的实为同一题,说明从《数》到《九章算术》有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极可能是秦代的算数教材,一些同级算题的条件数据设计得由易到难,还会写出方便教导初学者的乘法口诀,而且没有发现术法、计算上存在确实的错误,是一本十分严谨的数学著作,很可能经过仔细编纂校订,这也是作为教材必须具备的。
西汉黑漆朱纹六博具它引出“吴楚七国之乱”
经常玩桌游的人对多面骰子一定不陌生。不过多面骰子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十八面的骰子了。如果你曾经认真地观看过马王堆汉墓文物展,或许还会记得一只黑漆朱纹的四方盒子,盒外为黑漆,内为朱漆,盖顶锥画飞鸟、云气,并杂绘几何图案,里面就放置着古老的“六博具”,包括博局、棋子、象算、博茕等物,隐约可以想见博弈的紧张欢乐。
六博戏早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有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
何谓六博?“博”指博箸(木竹削制的细木条、木棍),一套博具中有六根箸,故名“六博”,除箸外,对博双方还各有六枚棋子。博茕即骰子,为球状十八面体;棋盘称博局,方形的博局上凿出T、L、V形状的曲道,曲道又源自我国古老的卜筮,依占筮推衍出相生、相克、生门、死门等局,博弈双方行棋之前要先投箸,根据投箸的结果决定行棋的步子。六博的最高境界,便是古人所云“博尽开塞之宜,得周通之路”,意即博弈的一方既要得自己的通路,又要博开对方之塞。可惜,具体的玩法早已失传。
六博虽是益智游艺,但有时也会引起博者争道互不相让的情况,导致大打出手,闹出人命,甚至掀起战乱。《汉书·吴王濞传》记载,吴太子与皇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提吴太子,杀之”。原来西汉文帝时期,吴国太子刘贤与皇太子饮酒,玩六博,吴太子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敬。皇太子一怒之下,拿起棋盘就砸了过去,吴太子当场毙命。尸首运回吴国后,吴王刘濞气得大骂朝廷,从此不行藩臣礼节,埋下逆反之心,最后以“清君侧”为由,扛起了反旗,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吴楚七国之乱”。
据现代棋史学家研究,六博棋这种古老的棋戏实际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例如象棋、国际象棋等,都是由六博棋逐渐演变改革而成的。
但是自汉代以后,六博开始衰落。至三国时期,竟已受到世人的厌弃。隋唐时期还有博戏的记载,隋唐以后便逐渐失传。有学者分析,大概是因为六博棋后来衍变为靠侥幸取胜、掷骰行赌的用具,自身失去生命力,远不如围棋那样充满魅力,启智生慧。
六博戏战国时很流行,秦汉墓中,曾多处出土,皆不全。唯有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六博具,是局、筹码、棋、骰和博具俱全,制作工艺精美,实为难得。更可贵的是,与它同墓出土的还有一份“遣策”(登记随葬品的简册),记录了各物名称以便对照。这恐怕就是西汉黑漆朱纹六博具的珍贵之处。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出国(境)展览管理规定》。规定包括:文物出国(境)展览组织者的资格、项目的审批权限、工作人员的派出等内容。按照规定,下列文物被禁止出国展览:
1、历代出土古尸
2、宗教场所的主尊造像3、质地为象牙、犀角的文物
4、元以前书画、丝作品5、宋、元有代表性的孤品瓷器
2002、2012、2013年分三个批次公布了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单,第一批64件;第二批37件全是书画作品;第三批94件,分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四个部分。
其中我省文物: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晚期)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晚期)
直裾素纱褝衣(西汉)
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四羊方尊(商)大禾方鼎(商)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唐)
神兽纹玉樽(西晋)
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西汉)
黑漆朱绘六博具(西汉)秦简《数》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西汉)
参考书目:
《帛书、帛画出土记——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的盗掘与再发掘》作者傅举有
《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价值》作者肖灿
鸣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冰
责编:谭思敏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