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行皖江|新湖南走进安庆:品黄梅调探徽文化

彭彭   新湖南客户端   2016-06-23 22:35:51

6月23日上午,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和新湖南客户端等全国22家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编辑记者齐聚合肥,“端行皖江——全国移动新闻客户端编辑记者安徽采风活动”正式启动。在接下来6天时间里,新湖南带你一起,走进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池州五市,沿着八百里皖江,阅遍美丽安徽。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6月26日晚,安庆再芬黄梅公馆中,当熟悉的黄梅腔响起,观众席中涌起响亮的掌声。黄梅腔情韵悠长,戏曲的魅力令每个人动容。

“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清人王浣溪诗句中所描述的即是诞生于地处淮水之侧,长江之滨的安庆市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6月26日,“端”行皖江采风团一行乘车抵达古城安庆,一探宜城近年来在唱响黄梅戏,打好徽字牌,传承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名城之路上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

素有“千年古城、文化之都、戏曲之乡”美誉的安庆市,既得南北风气之先,又受黄梅烟雨熏染,占尽天时地利,遂产生了婉转曼妙的黄梅曲调。位于安庆市莲湖风景区内的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即是全国唯一一家黄梅戏专题博物馆,而采风团也从这里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安庆之旅。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开放于2009年10月,展厅面积达3000平方米,自开馆以来,已免费接待海内外观众逾四十万人次。“可以说,这里既是安庆市重要的对外文化窗口、也是收藏、展示、研究黄梅戏艺术遗产的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展厅内,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介绍资料引得采访团成员不时驻步停留,细细研究,黄梅戏大起大落的百年发展历程让观者为之动容。而精美考究的戏服、道具及乐器,也让记者们直称震撼,连声惊叹,“直为黄梅戏舞台和表演艺术的非凡魅力所折服。”

据了解,为了改变传统博物馆展览庄严肃穆的教育氛围,达到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效果,馆内使用了大量场景复原的展示手段,并大胆采用包括交互式触摸背投大屏幕系统、雾幕投影、幻影立体成像、移动触摸屏等多种高科技视听设备为辅助手段以帮助观者进入黄梅戏世界。展馆内设置的以《天仙配·路遇》、《徽州女人》第一幕《嫁》和农村露天黄梅戏电影等场景复原就让记者有如身临其境。

《夫妻观灯》表演照

“九龙盘柱灯十盏,十全十美满堂红……”传统小戏《夫妻观灯》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许;《戏牡丹》故事简短精炼,唱腔优美,诙谐有趣,不时引得观众大笑;《巧嫂卖瓜》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形象丰满,温情而不失教育意义……走出博物馆之后,对黄梅戏有了初步了解的采风团成员意犹未尽,遂于晚间冒雨赶赴位于菱湖南路的再芬黄梅公馆,以求入其乡,听其声,现场感受黄梅戏的文化感染力。

“黄梅腔皖韵悠长,雅俗共赏,街头田间,几乎人人都能哼唱。黄梅戏已经深入安庆文化的精髓中去了。”有记者如是说。在这个黄梅雨季,采风团也好不容易偷得浮生半日闲,争先恐后地醉倒在了戏曲之乡的婉转曼妙中。

据了解,再芬黄梅公馆是由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创意策划完成的一项旨在打造既富有历史气息,又具有风华内涵和时尚格调的戏曲沙龙项目,旨在传承黄梅戏文化,为戏迷提供可近距离欣赏表演的场所,以期进一步扩大安庆黄梅戏文化影响。再芬黄梅公馆的这种努力,也或为安庆唱响黄梅戏,打好徽字牌,建成中国城市西区文化地标提供了一种发展经验与思路。

《戏牡丹》表演照

《夫妻观灯》热闹喜庆,细腻地表现出生活之美、人物之美;《戏牡丹》诙谐幽默,演员灵动娇俏的表演获得一阵叫好;《巧嫂卖瓜》朴实生动,引人深思;当《天仙配》耳熟能详的旋律响起时,一段段经典对唱选段,更收获掌声连连。

《巧嫂卖瓜》表演照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安庆这座城市,带有黄梅戏特有的芬芳。街头田间,几乎人人能哼上一两句。采风团有记者忍不住评价:“黄梅戏已经流入了安庆文化的精髓里。”

为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做大安庆文化产业,黄梅戏曲艺术家们在不断创新求变。再芬黄梅公馆由著名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创办,观众可近距离欣赏表演,将休闲雅聚和观赏演出融为一体。表演者和观众声气相通,互相感染,欣赏者可感受到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甚至眼波,深深陶醉其中。

【城市亮点·安庆】

除了黄梅戏,安庆,这座城市还孕育出了无数享誉世界、叱咤风云的历史文化名人。

独秀两子齐英烈:陈延年、陈乔年

陈延年(1898—1927)为陈独秀长子,陈乔年(1902—1928)为陈独秀次子,均出生安庆。1925年6月,陈延年和邓中夏、苏兆征等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1927年6月,江苏省委机关被反动军警包围,延年不幸被捕,被乱刀砍死。 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在上海龙华枫林桥畔英勇就义。牺牲前,监狱中的战友为他即将被害十分难过。

陈乔年却仍然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年)著名物理学家,“两弹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怀宁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持一颗圣洁的心:海子

(1964~1989)原名查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庆怀宁人,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9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

(1895-1967)现代著名作家。安庆潜山人。其代表作品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等。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

中国美学开拓者:朱光潜

(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庆桐城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著名黄梅戏艺术表演家,安庆桐城罗岭人。

其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誉为“严派”。原名严鸿六,十岁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

黄镇

(1909-1989)外交家。安徽桐城(今枞阳)人。历任外交部副部长、宣传部第一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等。

邓石如

(1739-1805)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安庆怀宁人。精四体书,有《完白山人印谱》等行世。

李公麟

(1049-1106)北宋中国第一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州(今安庆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刘若宰

(1595~1640) 字胤平,号退斋,安庆石牌区平山大塅人,明崇祯元年(1628)文科状元、书画家。刘若宰出生于书香门第,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擅长书画,楷、行、草书均精绝。

方苞

(1668-1749)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今枞阳)人。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等。

张廷玉

(1672 -1755 )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

程长庚在《群英会》饰演鲁肃

徽班领袖:程长庚

(1811-1880)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安庆潜山人。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文武老生,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他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安庆人文荟萃,千百年来,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名人辈出。他们的精神正激励着现在的安庆人大胆创新、奋发向上,千年古城安庆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湖南综合自:中安新闻、海豚新闻、今日头条





“端”行皖江|新湖南走进铜陵:古铜城“熔旧铸新”

说到铜陵,绕不开"铜都"这个名字。铜陵是中国最早的产铜地之一,其矿冶历史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延至当代,数千年绵延不断。6月25日,"'端'行皖江"铜陵第一站,采风团来到铜陵博物馆,感受内涵丰富的青铜文化。

走进铜陵博物馆,色泽艳丽的铜矿石标本吸引住了采风团的目光,记者编辑们纷纷停下脚步拍个不停;循环播放的冶炼铜矿3d场景,逼真立体,采用现代高科技展示方式模拟采冶铸场景,再现古铜都铜陵三千多年的悠久灿烂的采冶铸历史和遗韵;走到"镇馆之宝"饕餮纹爵和饕餮纹斝前,编辑记者们屏住呼吸,感受文物之美;触摸着真实的古代炼渣,有记者笑言:"我穿越了!"

铜陵博物馆新馆是以铜文化为主线,全方位展示铜陵在青铜文明史中的地位、铜文化发展以及铜产业兴盛与未来的专题博物馆。馆内展陈主体为铜文化,并辅之以陶瓷展、木雕展。铜文化主要由青铜文化主题展、惠世天工铜工艺精品展组成。通过铜的开采、冶炼等场景的再现、历史文物的陈列,以及多媒体的展示等,反映铜陵三千年的青铜文明。

25日下午,"'端'行皖江"走进铜陵金威铜业有限公司和铜陵格里赛铜冠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近距离感受铜陵市铜产业的活力。



铜陵金威铜业有限公司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全资子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安徽省“861计划”重点项目,金威铜业是世界最宽与最小厚度铜板带产品制造商之一,产品最大宽度为1250mm,最小厚度为0.05mm,产品性能均一性居世界领先水平。



铜陵格里赛铜冠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由铜陵有色集团股份公司与法国格里塞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中法合资公司。该公司属于国际尖端新技术企业,一期项目为两条生产线,总投资1.63亿元,年产异性铜带和铜合金带3000吨,未来年产6000吨。产品广泛应用于高品质要求的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军工等领域。

铜陵格里赛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高端异形电子铜带产品生产领域的空白,将打破同类产品过去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我国铜加工技术向国际尖端领域迈进。

25日下午,端行皖江采风团来到乐凯特科技铜陵有限公司。

乐凯特公司主要产品为高密度多层线路(HDI),该产品是应电子产品轻量化、超薄化的需求产生,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网络通讯、汽车、航空航天等产品。产品利用双面板或多层板为核心,再于其上逐层制作线路以提高密度并降低厚度,制作过程需采用影像转移、镭射钻孔、电浆挖孔、化学蚀刻等方式,使各层间可以进行立体连接并有高密度配置,具有线路密度高、电气特性好、设计效率高等特性。

6月25日下午17时许,“端”行皖江的编辑记者们赶到铜陵采风的最后一站——天下生肖乐园。铜陵天下生肖乐园是以生肖文化为主线,以民俗文化为内容的集旅游观光、文化考察、学术交流、度假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国际化旅游园区。这里是生肖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基地,是生肖文化展示和表现的博览中心,是人们朝圣生肖文化,关注人生命运的理想家园。

天下生肖乐园的生肖仙境,吸引很多人和生肖动物拍照。

天下生肖乐园的生肖仙境,吸引很多人和生肖动物拍照。

天下生肖乐园里的礼品屋里,摆放着陶艺生肖动物。

内容综合整理自:海豚新闻、中安在线




【城市亮点·铜陵】

全国最独特的书屋 居然"悬浮"在长江上!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在铜陵市滨江生态公园

有一座面朝长江的书屋

它原是江边的一座废弃码头

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全公益性市民书屋

他们称之为阅读点

。。。。。。

摄影:晨影

摄影:晨影

码头书屋建筑面积为516平方米,采用玻璃幕墙,将建筑“悬浮”在旧的长江码头之上。

造型过程

造型过程

阶梯阅读区

阶梯阅读区

多喜欢来码头书屋读书的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书屋,也是观景台。

多喜欢来码头书屋读书的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书屋,也是观景台。

摄影:@老炮叔叔

摄影:@老炮叔叔

毛石和混凝土砌筑的码头长宽约40米*14米,设计中32*14米的书屋主体钢结构框架被6根钢筋混凝土柱子支撑在码头上,架空建筑形体的底层为原有码头空间,中层是书屋的阅览空间;顶层是观江平台。

进入中层的书屋需经过一条倾斜的栈道,主入口旁的天井内设置一部钢楼梯与下面的原码头面连接。建筑另一侧倾斜的草坡中设有枕木踏步,通往屋顶。

进入中层的书屋需经过一条倾斜的栈道,主入口旁的天井内设置一部钢楼梯与下面的原码头面连接。建筑另一侧倾斜的草坡中设有枕木踏步,通往屋顶。



运用钢结构玻璃幕墙,将建筑“悬浮”在旧码头上,营造出下、中、上三个观江平台。下层静思、中层阅读、上层观景。

运用钢结构玻璃幕墙,将建筑“悬浮”在旧码头上,营造出下、中、上三个观江平台。下层静思、中层阅读、上层观景。

喜欢看书的人可以在这里呆上一天,水免费,无线网全覆盖,还可以好好地欣赏江景。

光线毫无遮挡,原始而直白,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户照射进来。

光线毫无遮挡,原始而直白,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户照射进来。

它的外观简单得有些神秘。当你走进去,你能感受到属于它的光线、风和声音。

它的外观简单得有些神秘。当你走进去,你能感受到属于它的光线、风和声音。

这里有空调、热水等,共有5000多本图书可供免费借阅。

这里有空调、热水等,共有5000多本图书可供免费借阅。

图书馆室内空间是沿三面环绕的书架墙展开的,书桌紧靠书架布置,靠窗的落地玻璃满足观江的需要,书架墙的内部围合出一个由阅览室向码头表面跌落的“阶梯阅读区”,该空间的吊顶是一个竹装置——“倒置竹山水”。

图书馆室内空间是沿三面环绕的书架墙展开的,书桌紧靠书架布置,靠窗的落地玻璃满足观江的需要,书架墙的内部围合出一个由阅览室向码头表面跌落的“阶梯阅读区”,该空间的吊顶是一个竹装置——“倒置竹山水”。

剖面

剖面

剖面

剖面



“端”行皖江|新湖南走进芜湖:“智造”加速跑

“端”行皖江采访团结束马鞍山之行后,6月24日上午顺利抵达第二站江城芜湖。雨中的芜湖,“半城山、半城水”,别有一番风情。

芜湖历史文化悠久,区位优势明显,人居环境良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它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它还是中国欢乐城市,一座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

在这里,采访团先后参观了芜湖航空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奇瑞新能源汽车、中联重科机械等,深切感受到芜湖的产业发展速度。

【芜湖航空产业园:"飞"出新天地】

芜湖航空产业园是芜湖抢抓国家开放低空空域、航空产业跨越发展战略机遇,培育重要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标志产业园。

在产业园,记者编辑们近距离观看打磨制作、组装机身等飞机智造工序。

据了解,芜湖航空产业园依托芜湖宣城民航机场和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以航空港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通航产业和临空经济,规划机场专用区、空港物流园、飞机整机制造区、航空装备制造区、航空维修专区、通航运营服务区、航空主题公园(航空小镇)等功能板块,力争把芜湖航空产业园建设成为华东通航网络运营区域骨干枢纽和国家级通用航空制造业基地。

该产业园生产的飞机多用于教学、旅游和飞行爱好者体验。新研发的两款机型:DA42双发四座和DV20单发4座 ,轻便灵活,整机价格在400万左右。产业园所生产的飞机多销往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家,年产量400架。

【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安徽“智造”新名片】

走进芜湖机器人产业园,“芜湖智造”的飞速发展让人惊叹。

一位身穿亮黄色外套的“工人”,精确捡起掉落在桌面上的饼干;传送带上源源不断地传送物品,一只不知疲倦的“巨臂”正不断地分拣着……他们其实都是芜湖“智造”机器人。

记者了解到,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批复安徽,加快发展以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目前,国家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规划了总面积5300亩“国家芜湖机器人产业园”,建设有5.7万平方米的机器人孵化器,同时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芜湖县布局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从这里“走”出去的机器人们,被广泛推广到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家电行业、机床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及日化行业等,正打造机器人产业的“安徽力量”。

【奇瑞新能源:酷炫的“芜湖模式”】

采访团的记者编辑们刚走进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便被一款外形酷炫的无人驾驶新能源小车给吸引住了。这辆名叫“@ant小蚂蚁”的全铝车身新能源电动车的车门打开时,像一对振翅欲飞的翅膀。

据介绍,这台纯电动的"小蚂蚁"为未来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能源与移动解决方案,用户可通过网络来呼唤它,即可被带往目的地,同时还可进行无线信息传输等操作。

而这台贴着“中南海示范车”标示的新能源小车,据奇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它有10辆“同胞车”正在中南海里做着传输文件的工作。

【中联重科:创新引领“领头羊”】

在芜湖,有一家企业被称作安徽现代农业机械产业的“领头羊”。从这里运出的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它就是总部在长沙的中联重科。

在热火朝天的生产线上,采访团的编辑记者们感受到了中联不断涌动的新动能。

在小型拖拉机组装线上,整机组装完毕后,工人会把马力开足,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在发运场,一台台整齐排列的拖拉机正整装待发。这些机械将被发往土耳其及匈牙利等欧洲国家,除出售产品外,更提供"量身定做"的农业全程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

中联重科农业机械作为安徽省农业装备产业布局的战略平台,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成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商。2015年,在全国农机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联重科农机业务逆势上扬,销量增长比例超过两位数,预计2016年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速。


【城市名片·芜湖】

芜湖市现辖四县四区,总面积6026平方公里,人口385万。

芜湖历史文化悠久。芜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古代芜湖得两江交汇、舟辑之利,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发达。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始称芜湖。南唐时即有“楼台森列”、“烟火万家”之称,宋代冶炼业走向鼎盛,明代成为当时的全国印染中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近代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芜湖区位优势明显。芜湖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有5条铁路、3条国家高速公路在芜湖境内交会,宁安高铁、合福高铁建成通车,商合杭客运专线已开工。芜湖拥有近200公里的长江岸线,芜湖港是长江溯江而上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年货物吞吐量达1.2亿吨。

芜湖人居环境良好。芜湖境内山峦叠嶂,江河密布,湖泊纵横,素有“半城山、半城水”的美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平方米。拥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10所高校,省级以上科研机构200多家。近年来,芜湖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四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芜湖产业发展迅速。芜湖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成员,现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个支柱产业。以奇瑞汽车、海螺集团、美的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加速成长。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国家试点或省级基地,通用航空、新材料产业培育初见成效。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建有芜湖方特欢乐世界、梦幻王国、水上乐园、东方神画4个高科技主题公园,正在打造中国欢乐城市。有41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芜投资兴业。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占全省比重超过11%(面积、人口约占全省5%)。“十二五”期间经济平均增速12.5%,居全省第一。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坚持“向东看、往东比”,突出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着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努力走出一条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力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彭

新湖南综合中安在线、海豚新闻


“端”行皖江|新湖南走进马鞍山:青山秀水 皖江“弄潮”

6月23日上午,“端”行皖江移动客户端编辑记者采风团来到活动首站马鞍山市,走进郑蒲港口。

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水路交通十分发达,郑蒲港建成后将成为长江内河第四大港,目前正在打造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实现“到马即海”。

(马鞍山市港航局人头矶执法基地

郑蒲港新区于2012年1月4日成立,总面积225平方公里。安徽省政府批复新区发展定位是“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着力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皖江城市带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晋亮向“端”行皖江采风团队的编辑记者们介绍园区情况。

滨江新区地处马鞍山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面积17平方公里。辖区内人文自然景观众多,由此孕育了马鞍山独特而卓然的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辖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长江岸线12公里,3000亩临江原生态杨树林。

滨江文化湿地公园位于城区西部沿江,规划占地约3400亩。公园临江而建、环江布局,视野开阔、景观众多。




【城市名片·马鞍山】

马鞍山人吟着诗、唱着歌,见证文化之城的成长

这里是诗仙李白的终老之地,这里是楚汉相争刀光剑影最后的战场,这里还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钟情之所,这里是中国诗城——马鞍山。

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沐浴着诗风,享受着文化,诗意弥漫,幸福十足……

诗城马鞍山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钟情之所,有着太多浪漫气息,它是一座浪漫之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诗歌的融入,则赋予了诗城马鞍山更多的灵性。它是一座灵动之城,拥有诗歌灵性的文化之城又无疑是幸福的……

“徜徉在一半山水,一半诗歌”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李白在这里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千古名篇。从《千字文》到《卜算子》,再到《陋室铭》,名篇至今朗朗上口、诵读声萦绕千年,似乎细细诉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思江东之风物,恋诗仙之风骨,成就了一座城市与诗歌的千年情缘。

是文化底蕴孕育出了马鞍山的诗意品相

除李白之外,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曾巩、王安石、李之仪等600多位诗人雁阵般栖居于江东这片诗灵之地,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

鉴于此,早在1989年,马鞍山就开始举办中国国际吟诗节。2005年,启动第一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每年的诗歌节期间,马鞍山名家荟萃,高朋满座,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诗人、学者来到这里,通过这种盛会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激荡,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将诗歌文化传承和发扬出去。

经过20余年的积累,中国李白诗歌节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也成了马鞍山城市的重要标志,让这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且行且长。

是文化自觉衍生出了马鞍山的诗意氛围

古人用诗抒情,同样用歌咏意,深厚的诗文化氛围,极大地激发了马鞍山地区的文化热情,其中,广泛流行于皖东长江南岸的“当涂民歌”是马鞍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这一地方民歌从几千年前的农耕时代,经过历代艺术加工后,经久不衰。2010年2月5日,当涂县实验学校音乐教师张红燕凭借一曲当涂民歌《请到当涂歌乡走一走》,不仅唱到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而且还一举获得了金奖,把当涂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到了全世界。

江水滔滔,百舸争流。行走在长江之畔,看一看采石矶的美景,听一听文人骚客的沉吟,又或是与街坊四邻聊一聊诗歌节的盛况,在这样一座江水之滨的城市里,过这样一种有诗意的生活,大不一样。围绕这座城市,人们能想到的古诗不胜枚举。历代的文人骚客也都毫不吝惜用最美丽的辞藻描绘着这座城市。如今,马鞍山俨然成了“文化之城”这个称号的最佳写照。

责编:彭彭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