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者为师:曾国藩向黄庭坚学诗文

  凯风网   2016-06-03 09:11:40

文丨陈华荣

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国藩,对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推崇备至,顶礼膜拜,坚持一生学习黄庭坚的诗文,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成为晚清江西诗派的“领头羊”和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今江西修水县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久远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黄庭坚在仕途上没有多大发展,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以诗歌独领风骚,在当时就获得了天下人的赞许,成为与苏轼并称“苏黄” 的文化大腕。现在传世的诗有一千八百多首。黄庭坚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句中眼” 、注重用字、讲究章法、重视句法等诗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的诗体——“山谷体”,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指南。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曾国藩之前的中国诗人、文学家多如星辰,为什么曾国藩却偏偏对黄庭坚的诗文推崇备至、情有独钟呢?他又有什么“获得感”呢?

一是曾国藩视黄庭坚为异代知己。黄庭坚的诗受杜甫、韩愈影响最大,而这两个人恰恰也是曾国藩最钦佩和喜爱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八月,曾国藩在给弟弟们的信中说:“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韩愈)及苏、黄一辈人与吾发狂言者”。他将黄庭坚与韩愈、苏轼并举,视为自己学诗的楷模,当作自己的异代知己。对于黄庭坚的诗集,他都含英咀华,一遍遍悉心钻研,在自己创作的《求阙斋读书录》中,对黄庭坚的诗细加赏评,多达一百四十三首。

二是曾国藩敬重黄庭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品。宋哲宗时期,黄庭坚负责撰修《神宗实录》。这本《神宗实录》对黄庭坚来说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撰修《神宗实录》有功他被提拔为起居舍人,三年后出任宣州知州。后来他又因在《神宗实录》中所写的“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摊上了“文字狱”这件大事,罪名是“大不敬”,被皇帝先贬到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彭水),后又把他流放到戎州(今四川宜宾)。被流放蛮夷之地,亲友无不为他担心,黄庭坚却淡然地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三是曾国藩推崇黄庭坚的诗文,使自己成为清末江西诗派的“领头羊”,有了“获得感”。据施山的《望云诗话》中记载:“今曾国藩酩嗜黄诗,诗亦类黄,风尚一变。大江南北,黄诗价重,部值千金。”形象地描述了曾国藩推崇黄诗转移一代文风的社会影响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由于曾国藩无与伦比的政治、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晚清宋诗风大盛,人们纷纷效法、趋之若鹜。其友人何绍基、莫友芝、郑珍等都极喜黄诗,后来在曾国藩的带动下,形成了新江西诗派,这是中国旧体诗歌的余响。曾氏以后,陈衍、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等人成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这一派的凋落,也标志着中国旧体诗日薄西山。

韩愈在《师说》中云: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曾国藩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写作,哪怕是在戎马倥偬、政务缠身之时,仍然手不释卷,笔耕不缀,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包括奏稿、日记、诗文、书信、读书录等,大约一千五百万字,实现了古代文人士子“立德、立言、立功”的“中国梦”,确实值得当今读书人学习和敬仰!

责编:毛晓红

来源:凯风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