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湖南大学:尊前谈笑人依旧

  新湖南客户端   2016-08-13 21:48:09

湖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976年的岳麓书院和创建于1897年的时务学堂,迭经清末民初的学制变迁,终于在1926年完成了从书院到大学的历史性转型,开始新的教育文化使命。这一时期,也正是主席在长沙求学与革命的重要时期,他的学习生活与革命历程必然与湖南大学及其前身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谨此略述主席与湖大的点滴故事,既是对千年学府的校史回溯,也是对一代伟人的深切缅怀。

1.1912年入读湖大前身之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

在 《西行漫记》一书中,主席曾口述了他1912年前后在长沙的求学经历,成为研究他与湖大渊源的最真实记录:“有一天我读到一则把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说得天花乱坠的广告。它是政府办的,设有很多课程,而且我听说它的教员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我决定最好能在那里学成一个商业专家,就付了一块钱报名,然后把我的决定写信告诉父亲。他听了很高兴。我父亲很容易理解善于经商的好处。我进了这个学校,但是只住了一个月。我发现,在这所新学校上学的困难是大多数课程都用英语讲授。我和其他学生一样,不懂得什么英语;说实在的,除了字母就不知道什么了。另外一个困难是学校没有英语教师。这种情况使我感到很讨厌,所以到月底就退学了。”2007年,许康教授发表了《毛主席是湖南大学(商科)的校友》一文,指出毛主席就读的这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正是1926年合并成立省立湖大的三所专门学校之一的湖南商业专门学校,毛主席真正是湖大(前身湖南商专)的校友,尽管在校时间与在湖南省立一中一样,都只有短短的一个月。

2.1915年拟报考湖大前身之一: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收录了主席1915年6月25日邀请其友人湘生一同报考湖大前身之一———湖南高师的信:“适得高等师范信,下期设招文史两科,皆为矫近时学绝道丧之弊。其制大要与书院相似,重自习,不数上讲堂,真研古好处也。吴校长,即作训学生辞者,教习闻皆一时名宿。阅其招学通告,固自与他不同,吾意与足下宗旨相合,可来考乎?寄上通告一纸,伏乞详詧。”信中提到的吴校长,名嘉瑞,长沙人,光绪十五年进士。任高师校长时,用朱子《白鹿洞书院学规》管理学校,颇为青年毛泽东赞赏,由此可见主席对书院教育模式之认同,亦可探知其教育思想之趋向。遗憾的是,主席最终没有就读于高师,而蔡和森、邓中夏则于是年秋考入高师文史科。

3.1919年在商专主编《湘江评论》:寓居湖大筹备处

《湘江评论》是五四运动时期闻名全国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主席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主编《湘江评论》之地,即在湖大前身之一的湖南商专。关于这一段史实,商专学生易礼容曾回忆:“1919年2月,毛泽东从北京回到长沙,当时商业专门学校学生彭璜任湖南学生联合会会长,由他出面商请毛泽东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定名《湘江评论》。学联会设在长沙落星田商专校内,学校头门墙壁上高高挂起木刻湖南学生联合会会牌。毛泽东住宿在商专教员宿舍内。”自1919年7月14日创刊起,一个多月内,主席在《湘江评论》前4号和临时增刊共发表文章41篇。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得亲自上街叫卖。8月中旬,第5号刚印好,尚未发行,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派军警闯进商专,查封《湘江评论》,悍然解散湖南学生联合会。主席在一师的同学蒋竹如曾撰文回忆:“我们事先得到了风声,把学联的文件、印章和未卖完的各期《湘江评论》,一篮一篓地转移到河西的湖南大学筹备处去了。学联虽被封闭了,但我们并未为军阀张敬尧的淫威所吓到。从此以后,毛泽东同志和学联其他负责人搬到湖大筹备处,继续进行革命活动,对张敬尧的黑暗统治,进行揭露和抨击。”

4.伟人表侄、湖大校友:王德恒烈士

1926年2月,省立湖南大学正式成立,主席最尊重的表兄、湖大校友王季范先生出任法科学监。后来,王季范的独子王德恒成为湖大政治经济系 1936届校友,并与同为中文系1936届校友的萧凤林喜结连理。抗战爆发后,王德恒在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代表徐特立的安排下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经表叔毛泽东批准,王德恒留延安工作。1940年春,王德恒从抗大毕业,并经另一位表叔毛泽民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王德恒随八路军南下支队回到故乡湖南,以湖南修业高级农业职工学校教员身份开展地下活动,过家门而不入,星夜兼程去桃源开展工作。不久,他在回长沙途中即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惨遭杀害,年仅三十岁。噩耗传到延安,主席深感悲痛。但因事关机密,他未将王德恒牺牲的消息告知表兄。直到1950年9月21日,王季范应主席之邀由儿媳萧凤林、孙女王海容、孙子王起华陪同北上省亲,才从主席口中得到独子为国壮烈捐躯的噩耗。

5.1950年为湖大题写校牌:“湖南大学”

1949年10月14日,毛主席为了解时任湖南大学教授罗章龙的情况给湖南省委发电,“湖南大学教授罗仲言即罗章龙来信,申述他自被开除党籍后十七年中从事教育和著述工作的成绩,说他并无危害党和革命的行为。请派人至湖南大学调查是否属实电告。”这段电文,成为迄今所见解放后领袖与湖大渊源的最早一则史料。

同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任命的第一位大学校长。李达为湖大留下的最宝贵的有形资产,应该要算他请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湖大校名了。关于这段史实,当时的亲历者李传秾校友曾回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学生会主席,他曾大胆地向李达校长提议将湖大改名为毛泽东大学,并以学生会的名义将建议写入一封未封口的信里,李达后来将这封信交给了主席。主席看了后,笑着说:“坚决执行党的决议,不得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那能给湖大题个校名吗?”李达问。主席爽快地答应了。1950年8月20日,主席复函李达,题写了三个校名供湖大选择。李达收到主席的复信及题字后,立即打电话通知当时正在北京参观学习的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涂西畴赶到住地观看,并要涂西畴尽快回校,把主席的题字向全校宣布,遵照信中所嘱,把题字精确放大,用最好的红漆和金粉做成校匾,悬挂起来。涂西畴第二天即携带主席墨宝离京返校。1951年1月1日,学校在岳麓书院正门举行了隆重的校匾升悬典礼。

6.1951-1952年指导李达撰写“两论”解说:三次致信李达

李达在繁重的校务和社会工作之余,仍孜孜不倦地从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宣传。1950年底,毛主席的《实践论》重新发表,李达立即向湖大师生宣讲这篇著作,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先后发表《<实践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怎样学习〈实践论>》等文章,又撰写了《<实践论>解说》一书。1952年4月,毛主席的《矛盾论》重新发表,他又以饱满的热情向湖大师生宣讲,并发表了《〈矛盾论>———革命行动和科学研究的指南》等论文,撰写了《<矛盾论>解说》一书。

《〈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两部著作,是在主席的关怀与指导下写成的。李达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解说得更准确,每写完一部分,就寄给主席审阅修改。主席认真阅读,亲笔修改,并于1951年3月27日、1952年9月17日、1954年12月28日三次致信李达,高度赞扬他所作的工作,指出:“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作用”,建议“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通俗宣传,过去做得太少,而这是广大工作干部和青年学生的迫切需要,希望你多多写些文章。”李达在湖大撰写的两本《解说》及有关论文,是1950年代我国哲学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成果,得到了广泛传播,也显示了当时湖大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所处的先锋地位。

7.1952年为湖大重修爱晚亭题写匾额:“爱晚亭”

爱晚亭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兴建。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经常与蔡和森、萧三、罗学瓒等友人到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处重要的毛主席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后因年久失修,梁柱欹斜,行将倾圮,周遭杂草丛生,除由学习斋旁一小径可至外,别无正式游路。解放以后,为了方便群众瞻仰,李达向省政府建议重修爱晚亭。省政府同意拨款一亿元(折合现在人民币约一万元),委托湖大负责重修,由蔺传新教授设计,魏永煇教授领导施工。

为了美化爱晚亭周边环境,学校将原建于亭畔的教工宿舍拆除,另建房屋安置,并从和平斋前修一公路直达爱晚亭,又将爱晚亭的溪水按地势修建三座水塘,塘水清澈,与名亭相映照,且以水管引至校内,为当时数千师生的饮用水。省府所拨付的维修款难以完成此综合工程,不敷之数悉由湖大支付。1952年,整修完毕,焕然一新。9月17日,主席应李达之请,欣然题写“爱晚亭”匾额。李达在当年国庆日亦做《爱晚亭重修记》一文,并题写了亭畔的“枫林桥”和“清风泉”二匾。名山胜迹,从此共伟人不朽矣!

8.1955年重游岳麓:与杨树达教授在半学斋畅论文字改革

1955年6月20日,大雨初晴,回湘视察的主席提出要到湘江里去“拱一拱”,他从城北七码头乘船至猴子石下水,横渡湘江,畅游近一小时,才在牌楼口登岸。上岸后,主席随即乘车前往岳麓山。陪伴游览的有周小舟、程潜、杨树达、李烛尘、周世钊等人。当时的汽车只能开到白鹤泉,白鹤泉以上的道路尚未修好,只能步行。主席健步如飞,拾级而上,直登云麓峰头。下午二时,他与众人在望湘亭吃了顿湘味十足的午饭。饭后,下了一场小雨,路滑不便行走,主席在随行人员的建议下,只好改变去爱晚亭的计划,直接下山来到书院半学斋休息,并就文字改革问题征求杨树达的意见。

关于陪同游览的经过,杨树达在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述,周世钊则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题为《从毛主席登岳麓至云麓宫》的七律寄给主席。10月4日,主席复信周世钊:“惠书早已收读,迟复为歉。承录示程颂万遗作,甚感,并请向曹子谷先生致意。校额诸件待暇当为一书,近日尚未能从事于此。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正: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顺问近佳!”主席复信中提到的程颂万先生,曾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是书院二门“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一联的作者;曹子谷先生,即曹典球,曾任省垣实业学堂监督和省立湖大校长,二位先贤都是千年学府发展历程中不可忽略的标杆性人物。

(文/湖南大学校办公室 张泽麟)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