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湘潭人在美国百老汇上演中国传奇!央视做专题报道

  湘潭在线新闻网   2016-10-18 17:11:32

百老汇上演中国传奇的黎锦扬

10月13日,湘潭县中路铺镇菱角村长塘组,从晒满谷子的院内进入,黎锦明故居与杉溪学校的白底黑字,分明地印在土砖墙上。与长塘的运命相当,黎氏故居当年一分为九,除了“黎氏八骏”的老六黎锦明晚年回到这里居住,分到一处宅院外,其余八户,均被分给了黎家的邻居。

“黎氏八骏”,左一黎锦扬。

“当年的黎氏故居,比现在大多了。围墙有两进,长塘有一股活水注入,差不多绕了黎氏故居一个圈。”今年96岁的蒋冬初老人,他的父亲曾承包了黎家十几亩田,他小时候经常来到这处大宅院,对这处宅院及黎家兄弟,还依稀存有印象。

也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出了两个作家——老六黎锦明与老八黎锦扬。而老八黎锦扬是“黎氏八骏”中目前唯一一个在世的人。今天,我们就重点了解黎锦扬的传奇人生。

他浑身散发着传奇色调

“我母亲一生就是十二位,八男四女,我最小又是‘老来子’,为父亲所宠,长大变‘顽童’。”黎锦扬95岁时在《黎家的点点滴滴》中讲述。这位长大变“顽童”的“老来子”,浑身散发着传奇色调。

从湘潭到北京读中学,从西南联大毕业到云南边陲担任土司秘书,协助土司进行现代化改革,黎锦扬的人生充满着有趣经历。1944年,他到美国求学,获耶鲁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以写作为生。

这位当时年过九十五的老幺这样谈论写作,“对于写作,三成是基因,三成是努力,其余都是运气,但是我的运气多过四成。”这些运气,给他的人生抹上了传奇色调。

1941年日本攻缅甸时,当时黎锦扬在云南边疆土司衙门当英文秘书,土司让他赶紧逃,他便坐西南运输公司的车,一直逃到重庆。他把土司赠送的派克钢笔、打字机等物品拿到重庆黑市去卖。正好政府鼓励学生出国,二十元国币可以换美金一元,他换得美金将近三千,可以到美国再读三年书。这是黎锦扬称之为“好运之一”。没有如果没有重庆的黑市,他无法与美国结缘,更无法发生后来一系列的事情。



黎锦扬从文学写作领域,跃至舞台剧、电影等影视领域,这位华裔美籍现代作家,今年101岁,也是目前“黎氏八骏”唯一一位在世者。

《花鼓歌》与百老汇的关联

到了美国后,黎锦扬从耶鲁大学毕业,家里不再供养,一时又找不到工作。某天早晨,他被华文《世界日报》的一则征文启事吸引:“本报欲开设英文专栏,征稿一经采用,每篇5美元。”当时每天靠吃25美分一碗面条度日的黎锦扬大喜过望,回家编写英文文章。后来,他的一篇短篇小说《禁币》获得《作家文摘》短篇小说一等奖,奖金750美元。不久,他在移民局办了绿卡。

说到传奇,便要说到黎锦扬的《花鼓歌》与百老汇的关联了。黎氏后人黎舜童说,《花鼓歌》是黎锦扬的第一本小说。当时,纽约的主要出版社都退稿了,还有一家很有名气的出版社,编辑不看无名作者的稿子,便将稿子送给专门的看稿人。巧的是,这部小说落到一位八十岁老人的病床上,老人无力写一页纸的短评,在稿子上写了两个字:Read it,然后就离世了。“‘read it’,有翻译成‘可读’的,也有‘读它’的。”黎舜童称。

黎锦扬作品

《花鼓歌》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

“踏上轮船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就从960万平方公里缩成了小小一个唐人街,那短短250米就是他的天下,他的世界。他不愿意做美国人,不愿意说英语,不愿意让儿子娶外国女人。在美国文化这个汹涌的大潮里,他立誓做一个屹立不倒的顽石,上面刻满中华五千年的传统和厚厚的四书五经。”

美籍华人王戚扬一家在美国生活,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与摩擦,美国华人在两种文化交汇中的艰辛与迷茫,中西文化的交叉连同新旧两代人的冲突,在小说中一一显露。

《花鼓歌》出版后,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后来,《花鼓歌》被改编为歌剧,1958年10月,在波士顿首演,随后到百老汇连续演出了600场。再后来,《花鼓歌》又由环球公司改编为电影,获得了奥斯卡五项提名,得了三个金像奖。11年前,也就是2005年,《花鼓歌》被剧作家黄哲伦改编,重上百老汇。因为这部《花鼓歌》,黎锦扬因此一跃成为二战后最早一位以英文撰写中国人题材的华人作家。



一部小说吃一辈子

“一篇文章定居美国,一部小说吃一辈子,这就是黎锦扬在美国百老汇的传奇故事了。”黎舜童这样概述黎锦扬的传奇人生。

据黎氏后人黎广讲述,《花鼓歌》让黎锦扬在美国定居了下来,也将他的子女引上了影视剧制作的道路。黎锦扬的书房墙壁上,还贴着已经褪色的电影海报。“我这一辈子,的确都在吃《花鼓歌》的饭。”黎锦扬说。

“我的子女现在也会写一些剧本,大多是恐怖题材的,这个社会喜欢刺激的东西。”黎锦扬说。

即便是现在,黎锦扬仍然每天写作,这既是他的爱好,也希望如他的保健医生告诉他的那样,写作成为一项让大脑保持活力的最佳运动。这项“运动”,经常让他回到了年前时候的湘潭。

《花鼓歌》在旧金山上映时的海报

讲述他的湘潭记忆

“我记得那时候从湘潭到长沙,要在易俗河坐船,上船以前就有好多人在码头叫卖,因为坐船要坐六个小时,所以船上也有好多卖艺卖茶的,我喜欢点一壶几分钱的茶,坐在一边看他们唱戏,看老乡们扯家常。”2015年10月,黎广在美国见过黎锦扬时,反复听到这段回忆的讲述。或许,这是他的湘潭记忆中,最为动情的情景之一。

黎锦扬说,他最喜欢也最怀念的就是六哥,因为他(黎锦明)后来一直在湘潭的家里,也一直过得很清苦。1981年,黎锦扬回到中国,看望他的六哥黎锦明。“黎氏八骏”中的两位作家,最后一次相见。黎锦明的儿子黎泽浩称,后来黎锦扬曾寄过两次美金给父亲黎锦明,作为生活补贴费用。

黎氏八兄弟故居

记者手记

人类总是渴望通过艺术,表达人生的种种体验。文学便是其中一种。

今年101岁、现居美国的黎锦扬,1944年远赴美国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英文小说《花鼓歌》,讲述一个旧金山华人老辈与下一辈之间的生活与矛盾。

在《跃登百老汇——黎锦扬自传》(2008年9月黄山书社出版)一书中,黎锦扬曾写下与六哥黎锦明的事。“六哥是个天才画家,我们小孩子都争相收取他画的漫画。我最喜欢的一张画,画的是六个修女围坐于一张圆桌,注视着两只马蝇子,一只叠落在另一只身上。马蝇子还有表情。上面的瞪大眼,下面的笑眯眯。我们问马蝇子在干吗,六哥说它们在找乐子。”

在偶尔遇见一只公羊爬在另一只羊背上,做一些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情时,黎锦扬问其他年长者,回答的总是“它们在运动,有什么好看的。”这时,“还是六哥让我们豁然开窍。”

“看见公羊肚子下那根又红又长的棍子了吗?“公羊通过那根棍子,把成千上万个小虫送到母羊的肚子里。那些小虫是公羊的士兵,游进母羊的城堡,去争夺一个珍珠。得到珍珠的勇士于是被珍珠吞进去,很快他俩就变成了大珍珠。再过几个月,大珍珠变成了小羊胎。后来,小羊羔就诞生了。”

黎锦扬称,得到六哥的解释后,开始明白男孩女孩之间的事了,也因此知道了婴儿是从哪儿来的了。兄弟之间进行性的启蒙,在当时,比父子之间,形象有趣得多。

黎锦扬作为“黎氏八骏”中目前唯一一个在世的人,他如今仍精神矍铄,并笔耕不辍,这些连同他传奇式的人生及借《花鼓歌》成名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责编:周杨

来源:湘潭在线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