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 2016-10-08 07:50:17
毛边本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毛边本也称毛边书、毛装、未裁本
是书边不进行裁切
保留其毛糙参差自然本色的书刊
1981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
对其有一个仅九个字的最简明扼要的注解:
“书籍装订好后不切边。”
今天的读者偶尔在书店碰到此类书刊
往往以为是不合格的半成品而置之不顾
甚至还会问店员:
“这本书怎么边没裁好就拿来卖了?”
这是不了解毛边本装帧特征而产生的误解
有人喜欢毛边本,当然也有人讨厌毛边本
不过从它高于一般市场书籍的定价和
网店里疯狂抢购限量毛边书的势头来看
毛边本虽然小众,但也是有一定市场基础的
之前岳麓书社出版的《战天京》也出过毛边本
(木有链接,500册一天不到卖完了)
那你还来撩我们……
对于毛边书爱好者来说
用什么物件裁书也是需要讲究的
有些读者希望书被裁开后仍旧保持毛茸茸的边
这样看着摸着都舒服
市面上有些毛边本
随书附赠了一把特制木质裁书刀
用这书刀裁边大致能达到这些爱好者的要求
老一代读书人有文字回忆说
毛边本是西方人的首创
二十世纪初期引入中国
后来,因为周树人兄弟二人的倡导
竟蔚然成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毛边本重新露面
鲁迅先生晚年对毛边本有过好几次明确的表态。
一次是1935年4月10日给曹聚仁的信上说:
“《集外集》付装订时,可否给我留十本不切边的。我是十年前的毛边党,至今脾气还没有改。但如麻烦,那就算了。而且装订者也未必肯听,他们是反对毛边的。”
另一次是同年7月16日给东北作家萧军的信上说:
“切光的(指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有毛边本和光边本两种——笔者注)都送了人,省得他们裁,我们自己是在裁着看。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
周作人先生以前谈到过毛边装订的理由
这一文被收录在钟叔河先生编订的
《知堂书话》第五辑中:
毛边装订的理由①
周作人
1927.4.10 集外文
毛边书的理由,据我想来是很简单的,大约与上边所说的第一项相像,但是利益在于读者的方面。
第一,毛边可以使书不大容易脏,——脏总是要脏的,不过比光边的不大容易看得出。
第二,毛边可以使书的“天地头”稍宽阔,好看一点。不但线装书要天地头宽,就是洋装书也总是四周空广一点的好看;这最好自然是用大纸印刷,不过未免太费,所以只好利用毛边使它宽阔一点罢了。
此外在著者及书店有什么用意,我不知道,或者也有罢,或者没有。因为要使得自己的书好看些,用小刀裁一下,在爱书的人似乎也还不是一件十分讨厌的事。至于费工夫,那是没有什么办法,本来读书就是很费工夫的,只能请读者忍耐一下子。在信仰“时即金”(Time is money)的美国,这自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在中国似乎还不十分痛切地感到罢。
(四月十日,于北京)
[附]毛边装订馀论的按语②
[岂明案]有人要毛边,有人不要毛边,这是个人的嗜好问题,不是理论可以解决的,书店的唯一办法便是订成毛边与非毛边的两种,让主顾自由选择。但是似乎因了经验的教训,现在书店大抵多订非毛边的书发售,以致如原先那样想买毛边书的人也无处寻找,实在是很对不起的,虽然这是现代德谟克拉西的规则,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不管多数的意见如何。
(八月十三日)
【钟校】
① 1927.4.30刊《语丝》129期。
② 1927.9.17刊《语丝》149期。
新文学大家名家中
除了周氏兄弟喜爱毛边本
出过毛边本之外
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林语堂
冰心、苏雪林、谢冰莹、叶灵凤
施蛰存、邵洵美、章衣萍、许钦文等等
无一不出过毛边本
郁达夫《日记九种》毛边本
新中国成立后
毛边本出版物日渐稀少,几乎凤毛麟角
随着岁月的流逝
昔日的“毛边书”至今已存世不多
现在毛边本往往是数量很少的
“非卖品”、“征求意见本”、“赠送本”等
有作者题字签名毛边本更是珍贵
一般读者无缘见到
责编:李婷婷
来源:岳麓书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