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衡阳走出来的中国“王牌编剧”刘和平

  衡阳日报 凤凰网   2016-11-15 17:09:29

刘和平,1953年生,邵东县石株桥乡花园村人,现为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视剧编剧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长期从事历史学研究、舞台剧和电视剧创作,曾任衡阳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中国思想政治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理事长。


2014年10月,经刘和平历时7年精心磨砺创作编剧兼总制片人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在各大电视台播出后,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被喻为目前代表中国电视剧行业最高水准的电视剧。

多年来,他创作编剧的舞台剧《甲申祭》、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李卫当官》、《沧海百年》、《大明王朝》等,在各级电视台播出后,博得观众的喜爱。其中《甲申祭》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和“曹禺戏剧奖”。《雍正王朝》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金鹰奖”的最佳编剧奖。

刘和平被许多媒体称为中国的“王牌编剧”,当然不仅指他的成就和地位,更在于他擅长创作“王朝”戏。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刘和平成为了历史剧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刘和平今年接受媒体采访说,新作品也酝酿很多年了,故事应该着眼于南北朝时期,里面有很多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故事,比如那个时代比较讲颜值、比较奔放。

跳出“铁门槛”,轰动戏剧界

代表作:舞台剧《甲申祭》

所获成就:获戏剧界最高编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化部“文华奖”;经作者改编的电视剧在中央台播出,获“飞天奖戏曲电视剧一等奖”。

1992年,衡阳市艺术研究所所长刘和平着手大型历史剧《甲申祭》的创作。这是他从中学语文老师转行舞台编剧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创作生涯,多少个日夜冥思苦想,他始终有一道“铁门槛”没能跨过。

据他在“《甲申祭》的创作片语”写道:那次为了创作《甲申祭》,他再次来到南岳寺庙住下,写了几天几夜,望着案头一本本史书和史论,仿佛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与他隔着一道“铁门槛”,他无从下笔,心中反复嘀咕一个念头,“一个历史剧作家,怎样在尊重历史前提下创作出精彩作品?”就在这时,庙外月亮乍现,他信步走出,来到一座祭塔前,困恼欲死,恨不能走进去跌坐下来,燃起一把大火。突然,脑子里轰的一声,一下豁然开朗,“铁槛门内者死,跳出者生”。

他要做“跳出者”。他顿悟道:“一部历史剧,既要讲历史真实,也要讲艺术真实,两者不矛盾。”这一理念从此成为他的创作态度,也成就了舞台剧《甲申祭》。

1993年,《甲申祭》这部讲述李自成40天“闯京”故事的舞台剧,一经推出,便引发轰动效应,曹禺先生亲笔题写剧名,在国内各大剧院轮番上演。

同年9月,在文化部举行的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中,《甲申祭》代表湖南参演,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等12个奖项,震惊剧坛。12月,《甲申祭》剧组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参加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文艺演出,于12月22日、23日在首都人民剧场献演两场,震撼京城,赢得首都戏剧界老前辈、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之后,《甲申祭》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推荐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奖活动,在参加文化部“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文华”新剧目奖,并揽获当年的“曹禺戏剧文学奖”。

掀起“王朝”热,蜚声全国

代表作:《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

所获成就:《雍正王朝》热播海内外,囊括当年两项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与“金鹰奖”的最佳编剧奖;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播出后,连创收视记录,掀起了国内观看历史剧的热潮。

如果说《甲申祭》只是轰动戏剧界的话,那么电视剧《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就让全中国的观众知道了刘和平的实力。



1996年,刘和平接到改编《雍正王朝》小说创作的邀请。多年戏剧创作的经历,让他写起电视剧本驾轻就熟。他后来回忆道:“开始写《雍正王朝》时,我发现写电视剧太容易了,因为舞台剧的难度太大了,《甲申祭》其中的一段唱词就要琢磨好几天。”

1997年,《雍正王朝》在中央一套播出,创下当时央视收视的高峰,最高收视率16.7%。该剧囊括了当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大奖,成为党政机关推荐收看的电视剧,更得到前总理朱镕基的高度评价。

暌违八年之后,刘和平以同样厚重、跌宕的笔触,又完成了一部历史大剧《大明王朝1566》的创作。这部电视剧一经问世,就凭借令人窒息的紧张节奏,以及对深刻社会矛盾的揭示,引发强烈反响。


刘和平认为,《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超越《雍正王朝》的作品,因为这个时期的他,更注重“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文学性”。为了实现作品的这一内涵,他当年几乎到了“不疯魔,不成活”的地步:写剧本时,他在工作间设了两个香案,左边是嘉靖,右边是海瑞,每天他先焚香净手三拜九叩之后,才下笔。

在国产剧渐渐同质化、功利化的时候,刘和平近乎执着地追求作品的深刻立意。“立意,就是要找到隐藏在现实生活表象背后的本质。”刘和平认为,一部历史剧的立意,就是要“站在今天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历史”。

7年磨一剑,拯救国产剧

代表作:《北平无战事》

所获成就:2014年度最火电视剧,引发收视热潮。

《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没有能改变国产电视剧的走向,中国电视荧屏进入了雷剧风行的年代……但刘和平还在坚持。他把希望寄托于《北平无战事》。

7年时间里,为了还原“真实”,他多次赴台湾地区、美国胡佛研究院研读大量的历史资料;为静心创作,他闭关9个月,隐居深山老林,由于过度疲劳,出现尿血;为了找到投资方,他放出“如果最后赔钱,我一分钱稿费都不要”的狠话,直至第八次,投资才成功。

今年10月,《北平无战事》开播。在新剧开播当天,刘和平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七年磨一戏,最好的制作团队,最好的演员阵容,最大的投资。如果收视率仍然不好,我该反思什么?中国的电视剧该反思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北平无战事》火了,该剧以精良的制作、扣人心弦的情节、严肃认真的历史态度,播出3天,在豆瓣网上就被评为9.3的高分,超越此前的《甄嬛传》(8.8分)和《士兵突击》(9.1分);播出19天,就有10天荣登全国收视榜首,口碑几乎收获“零差评”。一时间,《北平无战事》成了一种现象,观众纷纷高呼,“国产剧复活了!”


著名电视剧评论人李星文这样评价《北平无战事》:“它是‘决定中国电视剧命运的一战’。”

刘和平打赢了这一战。他说,这得益他对自己创作态度的坚持,“今天的人依然深刻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只要你把传统文化非常准确真实地呈现出来,他们就会有很强烈的情感共鸣。”

“金牌编剧”成名之前

刘和平出身于戏剧之家。父亲曾做过报社编辑、记者,后来到剧团做了编剧,母亲是戏剧演员。刘和平在读完小学五年级后,和父母下放到邵阳农村。当时,在农村白天劳动,晚上没有文化活动,他就跟父亲一起读书。

父亲爱读史书,他也跟着一起浸淫史书。但当时读书人地位不高,父亲并不支持他读书,希望他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直到有一次,刘和平把自己写的诗给父亲看。看到诗句平、仄、对仗、起承都没错,父亲很吃惊,于是改变了看法,开始教他读书。就这样,三年里,刘和平利用晚上时间,读完了四大名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到后来,他对历史典故、古诗词几乎能信手拈来。

那时,刘和平除了爱读书,还喜欢吹笛子,没有人教他,他就自己摸索,记下广播里的音乐节奏、旋律,一遍遍琢磨,去找规律和诀窍,慢慢达到独奏水平。因为笛子吹得好,他被城里的文工团招去当了长笛演奏者。刘和平后来回忆,三年专业长笛演奏经历,对他后来创作剧本的节奏把握非常有帮助,因为音乐是最好的节奏。

1973年,当地中学招聘教师,刘和平成功通过考试,成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一干就是九年。他从小在剧场看戏长大,一直热爱剧作创作,在当语文老师期间,他一直没有间断剧本创作。

1982年,怀揣着梦想他,写了一个剧本交给当地文化局,三天后,文化局局长出面把他调到文化局。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十多年的舞台剧编剧生涯。这期间有两年,他参与编写了《中国戏曲志》,进一步加深了对戏曲理论的了解。

1993年,他创作出舞台剧《甲申祭》,屡获全国大奖,从此成名。

责编:李莉芹

来源: 衡阳日报 凤凰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