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历史 2016-12-11 12:00:19
文丨韩毓海
1921年7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和萧子升同床而眠,争论不休,此后,二人分道扬镳,萧子升错过了中共一大,转而投入国民党阵营,毛泽东则一步步走上了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创造了中国历史。毛萧二人师出同门却最终殊途,来听听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故事。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与萧子升
毛泽东和萧子升
1921年,萧子升从巴黎经北京返回了长沙,萧子升就是那个与毛泽东一起徒步考察了湖南五县的同学。萧子升与毛泽东、蔡和森,被称为“杨门三杰”,只不过,杨昌济老师临终向章士钊推荐的救国人才中,却没有萧子升。
杨昌济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关心并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欲栽大木拄长天”。
说到萧子升就不得不提新民学会,新民学会的创办与发展同毛泽东的个人成长与共产党的诞生存在密切的历史联系。
1918年4月7日,星期日,在这一天,毛泽东等14人,在蔡和森家开满桃花的庭院里,成立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起初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后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学会宗旨改为了“改造中国与世界”。
当年旅法新民学会会员合影
1931年,新民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蔡和森因叛徒出卖,牺牲于广州军政监狱,年仅36岁。新民学会最终发展到八十名成员,大多数成员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如毛泽东、何叔衡)以及早期领导人(如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罗迈、夏曦等),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像蔡和森一样,在残酷的革命中牺牲了。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左七)与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合影
萧子升就是新民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萧子升前往巴黎留学归国,分别仅仅两年,毛、萧二人发现:他们彼此的思想和境遇都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他们彻夜长谈,最终却因为不能取得一致意见而相对流泪。
萧子升后来回忆说:“毛泽东能够征服他的听众,并使他们着迷。它具有一种说服别人的可怕的力量,很少有人能不被他的话语所打动。”但是,这一次,萧子升却没有被毛泽东所打动。
1924年回国,萧子升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及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大陆解放后,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后来又到法国、瑞士。1952年去南美乌拉圭,从事教育事业。
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政治改造,实现劳动人民的当家作主,仅靠办书店、办教育是不行的。而萧子升依然还是坚信无政府主义,他认为革命会带来牺牲,而他宁愿没有牺牲,通过文化和教育的逐步改良,来获得后代的幸福。
毛泽东嘲笑说:你这种理想,1000年也不可能实现,而萧则回答,他愿意等1000年。
青年毛泽东
直到1921年7月他们还在争论,于是,他们一起搭船离开长沙,在船上继续争论。
萧子升回忆说:“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一直劝说我加入共产党,他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30年至40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够改变中国。”
历史证明,毛泽东的预言极为精确,但当时的萧子升却认为,这不过是天方夜谭。
那天乌云密布,山雨欲来,两个赤诚的朋友从洞庭湖出航沿江而下,毛和萧共处一个舱室,毛睡下铺,第二天一早,萧子升醒来时,他发现下铺空着,当他走出舱室,看到毛泽东独自站在甲板上,手里拿着一本书——《资本主义制度大纲》。
萧子升在武汉中途下船,替李石曾办事去了,而毛泽东则继续航行去了上海,毛、萧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此番分手,地老天荒,萧子升后来说:多年之后我方才知道,那次毛泽东去上海,是为了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议,而这次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何红舟、黄发祥:《起航——中共一大会议》(油画·2009年)
而当中国共产党经过25年的浴血奋战,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之后,1945年4月21日,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面对着经历了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党的精华,毛泽东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如此感慨万千地形容了中共一大:“其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作者介绍
韩毓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特任教授。入选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大学杰出青年人文学者计划。并获得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上海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等。著作《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名列2010年度全国优秀图书排行榜总榜第一名,并收入《中国高层领导荐书集萃》。《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获评“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迎接十八大重点出版物。《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名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榜首,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推荐图书。
责编:朱晓华
来源:搜狐历史
我要问